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29572发布日期:2022-07-30 00:16阅读: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


背景技术:

2.模具在工业生产上用以注塑、吹塑、挤出、压铸或锻压成型、冶炼、冲压等方法得到所需产品的各种模子和工具,简而言之,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这种工具由各种零件构成,不同的模具由不同的零件构成,它主要通过所成型材料物理状态的改变来实现物品外形的加工。
3.现有的密封圈的热压模具其在使用时,一般都是通过高温挤压成型,而成型后的密封圈其表面温度过高,不便于将其取出,在对其进行降温时也有诸多不便,影响后续对密封圈的加工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了现有的密封圈的热压模具其在使用时,一般都是通过高温挤压成型,而成型后的密封圈其表面温度过高,不便于将其取出,在对其进行降温时也有诸多不便,影响后续对密封圈的加工效率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包括安装在底座上方的下模具、安装在下模具顶端的腔室、安装在底座顶端的液压杆、安装在液压杆顶端的上模具,所述下模具的表面安装有箱体,且箱体的一侧安装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连接管,所述下模具的表面安装有水冷散热器,且水冷散热器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连接管与箱体的一侧之间相连接;
7.所述下模具的底端安装有对接块,且下模具的内部顶端嵌合连接有卡槽,所述下模具的内壁连接有第一挡板,且下模具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收集盒,所述收集盒的底端开设有第一通孔,且收集盒的内部连接有第二挡板;
8.所述腔室的表面活动套接有导热管,且导热管的顶端连接有卡块,所述导热管的内部连接有固定板,且固定板的底端连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底端连接有导管,且导管的内部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弹簧,且弹簧的一侧连接有t型杆,所述t型杆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板,且限位板的一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导管的内部连接有第一滑槽,且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第一滑槽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挡板;
9.所述底座的顶端嵌合连接有对接槽,且底座的顶端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槽,且连接槽的一端连接有放置槽;
10.所述放置槽的内壁连接有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的内部连接有第二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一侧连接有标杆,且标杆的底端连接有浮动球。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2.所述第一连接管穿过下模具与导热管的表面之间相连接,且第一连接管穿过下模具与水冷散热器的一侧之间相连接。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4.所述限位板与导热管的表面之间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与凹槽的内部之间相连接。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6.所述卡块与卡槽的内部之间为卡合连接,所述第一滑块与t型杆的表面之间相连接。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18.所述对接块与对接槽的内部之间为卡合连接,所述标杆与底座的顶端之间为活动套接。
19.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导热管可将腔室表面的热量进行吸收,通过循环泵,可将箱体内部的液体流入到第一连接管的内部,从而可对导热管进行冷却降温,便于对腔室内部成型后的密封圈进行冷却,从而便于将其取出,可提高对密封圈的加工效率。
21.2、本实用新型中,在下模具内部的第一连接管出现破裂时,通过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可使连接管内部的液体流入到放置槽的内部,通过浮动球的作用,可使其带动着标杆通过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向上移动,便于通过观测标杆的移动,进行判断下模具内部的第一连接管是否完好。
