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制造带外周加强件的柔性模具的方法和由该方法得到的模具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08475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用于制造带外周加强件的柔性模具的方法和由该方法得到的模具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般用于在厨房中烘焙或制备其它食品或制作冰块的食品模具,包括具有带柔性壁的一个或多个孔格的食品模具本体,所述孔格在于使用期间向上取向的共同接近面上敞开,所述共同接近面自身由径向向外延伸并允许食品模具被抓握的外周边沿限定。



背景技术:

孔格的壁的柔性性质有利于脱模。

然而,孔格的壁的这种柔性性质确实带来这样的缺点,即,当食品模具完全由硅树脂基柔性材料组成时,以及当孔格被填充时,在通过利用外周边沿保持食品模具来操纵它期间,食品模具会发生变形。这种缺点在大尺寸的食品模具——例如用于集中烹饪的专业食品模具——中更加不方便。

已知用于烹饪的食品模具,其中外周边沿与加强元件相关。例如,文献ep1132000a1或ep1197149b1中记载了这些模具。在第一实施例中,加强元件由具有圆形截面的金属线或塑料线形成,通过以形成外周边沿的硅树脂注塑进行包覆,并且贴近外周边沿的外周区域排布。

在实践中,在这些已知食品模具的制造期间,加强元件直接结合在成形模具中,然后通过导入成形模具中的硅树脂包覆。有必要设置保持装置以在硅树脂的熔融工序期间将加强元件在成形模具中保持就位,否则加强元件通常不会被硅树脂覆盖。然而,保持装置然后将在加强元件的若干表面区域中对抗硅树脂的存在。其结果是,在制造之后,加强元件的若干表面区域未被硅树脂覆盖,这对食品模具今后在微波炉或洗碗机中使用期间造成困难。

文献fr2822024a3公开了一种柔性食品模具,其中金属支承元件通过融合部分地包绕在模具边沿中。该文献没有教导使金属支承元件完全包埋在食品模具本体材料中的任何制造方法。

通过实验,申请人已尝试通过在导入另外的模具材料的返工操作期间密封不存在任何硅树脂的表面区来解决此问题。然而,第一缺点在于以下事实,即被阻挡区保持能通过材料颜色的轻微差别或通过与被阻挡区对齐的食品模具的外表面的不平整来探测。第二缺点归咎于以下事实,即返工操作必须手动进行,这阻碍了食品模具制造工艺的完全自动化,并且带来错误和不完全阻挡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通过提出一种新颖的食品模具制造方法来避免这些已知的食品模具的缺点,借助于该方法以可靠、可自动化、完全看不到并且不能探测到掩蔽加强元件的整个外表面,从而使得可以使用由金属制成的加强元件而不扰乱食品模具今后在微波炉或洗碗机中的使用。

因此,本发明旨在生产这样的食品模具,其中加强元件的掩蔽可靠、完全并且探测不到。特别地,加强元件的掩蔽在完全不导致食品模具的外表面保留任何不平整的情况下产生。

如果有必要,本发明使得可以生产其壁具有至少两个不同颜色区域的食品模具。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外周边沿抓握食品模具来确保更好的人体工程学。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在必要的情况下增加食品模具与炉内气氛之间的热交换表面积。

为了实现这些和其它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用于生产食品模具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呈连续环形加强件形式的外周加强元件,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提供一个或多个中间加强元件,

-在外周加强元件的第一面上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在一个或多个中间加强元件的第一面上施加第一模塑糊剂,

-在第一成形模具中在压力下加热如此获得的加强元件和第一模塑糊剂的组件,从而产生使用所述第一模塑糊剂对所述外周加强元件的第一面和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所述一个或多个中间加强元件的第一面的包覆,然后进行冷却,

-翻转如此获得的加强元件和第一模塑糊剂的组件,并且将体积与要生产的食品模具的壁的体积相等的第二模塑糊剂条排布在一个或多个加强元件的第二面上,

-将如此获得的加强元件与第一模塑糊剂和第二模塑糊剂的组件安放在第二成形模具中并且在压力下加热该组件以产生具有在共同接近面上敞开的带柔性壁的一个或多个孔格的食品模具本体,该共同接近面自身由向外延伸的外周边沿限定,外周加强元件和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中间加强元件整体包埋在模塑糊剂中,然后进行冷却。

