跨骑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87768发布日期:2020-09-01 20:16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跨骑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括机动二轮车的跨骑型车辆,特别涉及如下的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从头管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从主框架向后上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进行支承的左右的座椅框架;与主框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的内燃机;以及在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的待净化室与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与内燃机相通的洁净室之间,配置对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的空气滤清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机动二轮车中将空气引导至化油器的进气管道。进气管道具备:与化油器连接的管状部;设置在管状部的进气上游侧并具有比管状部大的内径的腔室部;以及与管状部连续地向腔室部的内部空间突出,并形成与管状部的流路连通的延长流路的延长内壁部。通过延长管状部的流路,抑制从管状部导入的气流的紊流,实现气流的整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4316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为了延长进气通路而需要多余的空间,结构也变得复杂,因此,期望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技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形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在较小的空间有效地实现整流的空气滤清器的跨骑型车辆。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座椅框架,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进行支承;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主框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待净化室与洁净室之间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所述待净化室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内并与所述内燃机相通,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该双重管部位于所述乘员座椅的下方,至少部分地配置于俯视时的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之间。

根据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从所述乘员座椅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所述双重管部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夹着的空间内。

根据第三方面,在第一或第二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左右的副框架,左右的所述副框架具有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座椅框架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延伸,所述双重管部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副框架夹着的区域内。

根据第四方面,在第三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双重管部相比平行于与所述主框架连结的后轮的旋转轴线且与所述座椅框架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配置在下方。

根据第五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纵向壁,所述纵向壁从下座椅罩向上方延伸并从后方堵塞被所述副框架夹着的所述空间而与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面对,所述下座椅罩从下方堵塞被所述副框架夹着的空间。

根据第六方面,在第一~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进气管道至少以所述进气管道的内径的3倍以上的长度从所述清洁器容器朝向车身后方呈线形延伸。

根据第七方面,在第六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设置有从双重管部的上游端连续地向上游侧延伸的檐部,在比将檐部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面靠上游侧的位置,所述进气管道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向后下方扩展。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头管,所述头管能够转向地支承前轮;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从所述头管向后方延伸;左右的座椅框架,左右的所述座椅框架从所述主框架向后方延伸,对乘员就座的乘员座椅进行支承;后挡泥板,所述后挡泥板配置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并覆盖后轮;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主框架,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所述乘员座椅的下方配置在所述后挡泥板的前方,在待净化室与洁净室之间,沿着与所述后轮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所述待净化室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内并与所述内燃机相通,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洁净室的侧方,在所述待净化室和所述后挡泥板之间形成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在该空间内配置所述进气管道,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

根据第九方面,在第八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从所述乘员座椅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所述双重管部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夹着的空间内。

根据第十方面,在第九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进气管道向与所述后轮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左右对称面的单侧空间偏置配置,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指向所述左右对称面而倾斜。

根据第十一方面,在第九或第十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跨骑型车辆具备左右的副框架,左右的所述副框架具有在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与所述主框架结合的前端、以及与所述座椅框架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所述座椅框架的下方延伸,所述双重管部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车宽度方向单侧的所述座椅框架以及所述副框架夹着的区域内。

根据第十二方面,在第八~第十一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进气管道设置有沿着所述清洁器容器的外壁从进气管道的外周向外侧延伸的突片,在所述清洁器容器的所述外壁设置有接收所述进气管道的圆形的开口和接收所述突片的凹部。

根据第十三方面,在第一~第十二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壁面与所述双重管部之间的距离被设定为与所述进气管道的进气轴线正交的内壁的距离的30%以下。

根据第十四方面,在第一~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双重管部的上游端与包含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相切,或者所述双重管部与所述假想平面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跨骑型车辆,该跨骑型车辆具备:车架;乘员座椅,所述乘员座椅支承于所述车架,供乘员就座;左右的侧罩,左右的所述侧罩从所述乘员座椅的侧面连续地扩展;内燃机,所述内燃机与所述车架连结,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以及空气滤清器,所述空气滤清器在待净化室与洁净室之间配置对所述混合气体用的空气进行净化的清洁器元件,所述待净化室形成在清洁器容器内并经由进气管道与所述清洁器容器外的空间相通,所述洁净室形成在所述清洁器容器内并与所述内燃机相通,所述跨骑型车辆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沿着所述进气管道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该双重管部位于所述乘员座椅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所述侧罩夹着的空间内。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进气管道的上游端位于乘员座椅的下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

根据第二方面,由于进气管道的上游端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等。因此,双重管部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根据第三方面,双重管部配置在副框架之间,因此,能够保护双重管部免受来自侧方的冲击等的影响。此外,能够避免双重管部从座椅框架向上方突出,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座椅高度。