22.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弹簧的作用,可使t型杆带动着限位板进行移动,便于通过限位板上的凹槽将第一连接管限制在导热管的表面,可便于对第一连接管进行更换。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下模具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导热管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底座内部部分结构示意图。
27.图例说明:
28.1、底座;2、下模具;3、腔室;4、液压杆;5、上模具;6、箱体;7、循环泵;8、第一连接管;9、水冷散热器;10、第二连接管;11、对接块;12、卡槽;13、第一挡板;14、收集盒;15、第一通孔;16、第二挡板;17、导热管;18、卡块;19、固定板;20、固定杆;21、导管;22、隔板;23、弹簧;24、t型杆;25、限位板;26、凹槽;27、第一滑槽;28、第一滑块;29、第三挡板;30、对接槽;31、第二通孔;32、连接槽;33、放置槽;34、第二滑槽;35、第二滑块;36、标杆;37、浮动球。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0.参照图1-4,一种用于密封圈的热压模具,包括安装在底座1上方的下模具2、安装在下模具2顶端的腔室3、安装在底座1顶端的液压杆4、安装在液压杆4顶端的上模具5,下模具2的表面安装有箱体6,且箱体6的一侧安装有循环泵7,循环泵7的一侧安装有第一连接管8,下模具2的表面安装有水冷散热器9,且水冷散热器9的一侧连接有第二连接管10,第二连接管10与箱体6的一侧之间相连接;
31.下模具2的底端安装有对接块11,且下模具2的内部顶端嵌合连接有卡槽12,下模具2的内壁连接有第一挡板13,且下模具2的底端螺纹连接有收集盒14,收集盒14的底端开设有第一通孔15,且收集盒14的内部连接有第二挡板16;
32.腔室3的表面活动套接有导热管17,且导热管17的顶端连接有卡块18,导热管17的内部连接有固定板19,且固定板19的底端连接有固定杆20,固定杆20的底端连接有导管21,且导管21的内部连接有隔板22,隔板22的两侧分别连接有弹簧23,且弹簧23的一侧连接有t型杆24,t型杆24的一侧连接有限位板25,且限位板25的一侧开设有凹槽26,导管21的内部连接有第一滑槽27,且第一滑槽2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28,第一滑槽27的一端连接有第三挡板29;
33.底座1的顶端嵌合连接有对接槽30,且底座1的顶端开设有第二通孔31,第二通孔31的底端连接有连接槽32,且连接槽32的一端连接有放置槽33;
34.放置槽33的内壁连接有第二滑槽34,且第二滑槽34的内部连接有第二滑块35,第二滑块35的一侧连接有标杆36,且标杆36的底端连接有浮动球37,水冷散热器9是便于对第一连接管8内部的液体进行冷却降温,从而便于后续对导热管17的表面进行冷却降温。
35.进一步的,第一连接管8穿过下模具2与导热管17的表面之间相连接,且第一连接管8穿过下模具2与水冷散热器9的一侧之间相连接,通过循环泵7的作用,可使箱体6内部的液体流入到第一连接管8的内部,从而可对导热管17的表面进行降温冷却,在对导热管17进行降温冷却后,第一连接管8内部的液体可通过水冷散热器9进行降温冷却,便于后续能够进行循环使用。
36.进一步的,限位板25与导热管17的表面之间相连接,第一连接管8与凹槽26的内部之间相连接,通过弹簧23的作用,可使其连接的t型杆24通过第一滑块28在第一滑槽27的内部移动,从而可使t型杆24连接的限位板25进行移动,从而可通过限位板25上的凹槽26对第一连接管8进行限位。
37.进一步的,卡块18与卡槽12的内部之间为卡合连接,第一滑块28与t型杆24的表面之间相连接,通过卡块18与卡槽12的连接,可将导热管17安装在腔室3的表面,便于对腔室3表面进行冷却降温。
38.进一步的,对接块11与对接槽30的内部之间为卡合连接,标杆36与底座1的顶端之间为活动套接,通过对接块11与对接槽30的连接,可将下模具2安装在底座1的顶端,从而可将第一通孔15与第二通孔31进行对其,当第一连接管8出现破裂时,可将其内部的液体通过第一通孔15与第二通孔31流到放置槽33的内部。
39.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卡块18与卡槽12的内部下行连接,可将导热管17安装在腔室3的表面,在将对接块11与对接槽30相连接,可将下模具2安装在底座1的顶端,通过液压杆4的工作,可使上模具5对腔室3的内部进行挤压,在挤压成型后,通过循环泵7的工作,可将箱体6内部的液体流入到第一连接管8的内部,第一连接管8内部的液体可对导热管17
的表面进行降温,通过导热管17可对腔室3表面热量吸收,便于对腔室3内部成型后的密封圈进行冷却,从而便于将其取出,吸收热量后的液体通过第一连接管8流入到水冷散热器9的内部,从而可对其进行降温冷却,便于后续的使用,当下模具2内部的第一连接管8出现破裂时,通过第一挡板13、收集盒14、第二挡板16、第一通孔15以及第二通孔31,可将第一连接管8内部流出的液体引流到放置槽33的内部,可使放置槽33内部的浮动球37带动着其顶端连接的标杆36通过第二滑块35在第二滑槽34的内部向上移动,通过观测标杆36的移动,可知晓第一连接管8是否完好,通过弹簧23的作用,可使t型杆24带动着限位板25进行移动,可将限位板25从导热管17的表面移开,从而可将第一连接管8从凹槽26的内部取出,从而便于对第一连接管8进行更换,便于后续对密封圈进行加工。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