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行车车架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17974发布日期:2022-03-26 13:3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行车车架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车架减震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自行车车架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及极限运动的工具,其使用频率较高。而自行车的车架是自行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影响了骑行姿势的正确性和舒适性,自行车车架包括竖直设置的座管和头管,以及连接在座管和头管之间的上管、下管,座管远离头管的一侧固定设置有平叉和斜叉,平叉和斜叉远离座管的一端固接并与后轮装配,座管上装配座椅,头管上装配转向机构,自行车车架装配之后仅仅在座椅上设置减震性能,使得自行车的减震方式单一,减震性能较差,驾驶者骑行时舒适感较差。
3.在公开号为cn209904926u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高减震性能的自行车车架,通过在座管两侧分别安装有安装板,并在安装板的上表面固定设置有减震弹簧,减震弹簧的顶端固定设置有安装套,座椅底部的对应位置处固定设置有与安装套相适配的安装管,安装套和安装管的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螺纹孔,当安装管插入安装套内,螺纹孔内插设有螺栓并拧紧有螺母,达到提高自行车减震性能以提高骑行舒适感的效果。
4.但上述装置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尤其作为山地车使用时,仅依靠两组设置在外的减震弹簧无法很好对自行车架进行减震,减震效果不佳;并且减震弹簧设置在外,若无外物支撑扩张,减震弹簧上下拉伸回弹时,极易造成弹簧的扭曲及弹性势能下降;而常见对减震装置的养护方式是通过在鞍座插管与车架立管口空隙中滴入少量的润滑油,以提高组件运行顺畅,然而该种滴加方式不仅容易造成润滑油滴漏在外,同时也会导致润滑油无法均匀地涂抹在主要缓冲部件表面,导致缓冲机构养护效果不佳。
5.针对上述的技术缺陷,现提出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行车车架用减震装置,通过设置减震机构,双重缓冲结构的设置可提高山地自行车的缓冲性能,减少山地自行车与地面剧烈撞击而致损坏的情况及骑行时颠簸不适,通过设置养护机构,减少润滑油的滴落浪费,加强对主要减震组件养护。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自行车车架用减震装置,包括车架体和车架立管,所述车架立管设置在车架体的位置,所述车架立管的管体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鞍座插管、滚珠、固定筒、弹簧组、环框、回形插框、弹力带和曲形槽,所述鞍座插管两侧外表面靠近上端位置均内嵌转动连接有滚珠,且滚珠三分之一贯穿并滑动连接在车架立管内壁所开设的活动槽中,所述固定筒固定安装在车架立管的底部位置,且固定筒与鞍座插管上下对应,所述固定筒与鞍座插管之间相距5cm-10cm,且弹簧组设置在固定筒与鞍座插管之间,所述环框固定安装在鞍座插管外部的底部位置,且环框的
直径与固定筒的直径相同,所述环框前后端及左右侧的位置均卡接有回形插框,所述回形插框上下端均延伸至环框外部,且回形插框上下端均呈曲面角设置,所述弹力带呈三角结构设置在环框上端外表面与回形插框对应的位置,所述弹力带的两端与环框上端面固定连接,且弹力带的中段与回形插框上端曲面相抵,所述固定筒前后端及左右端的位置均开设有曲形槽,且曲形槽上端呈开口状,所述曲形槽与回形插框上下对应,且曲形槽的内部与回形插框下端曲面相吻合。
8.进一步的,所述鞍座插管内部的中段位置设置有隔板,以所述隔板为分割线鞍座插管内部分割有两组管槽,上端所述管槽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有鞍座,下端所述管槽内部活动连接有养护机构。
