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的方式能够任意地变更材料、尺寸。
[0090]在车辆碰撞时,第二限位部件42处于退避位置,在轴向X上不与第一限位部件41对置。因此,在车辆碰撞时,第二限位部件42不从轴向X与第一限位部件41抵接,因此具有第一限位部件41的上护套10能够顺利地脱离。因此,能够防止望远镜式伸缩调整时用于限制上护套10的规定以上的移动的第一限位部件41以及第二限位部件42阻碍车辆碰撞时的上护套10的脱离。
[0091]另一方面,第三限位部件43从前侧X2与退避位置的第二限位部件42的第二抵接部48的第二抵接面48A对置。因此,在车辆碰撞后,在使上护套10朝与使上护套10脱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后侧Xl移动时,中途,第三限位部件43与第二限位部件42抵接。由此,能够限制该上护套10朝相反的方向进一步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车辆碰撞后上护套10从下护套11脱离。
[0092]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0093]例如,在车辆碰撞时操作部件28意外地移动,第二限位部件42如图3所示移动至进出位置的情况下,在脱离机构45被剪断前,第一限位部件41与第二限位部件42抵接。此时,也可以通过第一限位部件41变形来产生上述的脱离负载。
[0094]另外,若上护套10处于短位置时使转向装置I成为解锁状态,则通常第二限位部件42应该移动至进出位置而从前侧X2与第一限位部件41抵接。但是,万一若第二限位部件42未移动至进出位置,则也可以脱离机构45代替第二限位部件42而发挥功能,如图4所示从前侧X2与上护套10抵接。在该情况下,上护套10已经处于短位置,因此与以上护套10从长位置侧移动至短位置移动时的势头与脱离机构45碰撞的情况相比,脱离机构45从上护套10受到的力小。因此,脱离机构45如上述那样具有车辆碰撞时被剪断的程度的低强度即可。
[0095]另外,第一限位部件41、第二限位部件42以及第三限位部件43的各自的形状、材料能够在能够发挥上述功能的范围内任意变更。
[0096]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下护套11收纳上护套10(参照图1),但图10所示的第一变形例的转向装置I也可以具备上护套10收纳下护套11的相反的结构。在第一变形例中,在形成于上护套10中比下护套11更靠后侧Xl的插通孔60插通有脱离机构45,脱离机构45的前端部45A从后侧Xl与下护套11的后端部IIC对置。第一变形例的上护套10具有上述的一对支承部25。各个支承部25中插通有旋转轴27的贯通孔26(参照图2)在轴向X较长,以便上护套1能够沿轴向X移动。
[0097]在第一变形例的转向装置I中,以上说明以外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几乎相同。因此,在第一变形例中,对于固定于上护套10的外侧面1C的第一限位部件41以及第三限位部件43而言,第一限位部件41相对第三限位部件43位于后侧Xl。另外,在第一变形例中,对于第二限位部件42而言,第一抵接部47相对第二抵接部48位于后侧Xl。当然,第一限位部件41、第二限位部件42、第三限位部件43以及转换部件44也可以适当地进行位置调整,以便能够正常地发挥功能。
[0098]在第一变形例的转向装置I处于解锁状态时,第二限位部件42处于上述的进出位置,在第二限位部件42中,第一抵接部47从前侧X2与第一限位部件41对置,同时第二抵接部48从后侧Xl与第三限位部件43对置。因此,伸缩行程限制于同第一限位部件41与第三限位部件43的间隔相当的规定范围内。
[0099]另一方面,在第一变形例的转向装置I处于锁定状态时,第二限位部件42处于上述的退避位置,在轴向X上不与第一限位部件41对置,但第三限位部件43相对于退避位置的第二限位部件42的第二抵接部48,从轴向X上与第一限位部件41侧相反的一侧的前侧X2对置。
[0100]若在该状态下产生车辆碰撞,则由二次碰撞引起的冲击经由转向操纵部件5以及上轴8传递于上护套10。由此,上护套10与下护套11的外周面滑动摩擦,并且伴随着转向操纵部件5以及上轴8而朝前侧X2移动。由此,在柱护套3沿轴向X收缩时,上护套10的脱离机构45相对于下护套11的后端部IlC从后侧Xl接近。而且,若脱离机构45的前端部45A与下护套11的后端部IIC碰撞,则脱离机构45将前端部45A中与下护套11碰撞的一个位置作为起点而被剪断。由此,上护套10朝前侧X2脱离而进一步前进。其后通过直至上护套10的移动停止期间的上护套10相对于下护套11的滑动、与脱离机构45的剪断来吸收由二次碰撞引起的冲击。
