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042799发布日期:2020-02-28 12:11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上进风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燃气灶具的燃烧器,尤其涉及一种带双通道的上进风式的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上进风燃气灶如平台式燃气炉和嵌入式燃气炉,其中嵌入式燃气炉的燃烧器为单通道上进风结构,燃气是通过一个通道进入,由阀门控制燃气火力,无法单独使用内火圈燃气。为解决单通道即没有独立的中心火,且热负荷小的问题,一申请号为cn98120026.5(公开号为cn1212348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能独立调节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燃气燃烧器,即这种燃烧器一般设有一个中心喷射器和一个外环喷射器,但这种燃气燃烧器在实验中发现其燃烧性能不够理想,一次空气供给给中心火焰头和外部火焰头的速度不均,并由于中心喷射器和外环喷射器的吸气不均匀,燃气与一次空气的不完全混合也会造成中心火和外圈火的火焰长度不一,同时,引射管受上进风燃烧器高度的限制,不能做得太长,致使通道阻力大,功率大时易出现黄焰,特别是在小火档位时,黄焰更明显。而为了解决上进风燃烧器引射管不能做得太长的问题,一专利号为zl200680014368.7(授权公告号为cn101166934b)的中国发明专利《具有多圈同心火焰炉冠的煤气灶高功率双燃烧器》其提供了一种燃烧器设置有最小四个混合文氏管腔,一个在第一喷嘴上方的具有垂直轴线的中央腔体和最小三个均匀间隔开有的具有倾斜轴线的腔体,其分别由不同的喷嘴供给,由于四个文氏管腔的燃烧器的情况下,虽然具有倾斜轴线的三个腔体可使得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的高度的情况下可得到较大的燃烧热,但仍然解决不了位于中央腔体的第一喷嘴与中央文氏管混合腔的相对距离,究其原因在于该双燃烧器包括有位于面板下方的圆形盆状主体即术语“底杯”,其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的高度的情况下,中央文氏管混合腔的高度仍然不能做长,其长度仍然较短,从而使得中央文氏管混合腔对应的内环燃烧性仍不够理想,最后,本燃气燃烧器的外环火盖对应的具有倾斜轴线的腔体,仍然存在着会使得外环火盖沿周向设置的火孔流出的燃气压力不均,从而导致外环火盖产生的外圈火的火焰不均匀,为了避免产生火焰不均匀的问题,需要对现有的上进风燃烧器作进一步的改进。

目前,上进风燃烧器补充空气的方式为上进气的方式,此类燃烧器燃烧时所需的一次空气从灶面上方进入引射管中,但由于燃烧热气流的引射作用,内、外火盖均会通过混气室卷吸一次空气及二次空气,为了防止内、外环在卷吸二次空气时会相互影响,同时实现内、外环的充分燃烧,还需作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有效避免内、外环在卷吸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时相互影响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不改变整体燃烧器的高度的情况下,中央混合腔对应的引射管的长度能够有效做长的上进风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发生黄焰和火力无力的的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不易因喷射器堵塞发生的燃气倒灌,从而引起爆炸的灶具燃烧器。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基座,所述基座内容纳有相互独立的第一喷射器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第一喷射器外围的第二喷射器;

连接体,设置在所述基座之上,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盘体和外盘体,所述内盘体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管,所述外盘体周向地、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各自独立的第二引射管,所述第二引射管具有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轴线,所述第一引射管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引射管与所述第二喷射器相对设置;以及

火盖,包括有内环火盖和外环火盖,分别对应地设置在所述内盘体和外盘体之上,并且所述的内环火盖与所述内盘体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所述的外环火盖与所述外盘体之间形成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所述第一混气室对应于所述第一引射管,所述第二混气室对应于所述第二引射管;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盛液盘,所述基座的外周壁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下方还向外围延伸有能支承所述盛液盘的凸台,所述盛液盘与所述连接体的底壁之间形成补充空气的补气通道,所述补气通道内设置有分流件,所述分流件将所述补气通道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第一补气通道、第二补气通道和第三补气通道,所述第一补气通道连通外界与第一混气室的出火区域和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出火区域;第二补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凹腔内的第一喷射器;所述第三补气通道连通外界与所述第二喷射器。

