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矿采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梭车电缆导向机构。
背景技术:2.煤矿井下运煤车是连续采煤机进行房拄式采煤与掘巷的配套设备之一。运煤车按动力分为拖曳电缆式、蓄电池式和内燃机式三种,而拖曳电缆式运煤车习惯又称梭车。梭车是煤矿井下实现短距快速运输的一种无轨胶轮车辆,作为短壁机械化开采的重要设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连续采煤机的煤转运到给料破碎机上。
3.梭车在行进过程中需要拖曳着电缆与电源连接,以实现自身的供电。目前梭车上一般会设置电缆卷筒,以在梭车来回行走时收放电缆,以保障梭车的正常运行,电缆卷筒在收放电缆时,电缆不仅容易受到电缆卷筒的冲击拉力,还容易与车体以及车体上的其他物件发生摩擦,长期使用后电缆的绝缘层易发生磨损等机械损伤,不仅降低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存在着漏电以及电火花引发瓦斯爆炸等风险,在煤矿掘进中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梭车电缆的防护效果有限,从而对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能造成限制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梭车电缆导向机构。
5.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梭车电缆导向机构,包括:套筒以及导向轮。
6.套筒设置在梭车的车体上。套筒上设有贯通的空腔。
7.导向轮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轮相互平行,且对称设置在套筒的空腔内。导向轮转动连接在套筒的内壁上。两个导向轮的相对内侧围成一个供梭车的电缆穿过的导向区域。其中,两个导向轮之间的距离可调。
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套筒活动连接在一个载板上。载板固定安装在梭车的车体上,并用于支撑套筒。定义载板的长度方向为x轴,高度方向为z轴。
9.其中,导向轮的转动轴平行于z轴。两个导向轮均平行于x-z平面。
10.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套筒沿x轴和z轴方向滑动式安装在载板上。
11.其中,载板上还设置有缓冲机构。缓冲机构用于同时在x轴和z轴方向对套筒的滑动提供阻力。
12.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导向轮包括轮轴和轮体。轮轴的端部滑动式连接在套筒的内壁上。轮体同轴套设在轮轴上,且轮体和轮轴之间转动式连接。
13.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套筒的顶壁和底壁上均开设有腰型槽。轮轴的两端分别滑动安装在两处腰型槽上。
14.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导向机构还包括:同步调节组件。
15.同步调节组件用于调节两个导向轮之间的距离。同步调节组件包括双向丝杆,以及分别与两根轮轴对应的两块第二滑块。双向丝杆的端部转动式安装在套筒的顶部。双向丝杆上对称开设有两处旋向相反的螺纹。两个第二滑块上分别开设有与两处螺纹对应的螺
孔,且两个第二滑块分别与双向丝杆的两处螺纹配合连接。每个第二滑块的底部与套筒贴合。其中,两根轮轴的顶端穿过套筒的顶部并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固定连接。
16.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同步调节组件还包括支撑板。支撑板设置有两块,且固定连接在套筒的顶部。双向丝杆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转动连接。
17.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同步调节组件还包括调节旋钮,双向丝杆的其中一端穿过其中一块支撑板并与调节旋钮固定连接。
18.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导向轮的外侧呈内凹的弧面。
19.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导向轮的外侧表面覆设有防滑层。
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1.1、该梭车电缆导向机构通过在梭车的车体上设置供电缆穿过的导向轮组,无论梭车是在直行还是拐弯,电缆都能够与导向轮贴合,并且导向轮会同步转动。在减少电缆所受的冲击拉力的同时,可以避免梭车的电缆线与车体等尖锐或硬度大的部位发生摩擦剐蹭,减少对电缆产生的磨损,提升梭车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能。另外,两个导向轮之间的距离可调,不仅在电缆与导向机构组装时,便于电缆端部的插头顺利置入导向区域,提高了安装的便捷性;而且还能通过调节两个导向轮的间距,适配一定范围内不同周径尺寸的电缆,从而提高导向机构的通用性。
