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桁架吊装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基础上部承重桁架结构的整体提升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桁架结构具有结构轻、空间跨度大以及承载力高的特点,被普遍应用于建筑结构中,既可充分可以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也可节约建筑材料,减轻建筑结构本身重量。在桁架施工中,其拼装和吊运是施工的重要环节,以往的多采用吊车或塔吊进行安装或运输,但若是在施工场地面积小,应用吊运设备不利于现场施工,且由于吊运设备占地面积大往往会影响其他工序的施工;还有通过自提升装置进行单榀桁架的提升,一是在提升中提升装置不能随着桁架吊点的位置进行调节,二是由于单榀吊装上部拼接增加了施工的难度,而且在应对存在高度差的基础形式,也需考虑根据基础高度不同设置不同的支撑结构,因此需要提供一种针对基础上部可调节吊点的整体桁架的提升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一种用于基础上部承重桁架结构的整体提升系统,用以解决上述问题,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基础上部承重桁架结构的整体提升系统,包含至少一对提升支架以及连接在提升支架上的提升装置;每对提升支架对应设置在待提升桁架两侧立柱上的桁架接头上;所述提升装置通过吊绳与待提升桁架的吊耳对应连接;基础上对应待提升桁架的位置对应设有中部支撑。
所述桁架接头至少包含一组水平杆,所述水平杆垂直于立柱,水平杆上部连接有提升支架。
所述提升支架包含横杆、与横杆垂直连接的竖杆以及横杆和水平杆间的斜杆;所述横杆平行于水平杆,且横杆超出水平杆的长度适应待提升桁架的吊耳位置且在横杆上部安装提升装置。
所述相邻提升支架的横杆或竖杆间连接有连杆。
所述基础两侧高、中间低,所述待提升桁架位于基础正上方,待提升桁架两端部搭接在基础两侧并设置有端部支撑。
所述端部支撑包含一组在垂向上相互平行的上水平撑和下水平撑以及上水平撑与下水平撑间的竖向撑;所述上水平撑截面形式适应承托待提升桁架端部杆件。
所述中部支撑包含一组间隔平行分布的下水平撑、中部下水平撑垂向上平行的上水平撑、上水平撑和中部下水平撑间的竖向撑以及端部下水平撑与上水平撑间连接的斜撑。
所述上水平撑截面形式适应承托待提升桁架底部杆件,所述竖向撑高度大于基础两侧与基础底部的高度差,所述下水平撑均连接于底板上,所述底板预埋或可拆卸连接于基础底部。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提升支架的横杆设置,可以针对待提升桁架的吊耳进行长度调整,由此确定提升装置的位置,使得提升装置更加适应待提升桁架的施工,且提升支架还可给提升装置提供必要的提升高度,易于待提升桁架和桁架接头的拼接;通过在立柱处均设置提升装置,可使得待提升桁架在提升过程中受力均匀、保持平衡,加之提升支架间连杆的设计,可以增强提升支架间的整体性;在待提升桁架底部的中部支撑和端部支撑的设置,可以针对性的适应有高度差的基础形式,且在中部支撑上斜撑的设置有助于中部支撑的支承受力,底板的设置有助于将上部受力扩散至基础底部中,进而加大中部支撑的受力性能。本实用新型中的支撑支架、中部支撑和端部支撑均为可拆卸连接且可预制,有效的节约了施工时间,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基础上部桁架提升体系施工过程图;
图2是基础上部桁架拼装施工过程图;
图3是基础上部预埋桁架接头提升施工过程图;
图4是提升支架结构图;
图5是中部支撑结构图;
图6是端部支撑结构图;
图7是提升支架分布图;
图8是提升装置综合布点图。
