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Baja越野赛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98971发布日期:2020-11-13 12:24阅读:788来源:国知局
一种Baja越野赛车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赛车车架,特别是一种baja越野赛车车架。



背景技术:

赛车车架为巴哈赛车中最为重要部件之一,是作为整辆赛车的一个载体,支承赛车的各个部件。巴哈赛车属于越野类赛车,在多工况的赛道行驶时,车架需要拥有足够的弯曲刚度及强度,保证赛车在行驶过程不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拥有足够的可靠性以保证车手的安全。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6427124u,名称为“一种新型赛车车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强度、刚度的要求,但车架存在质量过重从而降低了车辆的操作稳定性且结构工艺复杂不易制作,在人的视觉美观上以及人机工程等方面仍有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设计开发了一种baja越野赛车车架,通过主环、前环以及防撞机构形成驾驶舱,并与防滚环以及动力舱相配合,扩大了驾驶舱空间,加强车架的整体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发明目的:车架整体以弯管为主,在加强车架整体弯曲刚度及强度的同时,既降低了车架的质量,也简化了车架的结构,提高了车架的操作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baja越野赛车车架,包括:

两根第一纵梁,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底部;

前隔板,其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两根第一纵梁的一端;

前环,其底部倾斜设置在所述两根第一纵梁的中部;

主环,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两根第一纵梁的另一端;

两个防撞机构,其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车架的两侧,所述防撞机构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环的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环;

其中,所述主环、所述前环以及所述防撞机构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驾驶舱;

防滚环,其顶部与所述主环的顶部固定连接,底部同时与前环顶部和所述前隔板顶部固定连接;

两根第二纵梁,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环底部;

两根第一舱体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环的顶部;

两根第二舱体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主环的下部;

两根第三舱体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二纵梁的另一端上;

其中,所述第一舱体斜支撑、所述第二舱体斜支撑以及所述第三舱体斜支撑的另一端相交于同一点,形成两个连接点;

第一舱体横梁,其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连接点之间;

第二舱体横梁,其固定支撑连接在所述两根第三舱体斜支撑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舱体斜支撑、所述第二舱体斜支撑、所述第三舱体斜支撑以及所述第一舱体横梁之间的容纳空间构成动力舱。

优选的是,所述主环包括:

倒u形结构支撑架,其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两根第二纵梁的另一端;

主环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倒u形结构支撑架的一侧,靠近所述倒u形结构支撑架的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倒u形结构支撑架的另一侧,靠近所述倒u形结构支撑架的底部;

安全带安装支架,其连接在所述倒u形结构支撑架的中部,并与所述主环斜支撑相贯固连;

主环横梁,其固定连接在所述倒u形结构支撑架的底部。

优选的是,所述防滚环包括:

两根防滚弯管,其对称设置;

所述防滚弯管包括依次连续设置的第一水平部、第一弯曲部、延伸部、第二弯曲部和第二水平部;以及

两根第一横梁,其连接设置在所述两根连续防滚弯管之间,并设置在所述第一弯曲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水平部设置在所述防滚弯管的顶部;

所述第一弯曲部为向上弯曲的圆弧形结构;

所述第二弯曲部为向下弯曲的圆弧形结构,且所述第二弯曲部的底部与所述前环的顶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水平部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隔板的顶部。

优选的是,还包括:

两根加强斜支撑,其对称设置,所述加强斜支撑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环横梁的一端。

优选的是,还包括:

两个钣金片,其穿过并固定设置在所述第二舱体横梁上;

活动转轴,其两端分别穿过所述两个钣金片,并能够与所述钣金片相对运动;

两个限位螺母,其分别设置在所述活动转轴的两端;

牵引板,其设置在所述活动转轴上,并能够与所述活动转轴相对运动;

悬挂孔,其开设在所述牵引板上。

优选的是,还包括:

顶部支架,其为四边形结构;

两根第一支撑管,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部支架,另一端连接在所述主环横梁上;

两根第二支撑管,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部支架,另一端分别匹配连接在所述两根第二纵梁上;

四个肋板,其分别设置在所述顶部支架的四个顶角点之间。

优选的是,还包括:

座椅安装支架,其支撑设置在所述两根第一纵梁之间;

所述座椅安装支架包括:

座椅纵管,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环横梁的中点,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环底部的中点;