根据第四方面,双重管部相比与左右的座椅框架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配置在下方,因此,能够避免双重管部从座椅框架向上方突出,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座椅高度。

根据第五方面,由于从下座椅罩立起的纵向壁与进气管道的上游端面对,因此,能够防止异物进入进气管道。

根据第六方面,在清洁器容器外,进气管道被确保足够的长度,因此,能够提高内燃机的低速转矩。并且,通过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与清洁器容器之间确保空间,空气沿着进气管道的外周顺畅地向后方流动,能够从进气管道的上游端良好地吸入空气。

根据第七方面,在比将檐部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面靠上游侧的位置,进气管道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向后下方扩展,因此,在打开了乘员座椅时,沿垂直方向(重力方向)落下的水滴被檐部遮挡而难以到达相比水平面向下前方扩展的进气管道的内壁面,能够防止水滴进入进气管道。在比檐部靠后方的位置沿垂直方向落下的水滴能够顺着相比水平面向后下方扩展的内壁面向进气管道的外侧排出。由于将檐部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面相比进气管道的最后方端位于前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檐部的长度。

根据第八方面,当在洁净室的侧方在待净化室和后挡泥板之间形成空间时,相对于洁净室,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缩短待净化室。乘员座椅的下方空间的后方被后挡泥板分隔,因此,洁净室扩展至后挡泥板而具有足够的容积,并且,进气管道能够高效地配置在与洁净室相邻的空间内。虽然进气管道的上游端在变窄的空间开口,但是通过双重管部的作用使进气管道内的流速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

根据第九方面,由于进气管道的上游端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等。因此,双重管部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根据第十方面,进气管道的上游端指向车身的左右对称面,因此,进气效率提高。此外,虽然进气管道向左右对称面的单侧空间偏置配置,但是进气管道的上游端的双重管部能够接近左右对称面,在车宽度方向上能够抑制双重管部的突出。

根据第十一方面,在双重管部的配置时利用被座椅框架和副框架夹着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向车宽度方向的突出且高效地配置双重管部。

根据第十二方面,进气管道的突起与清洁器容器的外壁面的凹部卡合,从而能够在圆形的开口内阻止进气管道的自转。这样,由于进气管道的防止转动被确立,因此,即便进气管道倾斜,也能够避免双重管部的突出。

根据第十三方面,通过相对于气流的流通路的大小适当地设定进气管道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之间的距离,能够可靠地实现进气管道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十四方面,双重管部包围进气管道的上游端,因此,能够可靠地实现进气管道内的气流的整流。

根据第十五方面,由于进气管道的上游端在乘员座椅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双重管部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侧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3是以与后轮的旋转轴线平行的垂直截面剖开的机动二轮车的后部放大纵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4与图2对应,是空气滤清器的放大纵剖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5是进气管道的放大局部截面侧视图以及放大主视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6(a)涉及具有双重管部的进气管道,(b)涉及不具有双重管部的进气管道,是在靠近进气管道的流出端的位置表示进气管道内的空气的流速的流速分布图。(第一实施方式)

图7是概略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的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8是配置在主框架和后挡泥板之间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侧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9配置在侧罩之间的空气滤清器的放大俯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0是空气滤清器的放大横剖视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1是进气管道的第二环形体的放大立体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设置于进气管道的双重管部的放大图。(第二实施方式)

图13是设置于连接管的双重管部的放大图。(第二实施方式)

附图标记说明

11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

12车架

14头管

15主框架

19座椅框架

21副框架

31内燃机

35乘员座椅

38侧罩

47空气滤清器

52清洁器容器

53进气管道

55被副框架夹着的空间(进气通路)56下座椅罩

57纵向壁

59清洁器元件

63a待净化室

63b洁净室

66双重管部

81跨骑型车辆(机动二轮车)

82车架

84头管

85主框架

88座椅框架

89副框架

97内燃机

102侧罩

104乘员座椅

105后挡泥板

113空气滤清器

117清洁器容器

118进气管道

122清洁器元件

124a待净化室

124b洁净室

125待净化室和后挡泥板之间的空间(外部空气空间)

126左右对称面

127圆形的开口(插入口)

129突片

132凹部

133双重管部

df(进气管道与双重管部的)距离

dp(进气管道的内壁的)距离

hz水平面

pl(包含进气管道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

vc(与座椅框架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

vp假想垂直面(假想垂直平面)

wr后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上下以及左右的各方向是指从搭乘于机动二轮车的乘员观察的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概略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的整体图像。机动二轮车11具备车架12和部分地覆盖车架12的车身罩13。车架12具有:头管14;从该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框架15;在主框架15的下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从头管14向后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下框架16;与各个主框架15的后端结合并朝向下方延伸的左右一对枢轴框架17;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将左右的枢轴框架17连结的交叉管18;从各个主框架15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19;以及配置在座椅框架19的下方,并与交叉管18以及座椅框架19结合的副框架21。副框架21具有在座椅框架19的下方经由交叉管18与主框架15结合的前端、以及与座椅框架19结合的后端,在对应的座椅框架19的下方从交叉管18向后上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座椅框架19。

