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421668发布日期:2020-10-02 08:5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生产用自动供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



背景技术:

密炼机简称"混炼机",全称叫做“密闭式炼胶机”,是在开炼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820年发明开炼机以后,使橡胶工业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但由于开炼机存在许多缺点,比如劳动强度大,效率低,粉尘大等,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于是人们开始考虑能否把这一加工设备用一个罩子把它罩起来,就逐步发展成密炼机。现有的配料方式一般为人工配料,制品根据终制品的不同,通常需要向其中加入各种固体或液体助剂,如热稳定剂、润滑剂、增塑剂和着色剂等,并在一定的温度下使各组原料充分混合、吸收,以获得配比准确、混合均匀且吸收充分的物料,这是生产高质量制品的前提。显然,配料过程是整个物料准备过程中耗时多、技术复杂且要求严格的阶段。而现有的配料方式一般为人工配料,人工配料存在计量速度慢,人为误差大,计量精度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鉴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解决了现有的人工配料存在计量速度慢,人为误差大,计量精度差等问题,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包括:密炼机、运输支架、控制箱以及原料支架,所述运输支架安装于密炼机进料口一侧,所述原料支架安装于运输支架上,所述控制箱安装于原料支架上,所述原料支架安装有原料供给称重结构,所述运输支架安装有运输上料结构,所述控制箱与原料供给称重结构以及运输上料结构电性连接;

所述运输上料结构,其主要包括,上料传输驱动机、若干个结构相同的上料齿轮传送筒以及上料传送皮带;

若干个所述上料齿轮传送筒安装于运输支架上,所述上料传送皮带套装于若干个所述上料齿轮传送筒上,所述上料传送皮带内有齿轮凹槽,所述上料传输驱动机安装于运输支架上,且所述上料传输驱动机驱动端安装于最左侧的上料齿轮传送筒上,所述上料传送皮带安装有上料结构。

优选的,所述原料供给称重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原料仓、一对结构相同的原料管、一对结构相同的电磁阀以及称重机;

一对所述原料仓安装于原料支架两侧,一对所述电磁阀分别安装于一对原料仓上,一对所述原料管一端分别安装于一对电磁阀上,且一对所述原料管另一端位于称重机上端,所述称重机安装于原料支架上,且所述称重机位于一对原料仓之间。

优选的,所述上料结构,其主要包括:固定板、运料箱、一对结构相同的转动阀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转动驱动机;

所述固定板活动安置于称重机上,一对所述转动驱动机安装于固定板上,一对所述转动阀分别安装于一对转动驱动机驱动端上,且一对所述转动阀另一端安装于转动阀上。

优选的,所述控制箱与转动驱动机、电磁阀、称重机以及上料传输驱动机电性连接。

优选的,一对所述原料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35°。

优选的,上料传送皮带与称重机上的皮带同高,且水平对齐。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通过原料供给称重结构中的称重机,对原料重量进行测量,避免了人工配料存在计量速度慢,人为误差大,计量精度差等问题,同时通过运输上料结构,避免了对于粉末状物料和添加剂,在下料时易造成飞扬,工人误吸入原料的现象,减少他加工过程对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密炼用自动供盘装置的上料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炼机;2-运输支架;3-控制箱;4-原料支架;5-上料传输驱动机;6-上料齿轮传送筒;7-上料传送皮带;8-原料仓;9-原料管;10-电磁阀;11-称重机;12-固定板;13-运料箱;14-转动阀;15-转动驱动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列为本案中所提及的部分电气件的型号;

上料传输驱动机:参考弗洛伊德生产的步进电机;

称重机:参考美新特生产的mxth-22-03-s型号的自动称重机;

转动驱动机:参考弗洛伊德生产的步进电机;

下列为本案中的形状以及材质的说明;

转动阀:参考家园环保生产的旋转阀;

通过本领域人员,将本案中所有电气件与其适配的电源通过导线进行连接,并且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控制器以及编码器,以满足控制需求,具体连接以及控制顺序,应参考下述工作原理中,各电气件之间先后工作顺序完成电性连接,其详细连接手段,为本领域公知技术,下述主要介绍工作原理以及过程,不再对电气控制做说明。