9.进一步的,所述鞍座插管外表面靠近下端的左右侧位置均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一端延伸至滑槽外部并与回形插框位于同一垂直面,所述滑块的另一端延伸至下端管槽内部并与养护机构活动连接。
10.进一步的,所述养护机构包括圆筒、齿盘、转轴、海绵组、齿条和抵块,所述圆筒固定安装在隔板下端外表面,且齿盘通过转轴转动连接在圆筒内部中间位置,所述转轴下端贯穿圆筒并固定连接海绵组,所述弹簧组套接在海绵组的外部,且弹簧组上下端分别与圆筒及固定筒固定连接,所述海绵组外表面与弹簧组的内圈相贴,所述齿盘前后端均啮合连接有齿条,前后两组所述齿条呈前后错位,所述齿条远离齿盘一端延伸至圆筒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抵块,所述抵块的剖切面呈直角三角形结构设置,且抵块与延伸至管槽内部的滑块呈左右平行。
11.进一步的,所述固定筒上端外表面开设有凹槽,且海绵组下端贯穿至凹槽的内部,所述凹槽一侧内壁的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进液管,且进液管依次贯穿至固定筒及车架立管的外部。
12.进一步的,所述圆筒内壁与齿条左右相对的位置设置有t形推杆,且t形推杆靠近圆筒内壁的位置设置有强力弹簧。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减震机构,利用鞍座插管、固定筒、弹簧组、回形插框和弹力带配合使用,自行车车体颠起向上不受力时,鞍座的弹性设置可随着人体一同上移,人体呈短暂腾空状态,鞍座插管失去鞍座的抵压力,并在弹簧组的作用力下向上回弹,回形插框远离曲形槽,并在弹力带弹力作用下回弹至原位,鞍座及鞍座插管向上滑动,经过短暂颠起后,车体下落,便中回归正常行驶状态,该减震机构可鞍座随着车体颠起或下落而上下浮动,弹簧组及回形插框、弹力带双重缓冲结构的设置可提高山地自行车的缓冲性能,减少山地自行车与地面剧烈撞击而致损坏的情况,同时减少使用者骑行过程的不适;2、本发明中,通过弹簧组内部设置养护组件,海绵组填充在弹簧组内部,海绵组与弹簧组内圈相贴,减少弹簧组压缩回弹过程的偏移和扭转,当海绵组吸附润滑油后,又可将润滑油涂覆在弹簧组内圈,以此加强对弹簧组的养护,减少润滑油的滴落;3、本发明中,通过弹簧组养护组件中齿盘、齿条及抵块与滑块相互配合,回形插框向上推动其上端对应的滑块向上运动,而贯穿至管槽内部的滑块在向上推动时,其表面逐渐与抵块的倾斜面相抵,直至滑块滑动至抵块倾斜面的至高点位置时,抵块抵压齿条向圆筒内部推动,齿条的一端抵触圆筒内部的t形推杆,强力弹簧压缩,左右两组齿条同时与齿
盘啮合传动,从而促使齿盘转动,而通过转轴固定连接的海绵组也在弹簧组内部转动,以此将沾染在弹簧组内圈的润滑油涂覆均匀,进一步提高养护效果。
附图说明
14.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中车架立管与减震机构结合的剖视图;图3为本发明的减震机构左侧平面;图4为本发明中车架立管与减震机构结合的剖面图;图5为本发明的图4中a处放大图;图6为本发明中养护机构的平面图;图7为本发明中鞍座插管和圆筒内部结构结合的俯视图。
15.附图标记:1、车架体;2、车架立管;3、减震机构;31、鞍座插管;311、隔板;312、管槽;32、滚珠;33、固定筒;331、凹槽;332、进液管;34、弹簧组;35、环框;36、回形插框;37、弹力带;38、曲形槽;4、养护机构;41、圆筒;411、t形推杆;412、强力弹簧;42、齿盘;43、转轴;44、海绵组;45、齿条;46、抵块;5、滑槽;6、滑块。
具体实施方式
1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17.实施例一: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自行车车架用减震装置,包括车架体1和车架立管2,车架立管2设置在车架体1的位置,车架立管2的管体内部设置有减震机构3;减震机构3包括鞍座插管31、滚珠32、固定筒33、弹簧组34、环框35、回形插框36、弹力带37和曲形槽38,鞍座插管31两侧外表面靠近上端位置均内嵌转动连接有滚珠32,且滚珠32三分之一贯穿并滑动连接在车架立管2内壁所开设的活动槽中,通过人体重力下压迫使鞍座插管31竖直向下插入车架立管2的内部,滚珠32沿着活动槽向下滑动,以保持车架立管2的竖直运动,固定筒33固定安装在车架立管2的底部位置,且固定筒33与鞍座插管31上下对应,固定筒33与鞍座插管31之间相距5cm-10cm,具体为7.5cm,该距离为鞍座插管31上下活动提供足够的空间,且弹簧组34设置在固定筒33与鞍座插管31之间,环框35固定安装在鞍座插管31外部的底部位置,且环框35的直径与固定筒33的直径相同,环框35前后端及左右侧的位置均卡接有回形插框36,回形插框36上下端均延伸至环框35外部,且回形插框36上下端均呈曲面角设置,弹簧组34压缩,鞍座插管31靠近固定筒33,回形插框36下端先是插入曲形槽38,弹力带37呈三角结构设置在环框35上端外表面与回形插框36对应的位置,弹力带37的两端与环框35上端面固定连接,且弹力带37的中段与回形插框36上端曲面相抵,固定筒33前后端及左右端的位置均开设有曲形槽38,且曲形槽38上端呈开口状,曲形槽38与回形插框36上下对应,且曲形槽38的内部与回形插框36下端曲面相吻合。