主框架15例如具备上下隔开间隔地配置的第一框架15a以及第二框架15b。第一框架15a以及第二框架15b例如由截面呈圆形的管材形成。第一框架15a以及第二框架15b通过加强部件22a、22b相互结合。加强部件22a、22b加强第一框架15a以及第二框架15b的组装体的刚性。同样地,下框架16和第二框架通过加强部件22c相互结合。加强部件22c在下框架16与主框架15之间加强组装体的刚性。

在头管14上转向自如地支承有前叉23。前轮wf绕车轴24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前叉23。在前叉23的上端结合有转向车把25。在头管14的前方,在转向车把25上固定有前照灯装置26。

在枢轴框架17上绕枢轴27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摇臂28。后轮wr绕车轴29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摇臂28的后端。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在车架12上搭载有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的内燃机31。内燃机31的动力经由传动装置32向后轮wr传递。这样,生成机动二轮车11的行进力。

在主框架15的上方配置有燃料箱34。在燃料箱34中储存向内燃机31供给的燃料。在燃料箱34的后方,在座椅框架19上搭载有乘员座椅35。在机动二轮车11行驶时,乘员就座于乘员座椅35。

车身罩13具备:覆盖燃料箱34的燃料箱罩36;具备效仿燃料箱罩36的下缘一部分的形状并配置在燃料箱罩36的下方的侧护罩37;从乘员座椅35的侧缘连续地扩展并从侧方覆盖座椅框架19以及副框架21的左右的侧罩38;以及配置在座椅框架19的下方并覆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39。在乘员座椅35的下方且左右的侧罩38之间形成有进气通路(后述)。在燃料箱34的侧面与燃料箱罩36的内表面之间划分出空间。在机动二轮车11行驶时从前方流入该空间的空气沿着侧罩38的内侧流入到进气通路。

内燃机31的内燃机主体具备:绕旋转轴线rk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的曲轴箱41;与曲轴箱41结合而对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进行引导的气缸体42;与气缸体42结合而在其与活塞之间形成燃烧室的气缸盖43;以及与气缸盖43结合而覆盖气缸盖43上的气门机构的气缸盖罩(未图示)。根据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反复进行内燃机31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以及排气行程。内燃机31的内燃机主体在曲轴箱41的前侧与下框架16的下端连结,在曲轴箱41的后侧与主框架15的下端连结。这样,除主框架15以及下框架16之外,还在内燃机主体中确立刚体结构。下框架16作为所谓的发动机吊架发挥功能。

在气缸盖43结合有与通向燃烧室的进气通道连接的进气装置45和与通向燃烧室的排气通道连接的排气装置46。进气装置45具备:在乘员座椅35的下方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19之间的空气滤清器47、以及配置在空气滤清器47与气缸盖43之间的节气门主体48。在节气门主体48中,通过节气门的动作来调整从空气滤清器47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在气缸盖43的后部侧壁安装有燃料喷射阀(未图示)。从燃料喷射阀向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进气门的作用而被导入到燃烧室。排气装置46具备:从气缸盖43的前部侧壁通过曲轴箱41的下方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51、以及与排气管51的下游端连接并在后轮wr的侧方延伸的排气消声器(未图示)。燃烧后的空气经过排气门的作用从燃烧室排出。

如图2所示,空气滤清器47具备:清洁器容器52,该清洁器容器52具有从上方覆盖主容器体52a的上盖52b和从下方与主容器体52a结合的下盖52c,形成与外部空气以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内燃机31)相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53,该进气管道53固定于上盖52b并从上盖52b向后方延伸,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向清洁器容器52的外侧开口,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清洁器容器52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及连接管54,该连接管54固定于下盖52c并从下盖52c向前方延伸,在位于清洁器容器52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向清洁器容器52的内部空间开口,在清洁器容器52的外侧的下游端与节气门主体41连结。进气管道53以及连接管54例如由橡胶这样的弹性体成形。进气管道53至少以进气管道53的内径的3倍以上的长度从清洁器容器52朝向车身后方呈线形延伸。

如图3所示,在左右的侧罩38之间,在乘员座椅35的下方,配置有从下方堵塞被左右的副框架21夹着的空间并在其与乘员座椅35之间形成进气通路55的下座椅罩56。如图2所示,下座椅罩56从清洁器容器52的外表面连续地在进气管道53的下方朝向车身后方扩展。在进气通路55内配置有进气管道53。在下座椅罩56形成有纵向壁57,该纵向壁57从下座椅罩56向上方延伸,从后方堵塞进气通路55而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面对。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形成有与纵向壁57面对的吸入口。