附图标记:1-待提升桁架;2-基础;3-端部支撑;4-立柱;5-桁架接头;6-提升支架;7-提升装置;8-吊绳;9-中部支撑;10-横杆;11-竖杆;12-斜杆;13-上水平撑;14-竖向撑;15-下水平撑;16-底板;17-斜撑;18-连杆;19-泵源。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用于基础上部承重桁架结构的整体提升系统,包含至少一对提升支架6以及连接在提升支架6上的提升装置7;每对提升支架6对应设置在待提升桁架1两侧立柱4上的桁架接头5上;所述提升装置7通过吊绳8与待提升桁架1的吊耳对应连接;基础2上对应待提升桁架1的位置对应设有中部支撑9;所述基础2两侧高、中间低,所述待提升桁架位于基础2正上方,待提升桁架两端部搭接在基础2两侧并设置有端部支撑3;所述桁架接头5包含上下平行的水平杆和水平杆间预留的待提升桁架1各杆件接头,所述水平杆垂直于立柱4,水平杆上部连接有提升支架6。
如图4所示,所述提升支架6包含一根横杆10、与横杆10垂直连接的一根竖杆11,以及横杆10和水平杆间的两根斜杆12;所述斜杆12位于竖杆11两侧且平行设置,以上横杆10、竖杆11和斜杆12均有槽钢或工字钢制作并焊接,其中横杆10的上表面宽度适应提升装置7,可在二者间设置加强肋板加以限位和固定,所述横杆10平行于水平杆并螺栓或环扣连接,且横杆10超出水平杆的长度适应待提升桁架的吊耳位置。
如图5所示,所述中部支撑9包含一组间隔平行分布的下水平撑15、所述下水平支撑有三个,用槽钢制成,凹口向上;中部下水平撑15垂向上平行的上水平撑13、上水平撑13和中部下水平撑15间的竖向撑14以及端部下水平撑15与上水平撑13间焊接的斜撑17;所述上水平撑13采用槽钢制成,凹口向上,凹口尺寸形式适应承托待提升桁架底部杆件,所述斜撑17采用钢管制成;所述竖向撑14高度大于基础2两侧与基础2底部的高度差,所述三个下水平撑15均间隔平行连接于底板16上,底板16为方形钢板,所述底板16预埋或可拆卸连接于基础2底部。
如图6所示,所述端部支撑3包含一组在垂向上相互平行的一对上水平撑13和下水平撑15以及上水平撑13与下水平撑15间的两根间隔且平行的竖向撑14;其中上水平撑13、下水平撑15以及竖向撑14均由槽钢焊接而成;所述上水平撑13采用槽钢制成,凹口向上,凹口尺寸形式适应承托待提升桁架端部杆件。
如图7和图8所示,基础2两侧间隔分布有立柱4,支柱上均预埋有桁架接头5,桁架接头5上安装有提升支架6和提升装置7,其中所述相邻提升支架6的横杆10或竖杆11间连接有连杆18;所述提升装置7为液压提升器,在同一侧立柱4的为同一个液压泵源19,两侧立柱4的两个动力泵源19通过信号线同一自动化控制,使得在待提升桁架1在整体提升时,各处受力更加均衡和稳定。
结合图1至图8,进一步说明基础上部桁架提升体系的施工过程,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在基坑底部和两侧分别根据设计点位,安装中部支撑9和端部支撑3,同时在立柱4上预埋桁架接头5;
步骤二、在桁架接头5上安装提升支架6和提升装置7,其中相邻提升支架6在一侧立柱4的安装连杆18并将连接至同一泵源19,再将两侧泵源19通过信号线一并连接;
步骤三、拼装待提升桁架1,并将待提升桁架1安装在中部支撑9和端部支撑3上,并在待提升桁架1上部杆件上依据提升需要安装吊耳;
步骤四、在提升装置7上安装吊绳8,另一端栓接在待提升桁架1的吊耳上,然后启动泵源19进行整体的提升,待提升至桁架接头5处,停止提升,并将待提升桁架1与桁架接头5进行拼接,由此完成待提升桁架1的提升拼装。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突出特点所作的阐释,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上述说明的使用基础上仍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若未对其进行创造性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