借助于该方法,模塑糊剂必定包围一个或多个加强元件的整个外表面,不会在这样生产的食品模具的外表面上留下任何显而易见的阻挡痕迹或不平整。

这样获得的完全包覆的优良品质确保了在微波炉或洗碗机中使用食品模具的可靠性。

此外,模塑糊剂条的排布可比较容易地进行,这允许其自动化。换言之,用于制造食品模具的方法因此可完全自动化。

应当指出,用语“共同接近面”旨在表示通向所述一个或多个孔格的敞开面,并且应当适用于开口排布在所述共同接近面上的若干孔格的食品模具,以及具有单个开口排布在所述共同接近面上的单个孔格的食品模具。

根据一个具体实施例,其中食品模具包括支承脚,该方法是这样的:

-外周加强元件最初包括与金属突起的起始部成一体的连续金属环形加强件,

-第一成形模具包括接纳突起的起始部的凹腔,从而防止所述突起的起始部在由外周加强件和第一模塑糊剂组成的组件在压力下加热期间由第一模塑糊剂包覆,

-第二成形模具包括接纳突起的起始部的凹腔,从而防止所述突起的起始部在由外周加强件以及第一和第二模塑糊剂组成的组件的在压力下加热期间由模塑糊剂包覆。

在第二成形模具的脱模期间,将互补的金属结构固定在突起的起始部上,从而产生支承脚。

根据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食品模具,其包括由模具本体材料制成的食品模具本体,该食品模具本体具有带柔性壁的一个或多个孔格,各孔格在共同接近面上敞开,共同接近面自身由径向向外延伸的外周边沿限定,外周边沿由顶部主面、底部主面、自由外缘和标记与一个或多个孔格的边界的内缘限定,外周边沿设置有外周加强元件;根据本发明:

-外周加强元件呈连续环形加强件的形式,所述连续环形加强件由沿宽度彼此背离的内面和外面限定并由沿厚度彼此背离的两个主面限定,所述主面平行于共同接近面,宽度大于或大致等于厚度,

-外周边沿具有比连续环形加强件的宽度大的宽度,

-外周加强元件完全包埋在食品模具本体材料中,

-在外周加强元件周围,食品模具本体材料没有贯通通道或被阻挡在外周加强元件与食品模具本体材料的外表面之间。

这样生产的食品模具的外表面不具有阻挡痕迹或不平整。

在实践中,食品模具本体可由食品级的硅树脂基材料制成,而加强元件可由金属制成。硅树脂基材料呈现良好的柔性和对一般在食物制备中使用的温度的耐受性。就其本身而言,形成加强元件的金属以小体积赋予大的硬度。

优选地,外周加强元件通过形成食品模具本体的材料的外周板条在外周边沿的至少两个对向的抓握区中在外部加边,所述外周板条产生抓握区的宽度的增大并且呈现比外周加强元件的柔韧性大的柔韧性。

外周边沿的对向抓握区中的外周加强元件的特定位置、特别是其外周保持从外周边沿的外缘缩进的事实引起形成食品模具的材料的外周板条保持,所述外周板条呈现比外周加强元件的柔韧性大的柔韧性,从而赋予改善人体工程学的更大抓握柔软度。同时,所述形成食品模具本体的材料的外周板条呈现较低的热惯量,从而有利于在从炉内取出时在较低温度下抓握。

优选地,在外周边缘的两个对向抓握区域中,外周边沿的顶部主面稍微向外取向,使得其从共同接近面缩进。

这样,共同接近面在使用中形成食品模具的顶面,从而明显有利于用于从孔格去除多余材料的调平操作。特别地,调平操作使用直尺或刀片快速和容易地执行。

在包括更大数量的孔格的尺寸更大的食品模具的情况下,可能有利的是通过设置至少一个中间加强元件从而连接外周加强元件的对向区域来进一步加固食品模具本体的结构,所述中间加强元件完全包埋在形成相邻的孔格之间的食品模具本体的顶壁的材料中。

因此,食品模具本体在使用期间的变形的风险降低,使得尽管食品模具的尺寸大,共同接近面也能保持平坦。

在实践中,根据本发明的食品模具可有利地具有矩形轮廓,并且这种情况下中间加强元件可连接外周加强元件的两个长边的对向区域。

在用于集中烹饪的应用中,食品模具本体可有利地具有长度为约60cm且宽度为约40cm的轮廓,两个中间加强元件连接外周加强元件的两个长边的相应对向区域,中间加强元件平行于外周加强元件的短边并且将共同接近面分割成具有彼此相似的表面区域的三个横向板条。