在进气管道53一体地形成有从进气管道53的外周向下方延伸并在下端支承于下座椅罩56的上表面的支承突起58。支承突起58在从下座椅罩56离开的位置保持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

如图4所示,主容器体52a具有:面向保持清洁器元件59的隔壁61而形成被上盖52b堵塞的空间的第一容器体62a、以及面向隔壁61而形成被下盖52c堵塞的空间的第二容器体62b。在第一容器体62a与上盖52b之间,形成有通过进气管道53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待净化室63a,在第二容器体62b与下盖52c之间,形成有通过连接管54与节气门主体48连通的洁净室63b。这样,清洁器容器52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待净化室63a和洁净室63b。在待净化室63a与洁净室63b之间配置有清洁器元件59。外部空气通过清洁器元件59被净化并被导入到洁净室63b。进气管道53的下游端在与清洁器元件59面对的位置开口。

进气管道53一体地具有:在被插入到上盖52b的插入口64时从上盖52b的内侧与上盖52b的内壁面接触的第一环形体65a、以及在轴向上与第一环形体65a面对并从上盖52b的外侧与上盖52b的外壁面接触的第二环形体65b。第一环形体65a在与插入口64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上与上盖52b的内壁面紧贴。第二环形体65b在与插入口64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上与上盖52b的外壁面紧贴。这样,上盖52b的壁体被夹在第一环形体65a与第二环形体65b之间。第一环形体65a的外径具有如下大小:在从下游端将进气管道53插入到插入口64时,第一环形体65a整体根据第一环形体65a的变形而进入插入口64。第二环形体65b的外径比第一环形体65a大,具有即便在进入插入口64时第一环形体65a变形也留在插入口64的外侧的大小。

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53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66。如图5所示,双重管部66具有:从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66a、以及一边在其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一边从凸缘部66a沿着外壁面朝向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延伸的外环部66b。外环部66b由与形成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66b不一定需要是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等其他截面形状。另外,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与外环部66b不一定需要同轴,也可以偏心。在外环部66b,除凸缘部66a以外,也可以在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形成将外环部66b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66a而利用沿周向被分离的多个肋将外环部66b固定于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66b的上游端相比与圆筒体的轴线正交且包含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向后方延伸。与圆筒体的轴线正交且包含外环部66b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g相比假想平面pl位于上游侧且与假想平面pl平行。而且,外环部66b与假想平面pl交叉。但是,外环部66b的上游端也可以与假想平面pl相切。

在外环部66b的上游端,设置有从外环部66b的上游端连续地向比假想平面pg靠上游侧的位置延伸的檐部67。檐部67的上游端被以倾斜角α与圆筒体的轴线交叉并与重力方向平行地扩展的假想垂直平面vp分隔。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进气管道53的内壁面形成为喇叭状,随着朝向上游而呈指数函数地扩径。在比假想垂直面vp靠上游侧的位置,进气管道53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hz向后下方扩展。

在外环部66b,在重力方向上的下方位置,配置有沿圆筒体的径向贯通外环部66b的壁体的切口68。切口68从外环部66b的上游端朝向双重管部66的凸缘部66a被切去。切口68配置在比假想垂直平面vp靠上游侧的位置。因此,进入到外环部66b的内侧的水滴能够从切口68向外环部66b的外侧流出。

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66之间的距离df被设定为进气管道53的内壁的距离dp的30%以下。在此,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以及外环部66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f相当于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与外环部66b的径向差,距离dp相当于进气管道53的内径。如图2所示,在进气通路55内,在双重管部66与乘员座椅35以及下座椅罩56之间形成有间隙。

双重管部66位于乘员座椅35的下方,在从无限远上方的视点观察的俯视时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19之间。双重管部66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38夹着的空间内。双重管部66配置在被左右的副框架21夹着的区域内。双重管部66配置在比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且与座椅框架19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vc靠下方的位置。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当根据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而反复进行内燃机31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以及排气行程时,外部空气从进气管道53被导入到清洁器容器52内的待净化室63a。外部空气通过清洁器元件59被净化并被导入到洁净室63b。洁净室63b内的净化空气流入到进气管道53,向节气门主体41供给。在节气门主体48中,通过节气门的动作来调整从空气滤清器47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从燃料喷射阀49向从节气门主体48流出的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进气门的作用而被导入到燃烧室。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1中,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53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66,该双重管部66位于乘员座椅35的下方,在俯视时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19之间。由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位于乘员座椅35的下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53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47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47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66,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53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53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如图6所示,本发明人在以进气管道53单体进行验证时,与不附加双重管部的结构相比,根据双重管部66,能够在不改变进气管道53的长度、其他结构的情况下进行进气管道53内的整流,在进气管道53的下游端提高流速。

