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2.车辆的外倾角是指从汽车的前方看轮胎的几何中心线与地面的铅垂线的夹角,车轮安装时具有一个向外倾斜的角度,保证了车辆在行驶中车轮能够最大面积的接触地面。车辆在行驶一段时间后车辆外倾角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车辆外倾角超出车辆设计值时车辆在行驶中容易发生车辆跑偏情况,不仅影响驾驶安全,长时间后会加速轮胎的磨损,减少轮胎寿命,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
3.专利cn201510320076.7公开了一种车轮角度调节机构,包括后轴节、后上摆臂、偏心螺栓、偏心垫片及螺母,后轴节上设置有连接支耳,连接支耳包括间隔的纵壁及第二纵壁,纵壁及第二纵壁上分别形成有长孔及第二长孔,纵壁远离第二纵壁的一侧形成有平行间隔的垂直限位边及第二垂直限位边,通过后轴节新设的连接支耳上的长孔及第二长孔的导向作用,以及连接支耳的纵臂上设置的垂直限位边及第二垂直限位边的限位作用,合理设计偏心螺栓规格尺寸,能够实现后上摆臂与后轴节装配点车辆宽度方向坐标的调整,从而实现车轮外倾角调节。然而,该车轮角度调节机构只能在静态时候调节,无法实现实时监测并修正车轮外倾角。并且调整需要在专业的举升机上和专业技师才能进行调节,调节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4.针对现有车轮角度调节装置无法实时监测并修正车轮角度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
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转向节、角度调节机构和控制系统,所述转向节与车轮转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调整组件,所述调整组件安装于所述转向节上,所述驱动组件通过带动所述调整组件移动调整所述车轮的外倾角或前束角;所述控制系统与所述驱动组件通信连接,所述控制系统通过所述驱动组件带动所述调整组件改变所述车轮的外倾角或前束角。
6.可选地,所述转向节外周设置有第一安装点和第二安装点,所述第一安装点位于所述车轮的竖直轴线上远离车轮中心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点位于所述车轮的水平轴线上远离车轮中心的一端。
7.可选地,所述调整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点上,所述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调整组件推动所述第一安装点移动调整所述车轮的外倾角;和/或,所述调整组件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点上,所述驱动组件通过驱动所述调整组件推动所述第二安装点移动调整所述车轮的前束角。
8.可选地,所述车轮角度调节装置还包括车架;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曲柄,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曲柄安装于所述电机上,所述曲柄与所述调整组件转动连接。
9.可选地,所述调整组件包括连杆、安装件和控制臂,所述连杆一端所述曲柄转动连接,所述连杆远离所述曲柄的一端与所述安装件转动连接;所述控制臂安装于所述安装件上且与所述转向节连接;所述电机驱动所述曲柄转动以带动所述安装件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
10.可选地,所述调整组件还包括导向块,所述导向块安装于所述车架上,所述安装件与所述导向块滑动连接。
11.可选地,所述导向块设置有滑槽,所述安装件包括安装部和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容置于所述滑槽内且沿所述滑槽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安装部一端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杆与所述连接板通过设置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控制臂安装于所述安装部上。
12.可选地,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单元、用于检测外倾角大小的第一传感器和用于检测前束角大小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组件均与所述控制单元通信连接。
13.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所述的车轮角度调节装置。
14.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驱动组件带动调整组件移动以调整车轮的外倾角或前束角,使得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对车轮的角度进行调节,无需在车辆停放时使用外部设备对车轮的角度进行调节。通过控制系统控制驱动组件对车轮的角度进行调整,使得车轮角度调整的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得车轮的角度处于最佳设计位置。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17.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的原理示意图;
18.图4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的驱动组件示意图;