为了避免内、外环在卷吸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时相互影响,所述分流件包括有沿所述连接体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的u型角板,各个所述u型角板的内侧边缘通过环形圈相连接,各个所述u型角板的两竖向隔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相邻所述u型角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所述凹腔内的第二喷射器补气的第三补气通道和用于向所述第一喷射器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

为了更好地使得分流件将空气通道分流成地隔离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所述分流件包括有局部覆盖所述u型角板之两竖向隔板的顶板,所述顶板邻近所述环形圈、并高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位置设置。

为了更好使得分流件将空气分流成分别对应进入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以及内盘体与外盘体之间围成的补气腔中,各个所述顶板的外侧端上共同支承有一圈环形隔板,并与所述连接体中内盘体的底部之间具有供空气进入所述凹腔内的第三间隙。环形隔板能将进入第一喷射器的空气阻隔一部分在内盘体与外盘体之间围成的补气腔,以更好地为第一混气室的出火区域和第二混气室的出火区域补充二次空气。

进一步地,所述u型角板之两竖向隔板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所述顶板的外侧端局部沿相邻所述u型角板之间的第二间隙延伸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的上表面与所述外盘体的底部之间具有第四间隙,所述第四间隙连通大气形成用于连通外界与第一混气室的出火区域和所述第二混气室的出火区域的第一补气通道。

优选地,为了实现分流件与第二引射管的配合,使得分流件与第二引射管之间形成更为独立的第三补气通道,所述分隔板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还向分别向相邻的所述u型角板之间的第一间隙周向延伸,以局部覆盖所述第一间隙,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同所述顶板的外侧端共同构成供所述第二引射管插入的缺口。

进一步地,为了能在外界空气进入燃烧器的起初就先将空气先行分为用于向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补充一次空气的补充通道以及用于向第一混气室的出火区域和第二混气室的出火区域补充二次空气的补充通道,所述分隔板的外周沿还向所述外盘体水平延伸,并位于所述盛液盘与所述连接体之间。

本发明为解决第二个技术问题而提供以下方案,所述的基座具有中空柱状部位,该中空柱的顶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凹腔,基座在所述凹腔周壁的外围还具有外周壁;所述的第一喷射器即设置在所述凹腔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引射管与所述第一喷射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喷射器则设置所述基座的外周壁上,每个第二喷射器均与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二引射管相对设置。

为了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所述的第二喷射器均高于所述的第一喷射器。

为了避免现有技术中上进风燃烧器的中央混合腔对应的引射管的长度不能做长的缺陷,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所述基座在所述凹腔周壁的外围至少具有一个独立的外周腔室,所述凹腔的上端出口与所述第一引射管相连通,所述外周腔室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各个所述外周腔室的下部相互连通,所述第二喷射器即设置在所述外周腔室的上部周壁上。

当然该外周腔室可以为一个相互贯通的一个外周腔室,也可以为多个相对独立设置,并于底部相互贯通的多个外周腔室,借助于该封闭端面,有效地实现了第一喷射器与第二喷射器的相流体分离,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管和第二引射管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

当外周腔室为一个相互贯通的一个外周腔室时,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开放为开放端,所述基座还包括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中央向上凸设有凸圈,所述外周腔室的下端抵靠在所述凸圈上。

为了实现燃烧器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安装的便捷性,所述基座的底部还包括有位于所述凸圈外围的环形凸壁,所述凸圈与环形凸壁之间通过连接筋相连接,所述环形凸壁的下方向下凸设有凸块,所述凸块设有安装孔。

本发明的设计方案的重点在于略去了常规的位于盛液盘之下的底杯,而是使基座局部高于盛液盘之上,一方面能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使基座具有供第一引射管伸入的空间,使得第一引射管能做得更长,还包括有盛液盘,所述外周腔室的周壁于所述第二喷射器的下方向外围延伸有凸台,所述凸台能支承所述盛液盘。

为了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所述第二引射管为径向文丘里管,并设置在所述外盘体的内周沿,所述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向所述内盘体的方向向内延伸至内盘体与外盘体之间围成的补气腔中。当然本发明可以将第二引射管完全限定在外盘体的内周沿、并呈收敛-扩散的管状结构中,也可以管状结构部分在火盖中形成,部分在外盘体中形成。