机动二轮车11具备从乘员座椅35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38,双重管部66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38夹着的空间内。由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38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53等。因此,双重管部66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53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机动二轮车11具备左右的副框架21,左右的所述副框架21具有在座椅框架19的下方与主框架15结合的前端、以及与座椅框架19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座椅框架19的下方延伸,双重管部66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左右的副框架21夹着的区域内。由于双重管部66配置在副框架21之间,因此,能够保护双重管部66免受来自侧方的冲击等的影响。此外,能够避免双重管部66从座椅框架19向上方突出,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座椅高度。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重管部66相比假想面vc配置在下方,该假想面vc与连结于主框架15的后轮wr的旋转轴线平行且与座椅框架19的上表面相切。双重管部66相比与左右的座椅框架19的上表面相切的假想面vc配置在下方,因此,能够避免双重管部66从座椅框架19向上方突出,能够尽可能地抑制座椅高度。

机动二轮车11具备纵向壁57,该纵向壁57从下座椅罩56向上方延伸并从后方堵塞被副框架21夹着的空间而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面对,该下座椅罩56从下方堵塞被副框架21夹着的空间(进气通路55)。由于从下座椅罩56立起的纵向壁57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面对,因此,能够防止异物进入进气管道53。

进气管道53至少以进气管道53的内径的3倍以上的长度从清洁器容器52朝向车身后方呈线形延伸。由于在清洁器容器52外,进气管道53被确保足够的长度,因此,能够提高内燃机31的低速转矩。并且,通过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与清洁器容器52之间确保空间,空气沿着进气管道53的外周顺畅地向后方流动,能够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良好地吸入空气。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双重管部66的上游端连续地向上游侧延伸的檐部67,在比将檐部67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平面vp靠上游侧的位置,进气管道53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hz向后下方扩展。由于在比将檐部67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平面vp靠上游侧的位置,进气管道53的内壁面相比水平面hz向后下方扩展,因此,在打开了乘员座椅35时,沿垂直方向(重力方向)落下的水滴被檐部67遮挡而不会到达相比水平面hz向下前方扩展的进气管道53的内壁面。能够防止水滴进入进气管道53。在比檐部67靠后方的位置沿垂直方向落下的水滴顺着相比水平面hz向后下方扩展的内壁面向进气管道53的外侧排出。由于将檐部67的上游端分隔的假想垂直平面vp相比进气管道53的最后方端位于前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檐部67的长度。

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66之间的距离df被设定为进气管道53的内壁的距离dp的30%以下。通过相对于气流的流通路的大小适当地设定进气管道53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66之间的距离df,能够可靠地实现进气管道53内的气流的整流。另外,双重管部66与假想平面pl交叉且相比假想平面pl向后方延伸,因此,双重管部66包围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能够可靠地实现进气管道53内的气流的整流。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11中,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53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66,该双重管部66位于乘员座椅35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38夹着的空间内。由于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在乘员座椅35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38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53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47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47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53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66,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53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53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双重管部66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53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概略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跨骑型车辆的机动二轮车81的整体图像。机动二轮车81具备车架82和部分地覆盖车架82的护罩83。车架82具有:头管84;从该头管84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主框架85;在主框架85的下方隔开间隔地配置并从头管84向后下方延伸的一根下管86;在主框架85的后端固定在车宽度方向左右两侧的一对侧板87;从主框架85的前后方向中间位置向后上方延伸的左右一对座椅框架88;以及配置在座椅框架88的下方,从侧板87向后上方延伸并与座椅框架88结合的副框架89。副框架89具有在座椅框架88的下方经由侧板87与主框架85结合的前端、以及与座椅框架88结合的后端,在对应的座椅框架88的下方从侧板87向后上方延伸并从下方支承座椅框架88。

在头管84上转向自如地支承有前叉91。前轮wf绕车轴9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前叉91。在前叉91的上端结合有转向车把93。在转向车把93的左右两端固定有把手。驾驶员在驾驶机动二轮车11时握住把手。

在车辆的后方,在车架82上绕枢轴94上下摆动自如地连结有摇臂95。后轮wr绕车轴96旋转自如地支承在摇臂95的后端。在前轮wf与后轮wr之间,在车架82上搭载有根据混合气体的燃烧而生成动力的内燃机97。内燃机97的动力经由传动装置98向后轮wr传递。这样,生成机动二轮车11的行进力。