实施例:根据附图1-3得出,运输支架2安装于密炼机1进料口一侧,原料支架4安装于运输支架2上,控制箱3安装于原料支架4上,原料支架4安装有原料供给称重结构,运输支架2安装有运输上料结构,控制箱3与原料供给称重结构以及运输上料结构电性连接;运输上料结构,其主要包括,上料传输驱动机5、若干个结构相同的上料齿轮传送筒6以及上料传送皮带7;若干个上料齿轮传送筒6安装于运输支架2上,上料传送皮带7套装于若干个上料齿轮传送筒6上,上料传送皮带7内有齿轮凹槽,上料传输驱动机5安装于运输支架2上,且上料传输驱动机5驱动端安装于最左侧的上料齿轮传送筒6上,上料传送皮带7安装有上料结构,原料供给称重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原料仓8、一对结构相同的原料管9、一对结构相同的电磁阀10以及称重机11;一对原料仓8安装于原料支架4两侧,一对电磁阀10分别安装于一对原料仓8上,一对原料管9一端分别安装于一对电磁阀10上,且一对原料管9另一端位于称重机11上端,称重机11安装于原料支架4上,且称重机11位于一对原料仓8之间,上料结构,其主要包括:固定板12、运料箱13、一对结构相同的转动阀14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转动驱动机15;固定板12活动安置于称重机11上,一对转动驱动机15安装于固定板12上,一对转动阀14分别安装于一对转动驱动机15驱动端上,且一对转动阀14另一端安装于转动阀14上,控制箱3与转动驱动机15、转动驱动机15、电磁阀10、称重机11以及上料传输驱动机5电性连接,操作控制箱3,控制电磁阀10开启,原料仓8通过原料管9流入运料箱13内,称重机11称运料箱13的重量,同时称重机11将重量数值,传送给控制箱3,当重量达到设定值时,控制箱3控制电磁阀10关闭,关闭电磁阀10后,控制箱3控制称重机11运作将其上的固定板12运输到上料传送皮带7上,同时控制箱3控制上料传输驱动机5运作,上料传输驱动机5转动,带动其驱动端上的上料齿轮传送筒6转动,上料齿轮传送筒6带动与之齿轮啮合的上料传送皮带7,上料传送皮带7带动其他上料齿轮传送筒6转动,同时上料传送皮带7带起其上的固定板12,当上料传输驱动机5转动一定距离后停止转动,同时固定板12上的运料箱13正对于密炼机1进料口,控制箱3控制一对转动驱动机15运作,带动其驱动端上的转动阀14,使得转动阀14上的运料箱13转动,从而达到将运料箱13内的原料倾倒与密炼机1进料口内,倾倒完成后,控制转动驱动机15反向转动,使得运料箱13转动回水平,控制上料传输驱动机5反转,将上料传送皮带7上的固定板12运送回称重机11上,通过称重机11,对原料重量进行测量,避免了人工配料存在计量速度慢,人为误差大,计量精度差等问题。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原料供给称重结构,其主要包括:一对结构相同的原料仓8、一对结构相同的原料管9、一对结构相同的电磁阀10以及称重机11;

一对所述原料仓8安装于原料支架4两侧,一对所述电磁阀10分别安装于一对原料仓8上,一对所述原料管9一端分别安装于一对电磁阀10上,且一对所述原料管9另一端位于称重机11上端,所述称重机11安装于原料支架4上,且所述称重机11位于一对原料仓8之间。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结构,其主要包括:固定板12、运料箱13、一对结构相同的转动阀14以及一对结构相同的转动驱动机15;

所述固定板12活动安置于称重机11上,一对所述转动驱动机15安装于固定板12上,一对所述转动阀14分别安装于一对转动驱动机15驱动端上,且一对所述转动阀14另一端安装于转动阀14上。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箱3与转动驱动机15、电磁阀10、称重机11以及上料传输驱动机5电性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一对所述原料管9与水平面的夹角为10°~35°。

作为优选方案,更进一步的,上料传送皮带7与称重机11上的皮带同高,且水平对齐。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