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19602发布日期:2024-03-05 15:14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1、自动化设备能够将人工操作转化为机器自主执行,用于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以及产品稳定性,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人力成本。

2、取料、传递以及安装是多数产品转化为自动化 生产时需要实现的步骤,相关技术中,为实现上述步骤,往往是通过设置两组滑动方向交错的滑台,并于其中一个滑台上设置用于夹持工件的抓取机构,通过多组气缸驱动滑台移动,从而实现抓取机构的移动。为保障抓取机构移动位置的精度,还需设置多个传感器并进行相应程序设置。

3、为实现取料、传递以及安装,相关技术中涉及多传感器以及程序控制,其操控逻辑复杂,任一传感器故障均会导致装置无法运行,检修难度大,且维护成本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降低能够实现取料、传递以及安装的自动化装置的维护成本并提高检修的简便性,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装置。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驱动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驱动装置,包括机座、输出机构以及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滑动设置在机座上的传输滑座以及滑动设置在传输滑座上的装取滑座,所述传输滑座的滑动方向与装取滑座的滑动方向错开,所述输出机构包括动力轴、动力组件、传输凸轮、传输驱动组件、装取凸轮以及装取驱动组件,所述动力组件用于驱动动力轴转动,所述传输凸轮以及装取凸轮均连接在动力轴上;

4、所述传输凸轮以及传输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传输滑座移动,所述传输驱动组件的一端设置在传输滑座上,所述传输驱动组件的另一端抵紧传输凸轮的侧壁;所述装取凸轮以及装取驱动组件用于驱动装取滑座移动,所述装取驱动组件的一端沿传输滑座的滑动方向滑动设置在装取滑座上,所述装取驱动组件的一端连接在装取滑座上,所述装取驱动组件的另一端抵紧装取凸轮的侧壁。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工件进行抓取前,需先于装取滑座上安装相应的抓取机构。对工件进行抓取时,通过动力组件驱动动力轴转动,动力轴带动传输凸轮以及装取凸轮一同转动。由于传输驱动组件的一端设置在传输滑座上,传输驱动组件的另一端抵紧传输凸轮的侧壁,使得传输凸轮转动时,传输组件与传输凸轮抵紧的一端发生移动,从而带动传输组件的另一端移动,进而带动传输滑座移动。随着传输凸轮转动,传输驱动组件的端部与传输凸轮的凸缘或是基圆接触,传输驱动组件的另一端带动传输滑座实现往复滑动。同理,随着装取凸轮转动,装取驱动组件带动装取滑座实现往复滑动。

6、通过将传输凸轮以及装取凸轮的凸缘以及基圆设置成所需比例,并使传输凸轮与装取凸轮的相对位置处于所需位置,能够使传输滑座带动装取滑座移动至自身滑动极限位置的一端时,装取滑座位于靠近自身最靠近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位置,即收缩状态;传输滑座带动装取滑座移动至自身滑动极限位置的另一端时,装取滑座位于位于自身最远离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位置,即伸出状态。

7、如此设置,使得设置在装取滑座上的抓取机构即可实现:通过传输滑座传输至一端时,自身处于收缩状态并夹取待安装工件;通过传输滑座传输至另一端时,自身处于伸出状态并完成工件安装;传输滑座的移动过程即实现工件的传递。

8、通过上述结构,仅需在传输滑座移动至两端,通过传感器检测并控制抓取机构进行工件夹取以及工件安装即可,其余过程均无需配置传感器,有效简化了装置的复杂程度以及操控逻辑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维修的简便性并降低了维护成本。

9、可选的,所述装取凸轮的侧壁包括绕装取凸轮的转动轴依次排布的装取基圆面、一级推出凸缘面以及二级推出凸缘面,所述二级推出凸缘面与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间距大于一级推出凸缘面与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间距,所述一级推出凸缘面与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间距大于装取基圆面与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间距。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装取凸轮转动的过程中装取基圆面、一级推出凸缘面以及二级推出凸缘面先后与装取驱动组件抵触,通过装取驱动组件带动装取滑座实现二级移动,即装取滑座能够沿自身滑动方向移动至三个点位。相较于通过设置两个滑座、两组气缸以及多个传感器,如此设置,极大简化了装置的复杂程度以及操控逻辑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检修的简便性。且根据需求,还可增设凸缘面的数量,实现更多级移动。

11、可选的,所述传输驱动组件包括传动件以及传输弹性件,所述传动件转动设置在机座上,所述传输弹性件连接在传动件上,所述传输弹性件对传输臂施加力并使传动件的一端抵紧传输凸轮的侧壁,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沿装取滑座的滑动方向滑动设置在传输滑座上。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输凸轮转动时,由于传输弹性件对传动件持续施加力,使传动件的一端能够保持抵紧传输凸轮的侧壁。传输凸轮转动时,传动件与传输凸轮抵触的端部发生移动,传动件发生转动,从而使传动件滑动设置在传输滑座上的端部移动,以带动传输滑座沿自身滑动方向移动。随着传输凸轮转动至凸缘与传动件抵触时,传输滑座移动至自身滑动极限位置的一端;传输凸轮转动至基圆与传动件抵触时,传输滑座移动至自身滑动极限位置的另一端。