18.鞍座插管31内部的中段位置设置有隔板311,以隔板311为分割线鞍座插管31内部分割有两组管槽312,上端管槽312的内表面设置有螺纹连接有鞍座,螺纹连接可方便鞍座拆装,下端管槽312内部活动连接有养护机构4;鞍座插管31外表面靠近下端的左右侧位置均开设有滑槽5,滑槽5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6,滑块6一端延伸至滑槽5外部并与回形插框36位于同一垂直面,滑块6的另一端延伸至下端管槽312内部并与养护机构4活动连接;工作时,车架体1安装在山地自行车上,鞍座通过螺纹安装在车架立管2上,骑行者坐立在鞍座上,骑行过程所遇到的不同幅度颠簸可通过减震机构3进行缓冲,以减少车体的损坏及使用者的骑行不适;正常骑行时,通过人体重力下压迫使鞍座插管31竖直向下插入车架立管2的内部,滚珠32沿着活动槽向下滑动,以保持车架立管2的竖直运动,弹簧组34压缩,鞍座插管31靠近固定筒33,回形插框36下端先是插入曲形槽38,随着鞍座插管31持续下落,回形插框36的底部受到曲形槽38内表面抵触并与环框35上下相对运动,回形插框36上端曲面抵触弹力带37并向上运动,弹力带37拉伸,直至鞍座插管31与固定筒33相贴,鞍座插管31及鞍座保持稳定,可方便使用者正常状态下骑行;待至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自行车车体颠起向上不受力时,鞍座的弹性设置可随着人体一同上移,人体呈短暂腾空状态,鞍座插管31失去鞍座的抵压力,并在弹簧组34的作用力下向上回弹,回形插框36远离曲形槽38,并在弹力带37弹力作用下回弹至原位,鞍座及鞍座插管31向上滑动,经过短暂颠起后,车体下落,便可通过上述步骤中回归正常行驶状态,该减震机构3可鞍座随着车体颠起或下落而上下浮动,弹簧组34及回形插框36、弹力带37双重缓冲结构的设置可提高山地自行车的缓冲性能,减少山地自行车与地面剧烈撞击而致损坏的情况,同时减少使用者骑行过程的不适。
19.实施例二:在实施例1中,通过弹簧组34及回形插框36、弹力带37双重缓冲结构的设置可提高山地自行车的缓冲性能,而弹簧组34作为主要缓冲部件,其使用频率较高,经过长期回弹压缩,必定会出现一定损伤,导致其弹性势能下降,从而影响车架体1的缓冲效果,常见养护方式是通过在鞍座插管31与车架立管2管口空隙中滴入少量的润滑油,以提高组件运行顺畅,然而该种滴加方式不仅容易造成润滑油滴漏在车架立管2外部,同时也会导致润滑油无法均匀地涂抹在主要缓冲部件表面,养护效果不佳;因此,可通过设置养护机构4,不仅可减少弹簧组34的形变,同时可提高弹簧组34表面润滑油的涂覆效果;如图4-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养护机构4包括圆筒41、齿盘42、转轴43、海绵组44、齿条45和抵块46,圆筒41固定安装在隔板311下端外表面,且齿盘42通过转轴43转动连接在圆筒41内部中间位置,转轴43下端贯穿圆筒41并固定连接海绵组44,弹簧组34套接在海绵组44的外部,且弹簧组34上下端分别与圆筒41及固定筒33固定连接,海绵组44外表面与弹簧组34的内圈相贴,可减少弹簧组34压缩过程的偏移和扭转,齿盘42前后端均啮合连接有齿条45,前后两组齿条45呈前后错位,齿条45远离齿盘42一端延伸至圆筒41外部并固定连接有抵块46,抵块46的剖切面呈直角三角形结构设置,且抵块46与延伸至管槽312内部的滑块6呈左右平行,回形插框36向上推动其上端对应的滑块6向上运动,而贯穿至管槽312内部的滑块6在向上推动时,其表面逐渐与抵块46的倾斜面相抵,固定筒33上端外表面开设有凹槽331,且海绵组44下端贯穿至凹槽331的内部,凹槽331一侧内壁的中
间位置固定安装有进液管332,且进液管332依次贯穿至固定筒33及鞍座插管31的外部;圆筒41内壁与齿条45左右相对的位置设置有t形推杆411,且t形推杆411靠近圆筒41内壁的位置设置有强力弹簧412。