护罩83具备:在主框架85的上方覆盖燃料箱的燃料箱罩101;具备效仿燃料箱罩101的下缘一部分的形状并从侧方覆盖座椅框架88以及副框架89的左右的侧罩102;以及与侧罩102的后端连接而覆盖车辆的后方的后罩103。在燃料箱罩101的后方,在座椅框架88上搭载有乘员座椅104。侧罩102从乘员座椅104的侧缘连续地扩展。如图8所示,在左右的副框架89之间,在座椅框架88的下方配置有覆盖后轮wr的后挡泥板105。后挡泥板105效仿后轮wr的表面形状,在从在车轴96的延长线上位于无限远的视点观察的侧视时,以沿着后轮wr的外周绕车轴96描绘圆弧的方式弯曲,并且,以随着从与车轴96正交地形成后轮wr的左右对称面的假想垂直面向左右远离而接近车轴96的方式弯曲。因此,座椅框架88与后挡泥板105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车身后方而急剧变窄。

如图7所示,内燃机97的内燃机主体具备:绕旋转轴线rk旋转自如地支承曲轴的曲轴箱106;与曲轴箱106结合而对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进行引导的气缸体107;与气缸体107结合而在其与活塞之间形成燃烧室的气缸盖108;以及与气缸盖108结合而覆盖气缸盖108上的气门机构的气缸盖罩109。根据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反复进行内燃机97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以及排气行程。内燃机97的内燃机主体在曲轴箱106的前侧与下管86的下端连结,在曲轴箱106的后侧与焊接于主框架85的侧板87连结。这样,除主框架85以及下管86之外,还在内燃机主体中确立刚体结构。下管86作为所谓的发动机吊架发挥功能。

在气缸盖108结合有与通向燃烧室的进气通道连接的进气装置111和与通向燃烧室的排气通道连接的排气装置112。进气装置111具备:在乘员座椅104的下方配置在左右的座椅框架88之间的空气滤清器113、以及配置在空气滤清器113与气缸盖108之间的节气门主体114。在节气门主体114中,通过节气门的动作来调整从空气滤清器113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在气缸盖108的后部侧壁安装有燃料喷射阀(未图示)。从燃料喷射阀向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进气门的作用而被导入到燃烧室。排气装置112具备:从气缸盖108的前部侧壁通过曲轴箱106的下方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116、以及与排气管116的下游端连接并在后轮wr的侧方延伸的排气消声器(未图示)。燃烧后的空气经过排气门的作用从燃烧室排出。

如图9所示,空气滤清器113具备:清洁器容器117,该清洁器容器117具有沿着平行于与曲轴的旋转轴线rk正交的假想平面的第一垂直面vp1在配合面相互结合的小容器体117a及大容器体117b,形成与外部空气以及净化空气的供给目的地(内燃机97)相通的内部空间;进气管道118,该进气管道118固定于小容器体117a,在暴露于外部空气的上游端向清洁器容器117的外侧开口,将外部空气空间与清洁器容器117的内部空间连通;以及连接管119,该连接管119固定于大容器体117b,在位于清洁器容器117的内部空间内的上游端向清洁器容器117的内部空间开口,在清洁器容器117的外侧的下游端与节气门主体114连结。大容器体117b被分割为沿着与第一垂直面vp1平行的第二垂直面vp2在配合面相互结合的主体121a以及罩体121b。进气管道118例如由橡胶这样的弹性体成形。

如图10所示,沿着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保持清洁器元件122的隔壁123被夹在小容器体117a与大容器体117b之间。隔壁123在其与小容器体117a之间形成通过进气管道133与外部空气空间连通的待净化室124a,在其与大容器体117b之间形成通过连接管119与节气门主体114连通的洁净室124b。这样,清洁器容器117的内部空间被分隔为待净化室124a和洁净室124b。在待净化室124a与洁净室124b之间配置有清洁器元件122。外部空气通过清洁器元件122被净化并被导入到洁净室124b。进气管道118的下游端在与清洁器元件122面对的位置开口。

如图9所示,小容器117a与大容器117b相比偏向车身前方侧配置,其结果是,在被左右的侧罩102夹着的空间中,在大容器117b的侧方,在小容器117a与后挡泥板105之间形成有外部空气空间125。由图10可知,该外部空气空间125在洁净室124b的侧方配置在待净化室124a与后挡泥板105之间。在该外部空气空间125配置有进气管道118。进气管道118向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左右对称面126的单侧空间偏置配置,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指向左右对称面126而倾斜。