22.2、该梭车电缆导向机构通过在两个维度相对滑动安装在车体上,并且利用缓冲机构与导向机构共同组成电缆的防护结构,既可以对运动的电缆起到减少剐蹭磨损的防护作用,又可以在电缆运动幅度较大时对导向机构起到抗冲击作用,在整体层面兼顾了电缆以及防护装置本身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了梭车在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梭车电缆防护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图1中导向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图1中导向机构以及缓冲机构的局部剖面示意图;
26.图4为图3中同步调节组件与导向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5为图2中套筒上设置清洁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8.图6为图6中活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9.图7为图1中活动块安装在载板上的主视图;
30.图8为图1中导向轮与电缆的俯视示意图,该图中a表示电缆绝缘层表面。
31.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32.1、载板;11、滑轨;12、耳板;2、导向机构;21、套筒;211、第一滑块;212、腰型槽;22、导向轮;221、轮轴;222、轮体;3、缓冲机构;31、弹性件一;32、弹性件二;33、活动块;331、第一滑槽;332、第二滑槽;4、螺栓;5、清洁刷;6、同步调节组件;61、双向丝杆;62、第二滑块;63、支撑板;64、调节旋钮。
33.以上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安装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3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7.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梭车电缆防护装置,其包括:载板1、导向机构2以及缓冲机构3。
38.载板1的上表面可以固定连接有滑轨11和两块耳板12。可通过多个螺栓4与梭车的车体固定安装。具体地,载板1的可呈长方形的板状,其四角处可开分别开设有供单个螺栓4穿过的孔位,每个螺栓4可以穿过载板1上对应的孔位后与车体上的螺纹孔配合,进而将载板1贴靠并固定在车体上。另外,载板1可以安装在车体的端部,优选地,安装在电缆容易与车体发生剐蹭的部位,从而将整体防护装置定位在该部位,避免电缆直接与车体发生剐蹭。其中,定义载板1的长度方向为x轴,高度方向为z轴。滑轨1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x轴,两块耳板12位于滑轨11沿x轴方向的相对两端的外侧,即两块耳板12与载板1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开口向上的“[”型结构。
[0039]
请结合图2至图5,导向机构2包括套筒21、两个导向轮22,还可以包括同步调节组件6。
[0040]
套筒21可以沿x轴和z轴方向滑动式安装在载板1上。套筒21上设有贯通的空腔。两个导向轮22对称设置在套筒21的空腔内。导向轮22转动连接在套筒21的内壁上,转动轴平行于z轴,并且两个导向轮22均平行于x-z平面。两个导向轮22的相对内侧围成一个供梭车的电缆穿过的导向区域。梭车的电缆的一端连接在梭车的车体上,另一端可以穿过两个导向轮22之间的导向区域,进而与电源连接。
[0041]
本实施例中,套筒21呈方型的筒状,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套筒21也可以呈圆筒状,甚至是板状,只要不影响导向轮22的安装以及电缆的顺利通过即可。套筒21内壁的上下两侧分别可以开设有腰型槽212。套筒21的底部还可以固定连接有第一滑块211。
[0042]
导向轮22侧边的纵向截面可以呈内凹的弧形,这样,两个导向轮22之间形成的导向区域可以呈“()”状,从而有利于圆柱状的电缆从导向区域穿过,并且导向轮22的侧边也便于与电缆表面贴合。每个导向轮22可以包括轮轴221和轮体222。轮轴221的端部滑动式连接在套筒21的内壁上。轮体222同轴套设在轮轴221上,且轮体222和轮轴221之间转动式连接。其中,轮轴221的两端分别滑动安装在上下两处腰型槽212上。轮体222的侧面即内凹的弧面,表面可以覆盖有防滑层,这样在与沿y轴运动的电缆接触时避免打滑,利于导向轮22
产生转动。
[0043]
