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中具有侧围外板(1),且在靠近车尾的所述侧围外板(1)处设有安装支架(3),所述安装支架(3)上可拆卸地连接有后翼子板(2),所述后翼子板(2)位于所述侧围外板(1)的外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外板(1)上设有凹槽(101),所述安装支架(3)位于所述凹槽(101)中,所述后翼子板(2)覆盖在所述凹槽(101)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翼子板(2)通过螺接结构连接在所述安装支架(3)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支架(3)包括相对布置的两个侧壁(301),以及连接在两个所述侧壁(301)一端之间的顶壁(302),两个所述侧壁(301)的另一端与所述侧围外板(1)连接,所述后翼子板(2)连接在所述顶壁(302)上,且沿远离所述顶壁(302)的方向,两个所述侧壁(301)之间的距离渐大。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翼子板(2)位于所述汽车车身中的后轮罩的上方,所述侧围外板(1)上设有车厢出风口(102),所述后翼子板(2)覆盖在所述车厢出风口(102)上,且所述车厢出风口(102)靠近位于所述后翼子板(2)上方的分缝设置,所述分缝为所述后翼子板(2)与所述侧围外板(1)之间的分缝。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车身的后部具有一体压铸成型的上车身组件(4),所述上车身组件(4)设置在所述侧围外板(1)内侧,且与所述侧围外板(1)相连,所述上车身组件(4)具有后侧围内板(401)、顶盖后横梁(402)和d柱内板上段(403);所述后侧围内板(401)为相对布置的两个,所述顶盖后横梁(402)连接在两个所述后侧围内板(401)之间,且各所述后侧围内板(401)与所述顶盖后横梁(402)之间分别设有所述d柱内板上段(403)。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侧围内板(401)上设有侧围加强筋(4012),且所述后侧围内板(401)上形成有后侧窗(4011),所述侧围加强筋(4012)为环绕所述后侧窗(4011)间隔布置的多个;和/或,所述d柱内板上段(403)上设有d柱加强筋,所述d柱加强筋包括沿所述d柱内板上段(403)长度方向设置的竖向筋体(4031),以及沿所述d柱内板宽度方向设置的横向筋体(4032),且所述横向筋体(4032)和所述竖向筋体(4031)相交。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后横梁(402)包括后横梁上板(4021)和后横梁下板(4022),且至少在所述后横梁上板(4021)上设有后横梁加强筋(4021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汽车车身,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上板(4021)的中部形成有盒状结构,所述后横梁加强筋(40211)位于所述盒状结构的内腔中,且所述后横梁加强筋(40211)包括横纵交织的多条加强筋体。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汽车具有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车身。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车身与汽车,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车身中具有侧围外板,且在靠近车尾的所述侧围外板处设有安装支架,所述安装支架上可拆卸地连接有后翼子板,所述后翼子板位于所述侧围外板的外侧。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车身通过后翼子板的活装,便于对后翼子板造型进行更改,实现车身造型的调整,从而可利于汽车设计工作的开展,以及有助于降低汽车设计和制造成本。设计和制造成本。设计和制造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武文波 张书任 陈强 贺志杰 张涛 安文博 张庚 李云达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06.30
技术公布日:2022/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