13、传动件将传输凸轮的转动转化为直线驱动,并对传输凸轮的调节进行延伸与传递,且结构简单可靠,安装简便。

14、可选的,所述传动件与传输弹性件的连接处位于传动件的转动轴靠近传输滑座的一侧,所述传动件和传输弹性件的连接处与传动件的铰接轴的间距大于传动件和传输凸轮的抵触端与传动件的铰接轴的间距。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传动件与传输弹性件的连接处与传动件的铰接轴的间距大于传动件与传输凸轮的抵触端与传动件的铰接轴的间距,即形成杠杆结构。传输弹性件对传动件施加力后,传动件对力进行放大并作用在传输凸轮上,如此即可在施加较小力的情况下,保障传动件的一端与传输凸轮的侧壁抵紧。

16、可选的,所述传输滑座上设置有滑动块,所述滑动块上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传动件的一端插入滑动槽中并于滑动槽中滑动。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传输凸轮转动时,传动件转动,传动件于滑动槽中的一端滑动,且传动件于滑动槽中的一端抵压在滑动槽的槽壁上,并推动传输滑座移动。如此设置,结构简单可靠,安装简便。

18、可选的,所述传动件包括转动设置在上的传动臂、转动设置在传动臂一端上的主动轮以及转动设置在传动臂另一端上的从动轮,所述主动轮抵紧传输凸轮的侧壁,所述从动轮位于滑动槽中。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传动件与传输凸轮之间以及传动件与传输滑座之间通过滑动摩擦抵触,通过增设主动轮以及从动轮,使得传输凸轮以及传输滑座两者与传动件之间的抵触均为滚动摩擦,尽量减少了摩擦对传输凸轮转动、传动臂摆动以及传输滑座移动的影响,有助于传输凸轮控制传输滑座移动。

20、可选的,所述装取驱动组件包括滑动设置在机座上的装取座以及对装取座施加力的装取弹性件,所述装取座还滑动设置在装取滑座上,所述装取座于装取滑座上的滑动方向与传输滑座的滑动方向一致,所述装取座抵紧装取凸轮的侧壁。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装取弹性件对装取座施加力,以使装取座能够抵紧装取凸轮的侧壁。通过动力组件驱动动力轴转动,动力轴带动装取凸轮转动,装取凸轮通过装取座带动装取滑座移动。随着装取凸轮转动至凸缘与装取座抵触时,装取滑座移动至自身最远离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位置;装取滑座转动至基圆与装取座抵触时,装取滑座移动至自身最靠近装取凸轮的转动轴的位置。如此设置,结构简单、紧凑且可靠,有效缩减了整体装置的所占用的空间。

22、可选的,所述装取座包括滑动设置在机座上的装取座以及和转动设置在装取座上的装取轮,所述装取轮与装取凸轮的侧壁抵触。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相较于装取座与装取凸轮之间通过滑动摩擦抵触,通过增设装取轮,使得装取凸轮以及装取滑座两者与装取座之间的抵触均为滚动摩擦,尽量减少了摩擦装取凸轮转动以及装取座移动的影响,有助于装取凸轮控制装取滑座移动。

24、可选的,所述传输凸轮以及装取凸轮上均开设有平衡孔,所述传输凸轮的质心以及装取凸轮的质心均位于自身的转动轴上。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平衡孔使得传输凸轮的质心以及装取凸轮的质心能够落至自身的转动轴上,尽量减少了传输凸轮以及装取凸轮转动时作用在动力轴上的离心力,对动力轴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26、可选的,还包括原点组件,所述原点组件包括检测座以及检测片,所述检测片连接在动力轴上,所述检测片上开设有检测缺口,所述检测缺口呈偏心设置,所述检测座上开设有配合缺口,所述检测片的端部伸入至配合缺口中,所述检测座上开设有第一检测孔与以及与第一检测孔对齐的第二检测孔,所述第一检测孔与第二检测孔均与配合缺口连通,所述检测片的端部位于第一检测孔与第二检测孔之间,所述检测片能够转动至检测缺口与第一检测孔以及第二检测孔均对齐。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本技术驱动装置前,需先于检测座上安装相关传感器,如红外传感器,将红外传感器的发射器设置在检测座的一侧,并使红外传感器的发射器发射出的红外线穿过第一检测孔、配合缺口以及第二检测孔,将红外传感器的接收器设置在检测座的另一侧,以接收经红外传感器的发射器发射出的红外线。

28、装置停机或是装置开机时,通过动力轴转动以使检测片上的检测缺口与第一检测孔以及第二检测孔对齐,以使红外传感器的发射器发出的红外线能够经检测缺口穿过检测片,即红外传感器的接收器能够接收到红外线。如此设置,为装置增添“原点”,此时停机或是开机均有助于后续运行。

29、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0、1.相较于通过多气缸、多传感器对传输滑座以及装配滑座的移动进行驱动与控制,通过动力机构,其过程中无需配置传感器,有效简化了装置的复杂程度以及操控逻辑的复杂程度,提高了维修的简便性并降低了维护成本;

31、2.于装取凸轮的侧壁上设置多级凸缘面,即一级推出凸缘面与第二推出凸缘面,使得仅通过装取凸轮的侧壁调整,即可实现装取滑座的多级移动,相较于多滑座、多气缸以及多传感器设置,简化了装置与控制逻辑的复杂程度,降低了维护成本并提高了检修的简便性;

32、3.通过传输驱动组件,不仅能够对传输凸轮的转动转化为直线驱动,还能够对传输凸轮的调节进行传递与延伸,结构简单可靠且安装简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