座椅横管,其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所述两根第一纵梁,并与所述座椅纵管垂直连接,使所述座椅安装支架呈十字形结构。

优选的是,所述防撞机构包括:

防撞纵杆,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环下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环顶部,所述防撞纵杆向外延伸形成顶角点;

第一防撞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角点,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环底部;

第二防撞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顶角点,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主环底部。

优选的是,所述前隔板为方形结构,在所述前隔板上,沿对角线方向设置有前隔板斜支撑。

优选的是,还包括:

连接斜支撑,其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环的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前隔板的底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baja越野赛车车架的主环、第一纵梁、防滚环,防撞机构采用弯管相接,有效加强了车架整体强度,防撞机构由内向外突出,扩大了驾驶舱的空间,给车手提供更舒适驾驶,在加强车架整体弯曲刚度及强度的同时,既降低了车架的质量也做大了结构简单化,提高了车架的操作稳定性,给予车手更舒适的驾驶以及安全保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baja越野赛车车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动力舱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牵引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防撞机构的机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纵梁与座椅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如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baja越野赛车车架,包括:前隔板110、防滚环120、主环130、动力舱140、防撞机构150、座椅安装支架160、第一纵梁170、前环180以及连接斜支撑190。

如图1所示,车架整体为纵向对称结构,在车架底部,设置有两根第一纵梁170,两根第一纵梁170沿车架的纵轴线对称设置,前隔板110的底部固定连接在两根纵梁的一端,前环180的底部固定连接两根第一纵梁170的中部,在车架底部,位于前隔板110和前环180之间还设置有车架横梁171,车架横梁171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两根第一纵梁170之间,主环130的底部与两根第一纵梁17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防滚环120的顶部与主环130的顶部固定连接,防滚环120的底部同时与前环180的顶部以及前隔板110的顶部固定连接。在前环180和主环130之间,还固定连接有防撞机构150,防撞机构与主环130和前环180形成驾驶舱。动力舱140与驾驶舱相连,动力舱140的顶部与主环130的顶部固定连接,动力舱140的底部与主环130底部固定连接,动力舱140与驾驶舱固定连接,形成车架整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第一纵梁的外角为177.3°。

如图2所示,前隔板110为四边形结构,包括前隔板架110a和前隔板斜支撑110b,前隔板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支管110a、第二支管110b、第三直管110c以及第四直管110d,前隔板斜支撑110e为对角斜支撑,前隔板斜支撑110e的一端与第一支管110a和第二支管110b的连接处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支管110c和第四支管110d的连接处固定连接。

如图1和图9所示,前环180为四边形结构,包括四根依次相连的前环支管181,前环180的底部倾斜固定连接在两根第一纵梁170的中部,前环180向靠近前隔板110一侧倾斜,在前环180和前隔板110之间和固定连接有连接斜支撑190,连接斜支撑19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前环的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前隔板110的底部。

如图4所示,主环130包括开口向下的主环本体134、主环斜支撑131、第一安全带安装管132以及主环横梁133,主环本体134为一连续弯管制成,主环本体134的顶部两端为圆弧形结构,并具有向下的开口,使主环130整体呈倒置的u形结构,主环本体134的底部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纵梁17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安全带安装管132的两端固定连接在主环本体134的中部,在第一安全带安装管132上,还对设置有两个安全带限位装置132a,主环横梁133固定连接在主环本体134的底部,使开口封闭,主环斜支撑131为对角支撑,主环斜支撑13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环本体134的一侧,靠近主环的顶部,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环本体134的另一侧,靠近主环横梁133。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主环斜支撑131的一端与主环130一端的圆弧结构的中心线向下127mm处相交,另一端与主环横梁133向上127mm处相交,并交第一安全带安装管132于至座椅安装支架160的垂直高度690mm上方。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第一安全带安装管132的最小宽度为740mm。

如图9所示,座椅安装支架160设置在车架的底部,位于两根第一纵梁170之间,座椅安装支架160包括座椅纵管160a和座椅横管160b,座椅纵管160a的一端连接在主环横梁133的中点处,另一端设置在前环180底部的前环支管181的中点处,座椅横管160b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根第一纵梁170,并与座椅纵管160a垂直,使座椅安装支架160的整体呈十字结构。在座椅安装支架160上,还设置有第二安全带安装管160c,第二安全带安装管160c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根第一纵梁170,并设置在前环支管181和座椅横管160b之间。

