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大型集装箱船的通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05401发布日期:2023-01-18 03:31阅读:71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于大型集装箱船的通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一种适用于大型集装箱船的通道系统,属于船舶制造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随着集装箱船的大型化,大型集装箱船的型深越来越高,而由于受到港口和航道的吃水限制,其最大吃水并未相应大幅增加,因而大型集装箱船的上甲板与水面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大。如按照常规设计,将舷梯布置在上甲板,则舷梯将过长,占用过多的船舶空间、增加设备成本同时过高的舷梯也不利于人员登船的便利和安全。
3.为解决该问题,部分大型集装箱船将舷梯布置在上甲板以下。但是人员登船时会通过舷梯直接进入船体内部,不利于人员及其活动空间的管控。同时舷梯布置在上甲板以下也占用了两舷服务通道的布置空间,对通过该通道进入船舱的通道产生影响。
4.因此,将舷梯布置在上甲板以下时,会产生如下不利影响:
5.1)人员通过舷梯登船会直接进入船体内部,不利于人员及其活动空间的管控。对防止偷渡人员藏匿、海盗进入船舱内等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本专利中船上工作的船员、提供引航服务的引水员等人员称为非受控人员,应可自由进入船舱内部;外来的码头工人、海盗等人员称为受控人员,应限制其自由进入船舱内部。
6.2)舷梯布置在上甲板以下占用了两舷服务通道的布置空间。该通道为船舶首尾巡查以及进入船舱的重要通道,必须对通道设计加以修改以保证其原功能并和新增的舷梯处通道进行衔接,形成整体的通道布局。


技术实现要素:

7.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舷梯布置在上甲板以下引起通道布置和人员活动空间管控困难的问题。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型集装箱船的通道系统,包括设于船舷侧的舷梯区开门、外部通道和内部通道,所述舷梯区开门连接外部通道,所述外部通道和内部通道之间设有第一受控门,所述内部通道连接至船内通道,船内通道连接至船舱;所述外部通道旁设有可直接从外部通道进入的受控通道,所述受控通道连接有通道围壁,通道围壁将受控通道限制连接至位于上甲板的围屋;
9.入船人员划分为非受控人员和受控人员,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设为舷梯区开门至外部通道至第一受控门至内部通道至船内通道至船舱;受控人员登船路线设为舷梯区开门至外部通道至受控通道至通道围壁至围屋。
10.优选的,还包括设于船舷侧的登船用舷梯,舷梯连接至舷梯区开门。
11.优选的,还包括设于上甲板的上层建筑,船内通道连接至上层建筑;所述上层建筑与所述围屋彼此独立、互不连通。
12.优选的,所述船内通道设为梯道和/或电梯。
13.优选的,还包括设于船舷侧的服务通道,位于二甲板和中间甲板的服务通道上下
连通,所述服务通道与受控通道连通、连通处设有第二受控门,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设为服务通道至第二受控门至受控通道至第一受控门至内部通道至船内通道至船舱。
14.优选的,所述外部通道设为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和受控人员登船路线的共用区域。
15.优选的,所述内部通道设为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和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的共用区域。
16.优选的,所述受控通道设为受控人员登船路线和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的共用区域。
17.优选的,所述第一受控门和第二受控门用于限制人员通行,对非受控人员允许通行,对受控人员禁止通行。具体的,所述第一受控门和第二受控门设有手动锁、遥控锁、指纹锁或密码识别用于限制人员通行
18.本技术优点在于,通过设置第一受控门和第二受控门,即可实现对不同人员类型登船路线的控制和切换。保证非受控人员通行便捷的同时,可有效防止偷渡人员、海盗等受控人员通过舷梯进入船舱内部。且各通道的空间共用,节约对船舶内部空间的占用,提高空间利用率。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二甲板通道布置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二甲板与上甲板之间的中间甲板通道布置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上甲板示意图;
22.图4-1为图1中a-a剖视图;图4-2为图1中b-b剖视图;图4-3为图1中c-c剖视图;
23.附图标记为:
24.1、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2、受控人员登船路线;3、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4、舷梯;5、船内通道;6、第一受控门;7、第二受控门;8、服务通道;9、围屋;10、船舱;11、二甲板;12、中间甲板;13、上甲板;14、舷梯区开门;15、上层建筑;16、通道围壁;17、外部通道;18、内部通道;19、受控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技术更明显易懂,兹以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26.实施例
27.本实施例提供的是适用于大型集装箱船的通道系统,本实施例中,船上工作的船员、提供引航服务的引水员等人员划分为非受控人员,非受控人员代表可自由进入船舱内部的人员,此类人员无需严格控制;外来的码头工人、海盗等人员划分为受控人员,受控人员代表应当限制其自由进入船舱内部。
28.参见图1,登船人员通过舷梯4进入舷梯区开门14,从而进入外部通道17,从外部通道17进入船内通道5需要经过第一受控门6和内部通道18,船内通道5设置有梯道或电梯连接至船舱10,从而很方便进入位于上甲板的上层建筑15;外部通道17旁设置为可直接从外部通道17进入的受控通道19,受控通道19连接有通道围壁16,通道围壁16将受控通道限制连接至位于上甲板13的围屋9;位于上甲板13的围屋9和上层建筑15彼此独立、互不连通。
29.第一受控门6用于限制人员通行,对非受控人员允许通行,对受控人员禁止通行;因此,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1为舷梯4至舷梯区开门14至外部通道17至第一受控门6至内部通道18至船内通道5至船舱10,从船舱10可以至上层建筑15;参见图1、图2,受控人员登船路线2为舷梯4至舷梯区开门14至外部通道17至受控通道19至通道围壁16至围屋9。
30.此外,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3,在营运期间,非受控人员进行船内巡行、检查需要使用服务通道8,服务通道8位于船舷侧,且上下连通,参见图1和图2,二甲板11和中间甲板12的船舷侧均设置有上下连通的服务通道8,由于服务通道8不允许非受控人员使用,所述服务通道8与受控通道19连通处设置有第二受控门7,第二受控门7用于限制人员通行,对非受控人员允许通行,对受控人员禁止通行;因此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3为服务通道8至第二受控门7至受控通道19至第一受控门6至内部通道18至船内通道5至船舱10。
31.其中,第一受控门6和第二受控门7上设置手动锁、遥控锁、指纹锁或密码识别用于限制人员通行。
32.基于上述通道设置,本实施例将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1、受控人员登船路线2以及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3区分为三条路线,三条路线中共用的区域有: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1和受控人员登船路线2共用的外部通道17,非受控人员登船路线1和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3共用的内部通道18,受控人员登船路线2和非受控人员营运路线3共用的受控通道19;受控通道19和内部通道18的连接处为第一受控门6,受控通道19和服务通道8的连接处为第二受控门7,本技术通过两道受控门将非受控人员的路线和受控人员的路线分离,且通过三个共用通道达到了节约空间占用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