如图10所示,进气管道118具有:在被插入到小容器体117a的插入口127时从小容器体117a的内侧与小容器体117a的内壁面接触的第一环形体128a、以及在轴向上第一环形体128a面对并从小容器体117a的外侧与小容器体117a的外壁面接触的第二环形体128b。插入口127由贯穿小容器体117a的圆形的开口形成。第一环形体128a在与插入口127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上与小容器体117a的内壁面紧贴。第二环形体128b在与插入口128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上与小容器体117a的外壁面紧贴。这样,小容器体117a的壁体被夹在第一环形体128a与第二环形体128b之间。第一环形体128a的外径具有如下大小:在从下游端将进气管道118插入到插入口127时,第一环形体128a整体根据第一环形体128a的变形而进入插入口127。第二环形体128b的外径比第一环形体128a大,具有即便在进入插入口127时第一环形体128a变形也留在插入口127的外侧的大小。

如图11所示,在第二环形体128b的外周,设置有沿着清洁器容器117的外壁从进气管道118的外周向外侧延伸的突片129。在清洁器容器117的外壁形成有沿圆形的插入口127的径向延伸的一对突起131。突起131提供接收突片的凹部132。凹部132在插入口127的周向上防止突片129的位移。

在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18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133。如图12所示,双重管部133具有:从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133a、以及一边在其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一边从凸缘部133a沿着外壁面朝向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延伸的外环部133b。外环部133b由与形成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133b不一定需要是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等其他截面形状。另外,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与外环部133b不一定需要同轴,也可以偏心。在外环部133b,除凸缘部133a以外,也可以在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形成将外环部133b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33a而利用沿周向被分离的多个肋将外环部133b固定于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133b的上游端与假想平面pl相切,该假想平面pl与圆筒体的轴线正交且包含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但是,与圆筒体的轴线正交且包含外环部133b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g也可以相比假想平面pl位于上游侧且与假想平面pl平行。即,外环部133b也可以与假想平面pl交叉。

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133之间的距离df被设定为进气管道118的内壁的距离dp的30%以下。在此,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以及外环部133b形成为同轴的圆筒形,因此,距离df相当于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与外环部133b的径向差,距离dp相当于进气管道118的内径。如图9所示,双重管部133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车宽度方向单侧的座椅框架88以及副框架89夹着的区域内。在外部空气空间125内,在双重管部133与清洁器容器117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图10所示,连接管119具有:配置在洁净室124b内,由硬质的树脂材料成形的室内部件134;以及将清洁器容器117及节气门主体114连结,贯通大容器体117b的壁而在上游端面向洁净室124b内并与室内部件134直接连结的连结部件135。连结部件135由橡胶材料这样的弹性体成形。室内部件134具有分别与从洁净室124b的内壁直立的多个凸起部136的前端重叠的调整片137。调整片137被螺钉138固定在凸起部136的前端,从而在洁净室124b内以悬浮状态支承室内部件134。2根螺钉138具有相互平行地延伸的螺纹轴线,螺纹轴线与连接管119不交叉。在此,室内部件134由在与垂直面vp1、vp2平行的假想平面上对齐的半圆筒体的第一半体139a和第二半体139b构成。第一半体139a和第二半体139b例如通过熔敷而相互气密地结合。在第一半体139a和第二半体139b中的任一方一体地形成调整片137即可。

连结部件135具有:在被插入到大容器体117b的插入口141时从大容器体117b的内侧与大容器体117b的内壁面接触的第一环形体142a、以及在轴向上与第一环形体142a面对并从大容器体117b的外侧与大容器体117b的外壁面接触的第二环形体142b。第一环形体142a在与插入口141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上与大容器体117b的内壁面紧贴。第二环形体142b在与插入口141的轴线正交的垂直面上与大容器体117b的外壁面紧贴。这样,大容器体117b的壁体被夹在第一环形体142a与第二环形体142b之间。第一环形体142a的外径具有如下大小:在从上游端将连结部件135插入到插入口141时,第一环形体142a整体根据第一环形体142a的变形而进入插入口141。第二环形体142b的外径比第一环形体142a大,具有即便在进入插入口141时第一环形体142a变形也留在插入口141的外侧的大小。第一环形体142a具有从上游侧逐渐扩径而以最大直径与垂直面连续的锥面。室内部件134被插入到连结部件135的上游端。连接管119的内径从室内部件134到连结部件135被维持为恒定。