20.工作时,鞍座受力下压时,弹簧组34压缩,而位于弹簧组34内部的海绵组44也压缩,海绵组44与弹簧组34内圈相贴,可减少弹簧组34压缩过程的偏移和扭转,海绵组44下端压缩至固定筒33内部的凹槽331中,凹槽331内部通过进液管332添加适量的润滑液,海绵组44将凹槽331内部的润滑液吸附,在弹簧组34压缩回弹过程中,海绵组44吸附的润滑液均沾染在弹簧组34内圈表面,可对弹簧组34初步涂覆;而在弹簧组34压缩时,鞍座插管31靠近固定筒33,回形插框36下端先是插入曲形槽38,随着鞍座插管31持续下落,回形插框36的底部受到曲形槽38内表面抵触并与环框35上下相对运动,回形插框36向上推动其上端对应的滑块6向上运动,而贯穿至管槽312内部的滑块6在向上推动时,其表面逐渐与抵块46的倾斜面相抵,直至滑块6滑动至抵块46倾斜面的至高点位置时,抵块46抵压齿条45向圆筒41内部推动,齿条45的一端抵触圆筒41内部的t形推杆411,强力弹簧412压缩,左右两组齿条45同时与齿盘42啮合传动,从而促使齿盘42转动,而通过转轴43固定连接的海绵组44也在弹簧组34内部转动,以此将沾染在弹簧组34内圈的润滑油涂覆均匀,提高养护效果;等待至鞍座插管31远离固定筒33时,回形插框36停止抵触滑块6,滑块6自动滑落而下,并同时失去抵块46的抵触,此时,齿条45在强力弹簧412回弹力及t形推杆411推力作用下归位,以便后续滑块6驱动,实现自动均匀涂覆。
2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正常骑行时,骑行者坐立在鞍座上,通过人体重力下压迫使鞍座插管31竖直向下插入车架立管2的内部,滚珠32沿着活动槽向下滑动,以保持车架立管2的竖直运动,弹簧组34压缩,鞍座插管31靠近固定筒33,回形插框36下端先是插入曲形槽38,随着鞍座插管31持续下落,回形插框36的底部受到曲形槽38内表面抵触并与环框35上下相对运动,回形插框36上端曲面抵触弹力带37并向上运动,弹力带37拉伸,直至鞍座插管31与固定筒33相贴,鞍座插管31及鞍座保持稳定,可方便使用者正常状态下骑行;待至骑行过程中遇到颠簸,自行车车体颠起向上不受力时,鞍座的弹性设置可随着人体一同上移,人体呈短暂腾空状态,鞍座插管31失去鞍座的抵压力,并在弹簧组34的作用力下向上回弹,回形插框36远离曲形槽38,并在弹力带37弹力作用下回弹至原位,鞍座及鞍座插管31向上滑动,经过短暂颠起后,车体下落,便可通过上述步骤中回归正常行驶状态,该减震机构3可鞍座随着车体颠起或下落而上下浮动,弹簧组34及回形插框36、弹力带37双重缓冲结构的设置可提高山地自行车的缓冲性能,减少山地自行车与地面剧烈撞击而致损坏的情况,同时,减少使用者骑行过程的不适;鞍座受力下压时,弹簧组34压缩,而位于弹簧组34内部的海绵组44也压缩,海绵组44与弹簧组34内圈相贴,可减少弹簧组34压缩过程的偏移和扭转,海绵组44下端压缩至固定筒33内部的凹槽331中,凹槽331内部通过进液管332添加适量的润滑液,海绵组44将凹槽331内部的润滑液吸附,在弹簧组34压缩回弹过程中,海绵组44吸附的润滑液均沾染在弹簧组34内圈表面,可对弹簧组34初步涂覆;而在弹簧组34压缩时,鞍座插管31靠近固定筒33,回形插框36下端先是插入曲形槽38,随着鞍座插管31持续下落,回形插框36的底部受到曲形槽38内表面抵触并与环框35上下相对运动,回形插框36向上推动其上端对应的滑块6向
上运动,而贯穿至管槽312内部的滑块6在向上推动时,其表面逐渐与抵块46的倾斜面相抵,直至滑块6滑动至抵块46倾斜面的至高点位置时,抵块46抵压齿条45向圆筒41内部推动,齿条45的一端抵触圆筒41内部的t形推杆411,强力弹簧412压缩,左右两组齿条45同时与齿盘42啮合传动,从而促使齿盘42转动,而通过转轴43固定连接的海绵组44也在弹簧组34内部转动,以此将沾染在弹簧组34内圈的润滑油涂覆均匀,提高养护效果;等待至鞍座插管31远离固定筒33时,回形插框36停止抵触滑块6,滑块6自动滑落而下,并同时失去抵块46的抵触,此时,齿条45在强力弹簧412回弹力及t形推杆411推力作用下归位,以便后续滑块6驱动,实现自动均匀涂覆。
22.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发明结构所作的举例和说明,所属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发明的结构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23.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24.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