这种食品模具本体具有大尺寸,并且这种食品模具的专业应用要求孔格的有保障的优良形状保持,而食品模具的大尺寸相反地倾向于在食品模具的制造期间使孔格的轮廓的形状劣化。

为了进一步避免孔格的轮廓的这种变形,同时避免平坦的共同接近面的变形,外周加强元件可有利地由碳钢制造并且具有6mm×6mm的正方形截面。

或者,在用于集中烹饪的应用中,食品模具本体可有利地具有长度为约40cm且宽度为约30cm的轮廓,其中中间加强元件连接外周加强元件的两个长边的相应对向区域,中间加强元件通过将共同接近面分割成具有彼此相似的表面区域的两个横向板条而平行于外周加强元件的短边。

这种食品模具本体于是具有适合集中式厨房中存在的某些炉的形状的较小尺寸。

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孔格的轮廓的变形,同时避免平坦的共同接近面的变形,外周加强元件由碳钢制成并具有4mm×4mm正方形的截面即可。

根据一个有利的实施例,外周加强元件超出孔格的底部与垂直地并远离共同接近面延伸的突起成一体,以构成支承脚,所述食品模具能通过该支承脚在保持所述孔格的底部远离支承平面的同时搁靠在该支承平面上。

这样,食品模具可靠置在对流炉的底部上,并且热空气可在食品模具的整个外表面上循环以促进热交换。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参照附图给出的特定实施例的描述显现,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食品模具的平面图;

-图2是图1中的食品模具的比例尺更大的右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的食品模具的底视图;

-图4是图1中的食品模具的沿线a-a的正视截面图;

-图5是示出图1中的食品模具的组成部件的透视图;

-图6是图1中的食品模具的外周加强元件的透视图;

-图6a是沿图6中的平面b-b的比例尺更大的局部截面图;

-图7是用于包覆图6中的外周加强元件的第一成形模具的透视图,用以图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图8是用于生产图1中的柔性食品模具的第二成形模具的透视图,用以图示根据本发明的方法;

-图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柔性食品模具的平面图;

-图10是图9中的柔性食品模具的底视图;

-图11是沿图9中的线c-c的正视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柔性食品模具的平面图;

-图13是图12中的柔性食品模具的正视图;

-图14是沿图12中的线d-d的截面正视图;

-图15是用于包覆图12中的柔性食品模具的外周加强元件的第一成形模具的透视图;以及

-图16是用于生产图12中的柔性食品模具的第二成形模具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考虑根据图1至5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柔性食品模具1。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食品模具1是用于烹饪或烘焙的食品模具,并且包括食品模具本体2,该食品模具本体具有成4行6列规则地分布在食品模具1的表面上的24个同样的孔格,例如孔格3。诸如孔格3的各孔格具有正方形轮廓的筒体形状,其中孔格的相邻侧面是垂直和平坦的。孔格3由底部3a限定并且在与底部3a相对的敞开面3b上敞开。

全部孔格的敞开面如面3b排布在平坦的共同接近面4上,该共同接近面4在食品模具的使用期间形成食品模具的顶面。

共同接近面4自身由径向向外延伸的外周边沿5限定,并且外周边沿自身包括顶部主面5a、底部主面5b、自由外缘5c和标记与一个或多个孔格3的边界的内缘5d。

如在图1和3中可以看出的,在本实施例中,食品模具1具有由两个长边6和7以及两个短边8和9限定出的矩形轮廓。在本实施方式中,食品模具的长度为约60cm,且其宽度为约40cm。

食品模具本体2由硅树脂基模具本体材料制成,从而在孔格3的壁上赋予允许它们在使用期间变形的柔性,以用于它们的内含物的脱模。

外周边沿5设置有在图4中的截面中可见的外周加强元件10,并且在图5所示的分解图中和图6中完全可见。外周加强元件10的形式是连续的环形加强件100,其截面在图6a中以更大的比例尺被示出。因此,外周加强元件10由沿宽度l1相互背离的内面10a和外面10b限定,并由沿厚度e相互背离的两个主面10c和10d限定。宽度l1大于或等于厚度e。在实践中,对于在本实施例中表示的食品模具1的尺寸,也就是说约60cm的长度和约40cm的宽度,厚度e和宽度l1各自都可以是约6mm。

在食品模具1中,外周加强元件10定位成使得主面10c和10d平行于共同接近面4。此外,外周加强元件10由具备良好的机械刚性的金属制成,并且完全包埋在硅树脂基模具本体材料中。为此,外周边沿5在所有点具有比外周加强元件10的连续环形加强件100的宽度l1大的宽度,且其厚度大于外周加强元件10的连续环形加强件100的厚度e。