如图1和8所示,两个防撞机构150分别设置在车架的两侧,包括:防撞杆151、第一防撞斜支撑153以及第二防撞斜支撑152,防撞杆151的一端连接前环180的顶部,另一端连接在主环130的下部,防撞杆151向外延伸形成顶角点,第一防撞斜支撑153的一端连接顶角点,另一端连接前环180的底部,第二防撞斜支撑152的一端连接顶角点,另一端连接主环130底部。第一防撞斜支撑153、第二防撞斜支撑152以及第一纵梁之间170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防撞机构170连接主环130和前环180,形成驾驶舱,为车手提供安全保障。其中,防撞杆151为连续管。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防撞杆151与座椅安装支架160的垂直距离为295mm。

如图3所示,防滚环120包括两根连续两次弯曲的防滚弯管,两根防滚弯管对称设置,并包括依次连续设置的:第一水平部120a、第一弯曲部120b、延伸部120c、第二弯曲部120d以及第二水平部120e,第一弯曲部120为向上弯曲的圆弧形结构,第二弯曲部120d为向下弯曲的圆弧形结构,第一弯曲部120b和第二弯曲部120d的内角均为108°。第二弯曲部120d的底部与前环180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水平部120e的一端与前隔板110的顶部固定连接。两个第一横梁121a和121b分别连接设置在第一弯曲部120b与圆弧位置的两个相切点处,作为加强杆。

在本实用新型中,作为一种优选,第一水平部120a与座椅安装支架160上表面的垂直高度为1125mm,座椅安装支架160的十字交点至第一水平部120a的纵向水平距离为306mm,第一水平部120a与第一纵梁170所成的垂线与防滚环延伸部120c所成角度为18°。

如图1和图5所示,动力舱140包括舱体部和舱底部,动力舱140的顶部与主环130的顶部固定连接,底部与主环130的固定连接,动力舱140的舱底部包括:两根第二纵梁146,第二纵梁146的一端与主环横梁133固定连接,并通过两根对称设置的加强斜支撑148进行加固,加强斜支撑14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纵梁146的外侧,另一端固定连接主环横梁133的一端,起到加固的作用。在两根第二纵梁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多根第二横梁145。动力舱140的舱体部为两侧对称结构,包括:两根第一舱体斜支撑141a、两根第二舱体斜支撑141b、两根第三舱体斜支撑141c,第一舱体斜支撑141a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环130顶部的内切点上,第二舱体斜支撑141b的一端固定连接在主环130的下部,第三舱体斜支撑141c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纵梁170的另一端,第一舱体斜支撑141a、第二舱体斜支撑141b以及第三舱体斜支撑141c的另一端相交于同一连接点,第一舱体横梁14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舱体140两侧的连接点上,从而形成动力舱。油箱安装支架14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舱体横梁143的中点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安全带安装支架132的中点处。在两根第三舱体斜支撑141c之间还固定连接有第二舱体横梁144。

如图7所示,发动机支架147固定设置在舱体底部,包括顶部支架147a、两个第一支撑管147b和、两个第二支撑管147c以及四个肋板147d,顶部支架147a为四边形结构,第一支撑管147b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顶部支架147a上,另一端分别匹配连接在两根第二纵梁146上,两个第二支撑管147c的一端固定连接顶部支架147a,另一端固定连接在主环横梁133上。四个肋板147d分别固定连接在顶部支架147a的四个顶角点上,采用四个肋板147d加强结构稳定。

如图1和6所示,在第二舱体横梁144上,还设置有牵引机构149,包括两个钣金片149a、两个限位螺母149b、活动转轴149c、牵引板149d,两个钣金片149a穿过并固定设置在第二舱体横梁144上,活动转轴149c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钣金片149a,并能够与钣金片149a相对运动,活动转轴149c的两端分别通过限位螺母149b进行限位,在活动转轴149c上还设置有牵引板149d,牵引板149d能够与活动转轴149c相对运动,在牵引板149d上还开设有悬挂孔。

本车架在加强车架整体弯曲刚度及强度的同时,既降低了车架的质量也做大了结构简单化,提高了车架的操作稳定性,给予车手更舒适的驾驶以及安全保障。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