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842212发布日期:2024-01-26 22:57阅读:26来源:国知局
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车辆,特别涉及一种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1、近年,随着国家推广和扶持力度不断升级,新能源车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碰撞后车辆安全是电动汽车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随着电动车电池容量不断增大,电池布置越来越靠近车辆前端。据统计,正面碰撞是所有碰撞事故中最常见的形式,而正面碰撞时,约20%-30%是重叠率较小的偏置碰撞。车速较高的偏置碰撞,车轮受到撞击向内发生偏转,直接撞击乘员舱地板前端,如撞击强度较大,会直接撞到动力电池前端,电池包存在起火爆炸风险,造成车内乘员受伤和财产损失。若依靠门槛和地板第一横梁承受车轮冲击,往往会将门槛前端撕裂,冲击力直接转递给动力电池,引起动力电池起火爆炸。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发生偏置碰撞时前车轮有可能将门槛前端撕裂无法起到对动力电池的有效保护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及车辆,当车辆发生偏置碰撞,前车轮与本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发生碰撞,使得前车轮受到挤压发生形变、轮毂甚至发生碎裂以及前车轮受到引导朝向车身外侧发生偏转,从而避免前车轮直接撞击前门门槛造成前门门槛的前端撕裂后,冲击力直接转递给动力电池的问题,保护了电芯及车内乘员。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轮侵入防护装置,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包括防护本体,防护本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在第二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以及在第三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第二侧面被配置为安装面,安装面用于固定连接于车身的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相接的位置处,第三侧面用于抵接于车辆的车身焊接边;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相互垂直,防护本体安装于车身时,第一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长度方向,第二方向平行于车辆的宽度方向,第三方向平行于车辆的高度方向;

3、并且,第一侧面被配置为:相对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倾斜的引导面,防护本体安装于车身时,引导面面向车辆的前车轮设置,以通过引导面可引导前车轮朝向车辆的外侧偏转。

4、采用上述方案,本防护装置安装面固定连接于车身的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相接的位置处,第三侧面抵接于车辆的车身焊接边;因此,当车辆发生偏置碰撞,前车轮与本车轮侵入防护装置的引导面接触,前车轮受力被挤压,前车轮发生形变、轮毂甚至发生碎裂;由于引导面相对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倾斜,前车轮受到导向面的引导,朝向车身外侧发生偏转,从而避免前车轮直接撞击前门门槛造成前门门槛的前端撕裂后,冲击力直接转递给动力电池,造成动力电池损坏的问题,能够保护电芯及车内乘员,增加了用户体验。

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引导面为一斜平面,且引导面平行于第三方向,并具有相接于第三侧面的第一端以及相接于第四侧面的第二端;防护本体安装于车身时,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第四侧面位于第三侧面的外侧,在车辆的长度方向上,引导面的第二端位于第一端的后方。

6、采用上述方案,当前车轮与引导面接触时,前车轮受力被挤压,前车轮发生形变、轮毂甚至发生碎裂;进一步地,由于引导面为平面且朝向车身外侧倾斜,碰撞过程中使前车轮受到引导面的引导朝向车身外侧发生偏转,改变了碰撞发生时前车轮冲击力的方向。

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其防护本体内部开设有至少一个减重通孔,至少一个减重通孔中各减重通孔从防护本体的上端面沿第三方向延伸至下端面。

8、采用上述方案,在防护本体内开设减重通孔,使防护本体结构轻量化。

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至少一个减重通孔为三个减重通孔,三个减重通孔包括在第二方向上从第三侧面朝向第四侧面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一减重通孔、第二减重通孔和第三减重通孔。

10、采用上述方案,在能够保证防护本体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使防护本体结构轻量化。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第一减重通孔和第三减重通孔均为长形通孔,且长形通孔的长轴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二减重通孔为梯形通孔,梯形通孔的上底面和下底面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

12、并且,第一减重通孔的长轴为10mm~15mm,第二减重通孔沿第二方向的高为35mm~40mm,第三减重通孔的长轴为25mm~30mm。

13、采用上述方案,能够进一步地在保证防护本体自身的结构强度的同时,使防护本体结构轻量化。

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第二减重通孔具有在第一方向上相对设置的第一内壁面和第二内壁面,第一内壁面与引导面相对设置,第二内壁面与安装面相对设置,且第一内壁面与引导面之间的壁构成防护本体的第一侧壁,第二内壁面与安装面之间的壁构成防护本体的第二侧壁;

15、第二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装配孔,至少一个装配孔中各装配孔从第二减重通孔的第二内壁面延伸至安装面,且至少一个装配孔用于通过紧固件安装于车身的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相接的位置处;

16、第一侧壁上设有至少一个操作孔,至少一个操作孔与至少一个装配孔一一对应,至少一个操作孔中各操作孔从引导面延伸至第一内壁面,并用于供安装工具伸入,以紧固对应的装配孔内的紧固件。

17、采用上述方案,设置装配孔能够通过紧固件将防护本体与车身固定连接;设置操作孔使操作工具能够伸入,令安装过程更便捷。

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至少一个装配孔为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装配孔,且两个装配孔之间的间隔为40mm~60mm;至少一个操作孔为沿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操作孔,两个操作孔中各操作孔均为圆形通孔,且直径为25mm~35mm;

19、其中,当防护本体安装于车身时,通过在两个装配孔穿过分别固定于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的紧固件,使得防护本体通过两个连接点分别与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固定连接,令安装过程更便捷。

20、采用上述方案,防护本体分别与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固定连接,能够对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进行保护的同时,使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连接的更稳固。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安装面与第四侧面所在平面在防护本体内侧的夹角为45°~90°;引导面与第四侧面所在平面在防护本体内侧的夹角为90°~105°;

22、其中,当防护本体安装于车身时,第四侧面与车辆的宽度方向垂直。

23、采用上述方案,安装面与车身固定连接的同时,使引导面相对于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倾斜角度接近90°,既能起到对前车轮的正面防护又能起到引导作用。

2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防护本体为铝制的一体化结构,且防护本体的相邻两个侧面的连接处均为圆弧角过渡。

25、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减少通过部件之间相互连接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使防护本体自身结构更加稳固。

26、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前车轮、前门立柱、前门门槛,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车轮侵入防护装置位于前车轮的后部;安装面沿第三方向的一侧与前门立柱靠述前车轮的侧面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前门门槛靠近前车轮的端面固定连接。

27、采用上述方案,在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发生作用时,前车轮受到挤压发生形变、轮毂甚至发生碎裂以及前车轮受到引导朝向车身外侧发生偏转,从而避免前车轮直接撞击前门门槛造成前门门槛的前端撕裂,进而避免了对动力电池造成破坏。

2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2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轮侵入防护装置,安装面固定连接于车身的前门门槛和前门立柱前端相接的位置处,第三侧面抵接于车辆的车身焊接边;因此,当车辆发生偏置碰撞,前车轮与本车轮侵入防护装置的引导面接触,前车轮受力被挤压,前车轮发生形变、轮毂甚至发生碎裂;由于引导面相对于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所在平面倾斜,前车轮受到导向面的引导,朝向车身外侧发生偏转,避免了前车轮直接撞击前门门槛造成前门门槛的前端撕裂,进而避免了对动力电池造成破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