沿食品模具1的短边8和9,外周边沿5具有更大的宽度并且形成两个对向的抓握区域11和12。在两个对向的抓握区域11和12各者中,外周加强元件10通过形成食品模具本体2的材料的相应外周板条11a和12a在外部加边。外周板条11a或12a产生抓握区域11或12的宽度的增大,并且具备比外周加强元件10的柔韧性大的柔韧性。

在图4中以纵截面示出的实施例中,可见外周边沿5的顶部主面5a稍微向外定向,使得其从共同接近面4缩进并且抓握区域11和12稍微倾斜向下——也就是说朝孔格3的底部3a——弯曲。这样,有利于在例如为了从炉取出食品模具的水平拉动期间抓握食品模具1:于是将手指的指尖作用在抓握区域11或12下方从而支承抓握区域11或12并且将它拉向炉的外部以便使食品模具1从炉滑出(箭头f1)即可。

再来看图1至6的实施例,可见食品模具1还包括两个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每个中间加强元件都连接外周加强元件10的两个长边的两个对向区域。在实践中,如图6所示,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将连续环形加强件100的平行于连续环形加强件100的短边的两个对向区域连接。如从图1和3应理解的,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将共同接近面4分隔成具有彼此相似的表面区域的三个横向板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横向板条都包括8个孔格。在任何情况下,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也包埋在模具本体材料中。

如在图6中更清楚地看到,在本实施例中,外周加强元件10与垂直地并且远离预期最接近图1至5中的共同接近面4的顶面延伸的突起的起始部如突起103的起始部一体化。突起103的起始部例如可以是焊接在连续环形加强件100的底面10d上的金属杆。连续环形加强件100的正方形截面有利于焊接操作。如特别是在图4中所示,具有u形轮廓的互补金属结构20固定在突起103的起始部上,以形成支承脚21。

支承脚21具有比孔格3的高度略大的高度,并且分布在食品模具1的外周处,使得食品模具可通过支承脚21的底端搁靠在支承平面上,孔格3的底部3a远离支承平面。从而有利于热空气在炉内在孔格3的整个表面上循环。

从图1至5将会理解的是,食品模具1的顶部主面基本上与共同接近面4共平面,这有利于调平操作。

在图9和10所示的实施例中,食品模具1不具有支承脚。这同样是用于烹饪或烘培的食品模具。该食品模具1的尺寸小于图1至6的实施例的尺寸,其长度为约40cm,其宽度为约30cm。

另一差别在于将共同接近面分割成具有彼此相似的表面区域的两个横向板条,中间加强元件101保持平行于外周加强元件10的短边。

另一差别在于4mm×4mm的正方形的外周加强元件10的截面。

另一差别在于抓握区域11和12的倾斜度: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如在图11中可见的,外周边沿的顶部主面稍微向内定向,使得它在共同接近面4上方延伸,并且抓握区域11和12稍微倾斜向上延伸。本实施例更适合使用两只手抓握,每只手都作用在一个抓握区域11或12下方,从而既在上方又朝向中央支承食品模具(箭头f2)。

在图中未示出的另一实施例中,根据本发明的食品模具与图1-6或9-11所示的食品模具相似,差别在于它具有单个孔格且不具有中间加强元件。

在所有实施例中,有利的是加强元件由碳钢制成,从而具备更大的刚性。

关于模具本体材料,其基本上由具有乙烯基键的聚二甲硅氧烷的硅树脂基弹性体组成,所述硅树脂基弹性体在存在硫化剂、着色剂和处理剂的情况下热硫化。

现在来看用于生产如上所述的食品模具的方法,该方法参照图7和8被示出。

在图7中,首先设置外周加强元件10,其在必要的情况下具有一个或多个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并且该外周加强元件10安放在包括底部模具元件31和顶部模具元件32的第一成形模具30中。

将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条如点划线所示的板条50施加至外周加强元件10的第一面,即图7所示的其顶面,以覆盖几乎全部所述顶面。在存在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的情况下,将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条也施加至这些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

接下来,将第一成形模具30封闭以使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50硫化并且将这样获得的加强元件10、101、102和第一硅树脂糊剂的组件加压,并且在第一成形模具30中加热该组件以产生使用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50对外周加强元件10和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中间加强元件101和102的包覆。