在连接管119的上游端沿着连接管119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143。如图13所示,双重管部143具有:从连接管119的外壁面向外侧扩展的凸缘部143a、以及一边在其与外壁面之间维持间隔一边从凸缘部143a沿着外壁面朝向连接管119的上游端延伸的外环部143b。外环部143b由与形成连接管119的上游端的圆筒体同轴且直径比该圆筒体大的圆筒体形成。但是,外环部143b不一定需要是圆筒体,也可以是多边形等其他截面形状。另外,连接管119的上游端与外环部143b不一定需要同轴,也可以偏心。在外环部143b,除凸缘部143a以外,也可以在连接管119的外壁面形成将外环部143b连结的肋。也可以省略凸缘部143a而利用沿周向被分离的多个肋将外环部143b固定于连接管119的外壁面。在此,外环部143b的上游端与包含连接管119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相切。但是,外环部143b的上游端也可以相比包含连接管119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n向前方延伸,外环部143b也可以与假想平面pn交叉。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当根据活塞的线性往复运动而反复进行内燃机97的进气行程、压缩行程、燃烧行程以及排气行程时,外部空气从进气管道118被导入到清洁器容器117内的待净化室124a。外部空气通过清洁器元件122被净化并被导入到洁净室124b。洁净室124b内的净化空气流入到进气管道118,向节气门主体114供给。在节气门主体114中,通过节气门的动作来调整从空气滤清器113供给的净化空气的流量。从燃料喷射阀115向从节气门主体114流出的净化空气喷射燃料而形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经过进气门的作用而被导入到燃烧室。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81中,在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18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133,该双重管部133位于乘员座椅104的下方,至少部分地配置于在俯视时被左右的座椅框架88的外缘夹着的空间。由于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位于乘员座椅104的下方,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118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113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113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133,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118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118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

机动二轮车81具备空气滤清器113,该空气滤清器113在乘员座椅104的下方配置在后挡泥板105的前方,在待净化室124a与洁净室124b之间沿着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假想平面配置清洁器元件122。而且,在洁净室124b的侧方,在待净化室124a和后挡泥板105之间,在清洁器容器117外形成外部空气空间125,在该外部空气空间125配置进气管道118,在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18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133。这样,当在洁净室124b的侧方在待净化室124a和后挡泥板105之间形成外部空气空间125时,相对于洁净室124b,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缩短待净化室124a。乘员座椅104的下方空间的后方被后挡泥板105分隔,因此,洁净室124b扩展至后挡泥板105而具有足够的容积,并且,进气管道118高效地配置在与洁净室124b相邻的空间内。虽然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在变窄的空间开口,但是通过双重管部133的作用使进气管道118内的流速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

机动二轮车81具备从乘员座椅104的侧面连续地扩展的左右的侧罩102,双重管部133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102夹着的空间内。由于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102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118等。因此,双重管部133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118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管道118向与后轮wr的旋转轴线正交的左右对称面的单侧空间偏置配置,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指向左右对称面而倾斜。由于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指向车身的左右对称面,因此,进气效率提高。此外,虽然进气管道118向左右对称面的单侧空间偏置配置,但是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的双重管部133能够接近左右对称面,在车宽度方向上能够抑制双重管部133的突出。

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81具备左右的副框架89,左右的所述副框架89具有在座椅框架88的下方与主框架85结合的前端、以及与座椅框架88连结的后端,并在各个座椅框架88的下方延伸,双重管部133至少部分地配置在被车宽度方向单侧的座椅框架88以及副框架89夹着的区域内。在双重管部133的配置时利用被座椅框架88和副框架89夹着的空间,因此,能够抑制向车宽度方向的突出且高效地配置双重管部133。

在进气管道118设置有沿着清洁器容器117的外壁从进气管道118的外周向外侧延伸的突片129,在清洁器容器117的外壁设置有接收进气管道118的圆形的插入口127和接收突片129的凹部132。进气管道118的突起128与清洁器容器117的外壁面的凹部132卡合,从而在圆形的插入口127内阻止进气管道118的自转。这样,由于进气管道118的防止转动被确立,因此,即便进气管道118指向左右对称面而倾斜,也能够避免双重管部133的突出。

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133之间的距离df被设定为进气管道118的内壁的距离dp的30%以下。通过相对于气流的流通路的大小适当地设定进气管道118的外壁面与双重管部133之间的距离,能够可靠地实现进气管道118内的气流的整流。另外,双重管部133的上游端与包含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的假想平面pl相切,因此,双重管部133可靠地包围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能够可靠地实现进气管道118内的气流的整流。

在本实施方式的机动二轮车81中,在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沿着进气管道118的外周设置有双重管部133,该双重管部133位于乘员座椅104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102夹着的空间内。由于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在乘员座椅104的下方配置在被左右的侧罩102夹着的空间内,因此,能够可靠地避免雨水进入进气管道118等。因此,不需要使空气滤清器113自身构成为迷宫结构这样的复杂形状,能够简化空气滤清器113的结构。而且,由于在进气管道118的上游端设置有双重管部133,因此,即便在进气管道118的周边配置各种部件,进气管道118内的流速也被均匀化,进气效率提高。双重管部133不需要发挥气液分离的迷宫结构这样的防水功能,能够最优先地设计进气效率的提高。这样,能够使进气管道118的进气效率最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