[0101]在第一变形例的情况下,在车辆碰撞时,第二限位部件42处于退避位置,在轴向X上不与第一限位部件41对置。因此,在车辆碰撞时,第二限位部件42不从轴向X与第一限位部件41抵接,因此上护套10能够顺利地脱离。因此,能够防止用于对柱护套3的望远镜式伸缩调整时的上护套10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第一限位部件41以及第二限位部件42阻碍车辆碰撞时上护套10脱离的情况。
[0102]参照图11?图16,对第二变形例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1?图16中,对与参照图1?图9而进行说明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部件的说明。另外,在图13以及图14中,省略转向轴2的图示。
[0103]第二变形例的转向装置I与图1?图9的转向装置I基本结构相同,但在细节部分不同。详细而言,参照图11,第二变形例的转向装置I包括锁定机构70,该锁定机构70用于以在处于锁定状态时不使上护套10沿轴向X移动的方式稳固地锁定。锁定机构70包括于锁定及解锁机构4。锁定机构70包括第一卡合部71、第二卡合部72、凸轮部件73、推压部件74、上述的旋转轴27以及脱离机构45。
[0104]第一卡合部71是在上下方向Z较薄的在轴向X长边的板状,且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上护套10的外侧面1C的下侧区域。在第一^^合部71,在左右方向Y长边的多个孔71A沿轴向X以隔开等间隔的方式并列形成。第一卡合部71的前端部向下侧Z2折弯,作为上述的第一限位部件41发挥功能。
[0105]第二卡合部72—体地包括朝后侧Xl延伸的下侧部分72A、和从下侧部分72A的前端部朝后上侧倾斜延伸的上侧部分72B。在下侧部分72A以及上侧部分72B中相互连结的部分形成有使该部分在左右方向Y贯通的插通孔72C。脱离机构45以沿着左右方向Y的姿势插通于插通孔72C,在比旋转轴27更靠前侧X2的位置,架设于下护套11的一对支承部25之间(参照图12以及图13)。在各支承部25形成有供旋转轴27插通的插通孔25A(参照图12)。第二卡合部72经由脱离机构45连结于下护套11,以脱离机构45作为中心而能够上下转动。在上侧部分72B的后端部一体地设置有朝上侧Zl折弯的爪72D。
[0106]凸轮部件73是相对于旋转轴27外嵌的大致圆筒状,在其周上一个位置设置有凸部73A。凸轮部件73固定于旋转轴27,以与操作部件28的操作连动的方式能够与旋转轴27—体旋转。
[0107]推压部件74是例如通过将钢丝弯曲而形成的弹簧。推压部件74—体地包括:线圈部74A,其在第二卡合部72中包围插通孔72C并且外嵌于在左右方向Y突出的突起部72E;上侧延设部74B,其从线圈部74A向后侧Xl延伸而从上侧Zl钩挂于凸轮部件73;以及下侧延设部74C,其从线圈部74A向后侧Xl延伸而从下侧Z2钩挂于下侧部分72A(也参照图13)。推压部件74将第二卡合部72整体朝上侧Zl推压,以便使第二卡合部72的爪72D朝上侧Zl移动。
[0108]如图13所示在转向装置I处于锁定状态而操作部件28处于锁定位置时,凸轮部件73的凸部73A朝向前侧X2,第二卡合部72的爪72D相对于第一卡合部71中的任一个的孔71A从下侧Z2嵌入。由此,第一卡合部71与第二卡合部72卡合,因此固定有第一卡合部71的上护套1在轴向X上被锁定而无法沿轴向X移动。
[0109]若对锁定位置的操作部件28进行操作而使其转动至解锁位置,则如图14所示,凸轮部件73的凸部73A朝向下侧Z2而将第二卡合部72的下侧部分72A朝下侧Z2按压。因此,第二卡合部72抵抗推压部件74的作用力而朝下侧Z2转动,因此第二卡合部72的爪72D从至今为止嵌入的孔71A朝下侧Z2脱离。换句话说,将第一卡合部71与第二卡合部72的卡合解除。由此,转向装置I成为解锁状态,因此能够进行望远镜式伸缩调整、倾斜调整。
[0110]如图15所示,操作部件28通过冲压加工等将金属板折弯而形成,但在冲压加工时,在操作部件28—体形成有上述的第二限位部件42。具体而言,从操作部件28连续而中途几次折弯并且朝前侧X2延伸的带状的延设部75设置于操作部件28,延设部75中从操作部件28离开的前端部75A是第二变形例的第二限位部件42。第二限位部件42形成为沿着左右方向Y延伸的小片状。为了提高第二限位部件42的强度,第二限位部件42也可以通过例如将前端部75A折叠为双重而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