每当电缆沿y轴方向穿过套筒21移动时,导向轮22会同步转动。这样以来,电缆经过导向机构2时,可以避免与车体等尖锐或硬度较大的部位发生摩擦剐蹭。另外,导向轮22还具有导向功能,当梭车直行时,电缆同时与两个导向轮22发生接触,当梭车拐弯时,电缆与其中一个导向轮22的贴合会变得更加紧密,这样以来,能够减少对电缆产生的磨损,提升梭车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能。
[0044]
本实施例中,套筒21沿空腔延伸方向的相对两端还可以分别设置有用于与电缆接触的清洁刷5。每一端的清洁刷5既可以沿套筒21的端部上下对称设置,也可以左右对称设置。电缆穿过套筒21移动时,清洁刷5能够与电缆的绝缘层表面接触,从而清除电缆表面的污垢以及灰尘。另外,清洁刷5可以采用软毛刷,从而减少对电缆绝缘层外表面的磨损程度。
[0045]
同步调节组件6用于调节两个导向轮22之间的距离。同步调节组件6包括双向丝杆61、两块第二滑块62、两块支撑板63以及调节旋钮64。
[0046]
支撑板63设置有两块,且固定连接在套筒21的顶部。双向丝杆61的两端分别与两块支撑板63转动连接,进而实现双向丝杆61的端部转动式安装在套筒21的顶部。双向丝杆61的其中一端穿过其中一块支撑板63并与调节旋钮64固定连接。
[0047]
双向丝杆61上对称开设有两处旋向相反的螺纹。两个第二滑块62上分别开设有与两处螺纹对应的螺孔,且两个第二滑块62分别与双向丝杆61的两处螺纹配合连接。每个第二滑块62的底部与套筒21贴合。其中,两根轮轴221的顶端穿过套筒21的顶部并分别与两个第二滑块62固定连接。
[0048]
通过旋转调节旋钮64以带动双向丝杆61转动,由于两个第二滑块62分别与双向丝杆61的两处螺纹配合,且第二滑块62底部被套筒21限制转动,从而在双向丝杆61转动时,两个第二滑块62会同步靠近或远离,进而实现对两个导向轮22之间的距离调节。
[0049]
在将电缆与导向机构2组装时,可以先将两个导向轮22的间距调到最大化,便于将电缆端部的插头穿过导向区域,之后再将两个导向轮22的间距同步调小,使得每个导向轮22的侧面与电缆的绝缘层表面接触但不固定。另外,还能通过调节两个导向轮22的间距,适配一定范围内不同周径尺寸的电缆,从而提高导向机构2的通用性。
[0050]
请结合图6至图8,缓冲机构3可以同时在x轴和z轴方向对套筒21的滑动提供阻力。缓冲机构3包括活动块33,还可以包括弹性件一31以及弹性件二32。活动块33的顶部与套筒21滑动连接,且滑动方向平行于z轴。活动块33的底部滑动连接在载板1上,且滑动方向平行于x轴。
[0051]
本实施例中,活动块33的顶部可沿z轴方向开设第一滑槽331,从而套筒21可沿z轴方向滑动安装在活动块33上。活动块33的底部可沿x轴方向开设有与滑轨11相匹配的第二滑槽332,从而活动块33可滑动连接在滑轨11上。
[0052]
其中,第一滑块211可以滑动连接在第一滑槽331内。弹性件一31可以采用弹簧,其设置在第一滑槽331内的底部,并且弹性件一31的顶部与第一滑块211固定连接,弹性件一31的底部与第一滑槽331的底壁固定连接。另外,套筒21的底部高度高于活动块33的顶部高度,换言之,弹性件一31对套筒21起到支撑作用,在静置状态下,弹性件一31既可以被进一步压缩,也可以被拉长。
[0053]
当电缆经过导向区域的部位发生沿z轴方向(即高度方向)运动时,电缆向上或者
向下作用于导向轮22和套筒21,同时克服弹性件一31的弹力以使得第一滑块211在第一滑槽331移动。这样,电缆沿高度方向作用于导向轮22的力部分被弹性件一31吸收,在第一时间可减少电缆对导向轮22的纵向冲击,而后随着弹簧的伸缩波动释放能量,弹性件一31逐渐恢复原状,从而可以对导向机构2起到初步的保护作用。
[0054]
弹性件二32可以采用弹力绳,例如橡皮筋等具有弹力的柔性结构,当然也可以采用弹簧。本实施例中,弹性件二32可设置有六个,且被划分为两组,即每组弹性件二32有3根弹力绳。每组中的三根弹力绳的同一端固定连接在活动块33的一侧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相同侧的耳板12上。其中,当活动块33位于滑轨11的中央处时,两组弹性件二32的受力保持一致,即处于拉伸前的原始长度。
[0055]
当电缆经过导向区域的部位发生沿x轴方向运动时,电缆对其中一侧导向轮22的横向作用力增加,使得活动块33沿着滑轨向作用力的方向移动,同时还需克服位于导向轮22另外一侧所有弹力绳的拉力。这样,电缆沿x轴方向作用于导向轮22的力部分被弹性件二32吸收,在第一时间可减少对导向轮22的横向冲击,而后随着弹力绳的收缩摆动释放能量,弹性件二32逐渐恢复到原始长度,从而可以对导向机构2起到进一步的保护作用。
[0056]
以上,弹性件一31和弹性件二32的形变,以及导向轮22的转动均可同时发生。即:面对电缆产生的多维度运动,导向机构2和缓冲机构3共同组成电缆的防护结构,既可以对运动的电缆起到减少剐蹭磨损的防护作用,又可以在电缆运动幅度较大时对导向机构2起到抗冲击作用,在整体层面兼顾了电缆以及防护装置本身的使用寿命,进一步提升了梭车在煤矿井下作业的安全性能。
[0057]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0058]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