19.图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的安装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1.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说明。
22.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车轮角度调节装置,包括转向节10、角度调节机构和控制系统20,所述转向节10与车轮31转动连接。所述角度调节机构包括驱动组件40和调整组件50,所述调整组件50安装于所述转向节10上,所述驱动组件40通过带动所述调整组件50移动调整所述车轮31的外倾角或前束角。所述控制系统20与所述驱动组件40通信连接,所述控制系统20通过所述驱动组件40带动所述调整组件50改变所述车轮31的外倾角或前束角。
2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驱动组件40带动调整组件50移动以调整车轮31的外倾角或前束角,使得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对车轮31的角度进行调节,无需在车辆停放时使用外部设备对车轮31的角度进行调节。通过控制系统20控制驱动组件40对车轮31的角度进行调
整,使得车轮31角度调整的更加准确,同时也使得车轮31的角度处于最佳设计位置。
24.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向节10外周设置有第一安装点11和第二安装点12,所述第一安装点11位于所述车轮31的竖直轴线上远离车轮31中心的一端。所述第二安装点12位于所述车轮31的水平轴线上远离车轮31中心的一端。通过将调整组件50安装在转向节10的不同位置,从而实现对外倾角或前束角的调整,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25.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50安装于所述第一安装点11上,所述驱动组件40通过驱动所述调整组件50推动所述第一安装点11移动调整所述车轮31的外倾角。调整组件50安装在第一安装点11时,第一安装点11位于车轮31的竖直轴线上远离车轮31中心的一端,便于调整组件50推动第一安装点11移动,改变车轮31的外倾角。和/或,所述调整组件50安装于所述第二安装点12上,所述驱动组件40通过驱动所述调整组件50推动所述第二安装点12移动调整所述车轮31的前束角。调整组件50安装于第二安装点12时,第二安装点12位于所述车轮31的水平轴线上远离车轮31中心的一端,便于调整组件50推动第二安装点12移动,改变车轮31的前束角。
26.如图1-图4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轮角度调节装置还包括车架32。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电机41和曲柄42,所述电机41安装于所述车架32上,所述曲柄42安装于所述电机41上,所述曲柄42与所述调整组件50转动连接。通过电机41驱动曲柄42旋转从而带动调整组件50移动。通过电机41驱动,具有结构简单和响应速度快的特点,在车辆行驶过程中便于迅速精准的调整好外倾角或前束角。
27.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50包括连杆51、安装件52和控制臂53,所述连杆51一端所述曲柄42转动连接,所述连杆51远离所述曲柄42的一端与所述安装件52转动连接。所述控制臂53安装于所述安装件52上且与所述转向节10连接。所述电机41驱动所述曲柄42转动以带动所述安装件52沿水平方向往复移动。通过曲柄42和连杆51的传动,使得安装件52带动控制臂53移动,从而改变第一安装点11或第二安装点12的位移,整个结构简单且便于维护。
28.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整组件50还包括导向块54,所述导向块54安装于所述车架32上,所述安装件52与所述导向块54滑动连接。具体地,导向块54采用高强钢制作,增加导向块54的承载力和耐磨性能。
29.如图2和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块54设置有滑槽541,所述安装件52包括安装部521和连接部522,所述连接部522容置于所述滑槽541内且沿所述滑槽541的延伸方向移动。所述安装部521一端设置有连接板523,所述连杆51与所述连接板523通过设置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控制臂53安装于所述安装部521上。
30.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系统20包括控制单元21、用于检测外倾角大小的第一传感器22和用于检测前束角大小的第二传感器,所述第一传感器22、所述第二传感器和所述驱动组件40均与所述控制单元21通信连接。
31.以外倾角调节为例对本实施例中的车轮角度调节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第一传感器22检测车轮31的外倾角,第一传感器22将外倾角的角度传输至控制单元21,当车轮31的外倾角超出控制单元21设定的预设值时,控制单元21计算出电机41需要的工作参数,并将命令发送至电机41,电机41驱动曲柄42转动从而带动控制臂53移动,以使车轮31的外倾角改变。整个工作过程智能化控制,具有调节方便和精准的特点。
32.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所述的车轮角度调节装置。
33.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