每平方厘米70至80kg的压力会是适合的。在轮廓尺寸为60×40cm并且壁厚为约0.5mm的烹饪食品模具的情况下,加热至180℃三分钟会是适合的。随着要生产的食品模具的厚度和尺寸的增大,将能够做出时间和温度调节。

在打开第一成形模具30并且冷却之后,从第一成形模具30提取如此获得的加强元件10、101、102和第一模塑糊剂50的组件,将其翻转并放在图8所示的第二成形模具40中。该第二成形模具40包括基部元件41、中间元件42和顶部元件43。由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50包覆的外周加强元件10的第一面在翻转之后靠着第二成形模具40的基部元件41向下取向,而外周加强元件10的第二面是可见的。硫化的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50支承一个或多个加强元件10、101、102且其自身构成确保一个或多个加强元件10、101、102在第二成形模具40中的定位的元件。

如箭头51所示,体积与要生产的食品模具的壁的体积相等的第二模塑硅树脂糊剂51条排布在外周加强元件10和在必要的情况下中间加强元件101、102的第二面上。如图8中可见的,基部元件41包括预期穿透到中间元件42的对应开口中的突起44,以便形成孔格的壁。孔格的底部由与基部元件41的突起44的顶部对向的顶部元件43形成。第二成形模具40然后封闭,以便在压力下加热加强元件10、101、102以及第一模塑糊剂50和第二模塑糊剂51的组件并从而产生具有孔格和外周边沿的食品模具本体,外周加强元件10和在必要的情况下中间加强元件101、102包埋在所述外周边沿中。每平方厘米70至80kg的压力会是适合的。在轮廓具有60×40cm的尺寸且其壁厚为约0.5mm的食品模具的情况下,加热至180℃保持三分钟会是适合的。随着要生产的食品模具的厚度和尺寸增大,将能够做出时间和温度调节。中间元件42使得更容易脱模,尤其在孔格具有圆形或多边形截面和圆柱形外周壁时。

图12-1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食品模具1的第三实施例,其形式尤其更适合制作冰块。该食品模具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的结构相似,其具有若干孔格3和形式为连续的环形加强件100的外周加强元件10,在图14中可见环形加强件100的两个截面部分。

如图15所示,将外周加强元件10安放在包括底部模具元件31a和底部模具元件32a的第一成形模具30a中,并且将第一模塑硅树脂糊剂条施加至外周加强元件10的第一面。在封闭第一成形模具30a之后,通过加热包覆加强元件10和第一硅树脂糊剂的组件。

在打开第一成形模具30a并且冷却之后,将加强元件10和第一模塑糊剂的组件翻转并且安放在图16所示的第二成形模具40a中。该第二成形模具40a包括具有突起44a的基部元件41a,和顶部元件43a,不具有任何中间元件。该类型的成形模具40a适合于具有稍微渐缩的形状的孔格,其中脱模相当容易。以上参照图8说明了制造工艺的其余部分。

根据可供任何上述实施例使用的第一可行性,第一模塑糊剂50和第二模塑糊剂51可以是等同的,以便产生壁具有均匀且颜色相同的外观的食品模具。

或者,第一模塑糊剂50可以至少颜色与第二模塑糊剂51不同以便产生壁具有带两种不同颜色的外观的食品模具:共同接近面4于是包括第一模塑糊剂50的颜色和外观与外周加强元件10一致的外周板条,在必要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中间板条的第一模塑糊剂50的颜色和外观与各中间加强元件101或102一致,而食品模具的壁的其余部分具有第二模塑糊剂51的颜色和外观。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食品模具1包括支承脚21,如图1至6的实施例中那样,则第一成形模具30包括接纳突起103的起始部的凹腔,从而防止其由第一硅树脂糊剂包覆。类似地,这种情况下第二成形模具40的中间元件42包括接纳突起103的起始部的凹腔,以防止其由第二硅树脂糊剂包覆。在第二成形模具40的脱模之后,将互补的金属结构20(图4)固定在突起103的起始部上以产生支承脚21。例如,可以通过使用硅树脂胶胶粘来确保这种固定。

还应指出,如前文所述并且参照图2、5和6所示的具有支承脚21的食品模具结构自身构成独立于制造工艺的发明,并且申请人保留通过一个或多个分案申请进行保护的权利。

最后应指出,如前文所述并且参照图4、9、10和11所示的具有柔性抓握区域11、12的特定食品模具结构自身构成独立于制造工艺的发明,并且本申请保留通过一个或多个分案申请进行保护的权利。

本发明不限于已清楚地描述的实施例,而是包括各种变型及其被包含在以下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一般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