为了方便外盘体上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外盘体的外周沿则沿所述第二喷射器的出气口于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外盘体的外周沿的外端向上凸设有外圈壁面,所述第二引射管的管壁向上凸设有内圈壁面,所述内圈壁面和外圈壁面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所述内圈壁面、外圈壁面、外盘体外周沿以及外环火盖共同围设成所述第二混气室。

进一步地,所述外环火盖包括有环状顶壁及自该环状顶壁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外环壁,所述内环壁与所述内圈壁面相抵,所述外环壁与所述外圈壁面相抵,所述内环壁周向地间隔开设有外火孔。

为了方便内盘体搁置在所述基座上,所述基座的顶部具有向外延展的上边沿,并且所述内盘体还具有至少两个向下凸出的凸条并以此搁置在所述筒体的顶部上边沿上。

为了满足燃烧器燃气火力由阀门调节控制,可同时使用内、外环火,也可单独使用内环火,特别是在内部,中心和外部的圆周方向的火焰中火焰基本没有紊流和干涉,同时还兼具有小火的烹饪功能,所述内环火盖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所述第一引射管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所述内盘体围设构成所述第一混气室,所述内环火盖的外周壁开设有内火孔。

本发明为解决第三个技术问题即为了防止由于第二喷射器位于盛液盘之上所带来的溢液容易第二喷射器,而带来堵塞的问题,所述内盘体的外沿向外延伸有外边缘,所述外边缘与所述第二引射管管壁的内圈壁面相抵,所述外边缘构成所述第二喷射器上方的防水檐。

为了有效地对凹腔内的第一喷射器进行一次空气的补给,所述外边缘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所述补气腔与外界的第一入气口,所述凸条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所述补气腔与所述凹腔的第二入气口,所述第一入气口与第二入气口相流体连通。第一混气室的燃料混合物直接由第一喷射器,第一引射管进行供给,同时第二混气室的混合物直接由第二喷射器,第二引射管进行供给,与第一混气室和第二混气室流体分离,由此可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取消了常规的位于盛液盘之下的底杯,而是使基座局部高于盛液盘之上,一方面能使得第二喷射器与第二引射管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另一方面还将传统的外环混气室和内环混气室设计成分体结构,清洁时拿取外环火盖后,仅剩内环混气室和基本呈平面的盛液盘,清洁方便,而盛液盘有定向导液汤水的作用,以能有效防止汤水溢液被烧干形成盛液盘变黑的现象,实现易清洁,同时连接板和盛液盘之间的间隙大大增加了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通道以及连通外界与第一混气室的出火区域、第二混气室的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补充通道的面积,并且分流件的分隔作用形成三独立补气通道,有效避免燃烧后的热气流以及燃烧器的高温对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以及补给给第一混气室的出火区域、第二混气室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的相互卷吸作用,有效提高供气效果,从而使得上进风燃烧器的火焰短、均匀而有力,不会出现黄焰、回火等缺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略去了分流件);

图3为图1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图1另一个角度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分流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基座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连接体底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连接体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分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分流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3上进风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略去分流件);

图13为图12的分解结构示意图(略去分流件);

图14为图12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3中基座底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9所示,为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本上进风燃烧器可适用于传统的上进风燃烧器也可适用于如欧洲的意大利萨巴夫燃烧器,该上进风燃烧器,包括有基座1,基座1内容纳有相流体分离的第一喷射器11和至少两个位于第一喷射器11外围的第二喷射器12;本实施例为4个,例如在具有两个文丘式管腔的燃烧器中,为了得到4kw,每个单独的文丘式管腔必须被载荷2kw;在具有四个文丘式管腔的燃烧器的情况下,减少每个文丘式管腔的载荷至1.25kw,减去62.5%,可得到最大功率为5kw;而设置在基座1之上的连接体2,该连接体2包括有同心间隔设置的内盘体21和外盘体22,内盘体21的中央位置具有竖向的第一引射管211,外盘体22周向地、间隔设置有四个各自独立的第二引射管221,第二引射管221具有相对水平面倾斜的轴线;以及火盖,该火盖包括有内环火盖3和外环火盖4,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内盘体21和外盘体22之上,并且与内盘体21之间形成有位于中央的第一混气室31、与外盘体22之间形成位于外围的第二混气室40;第一混气室31对应于第一引射管211,第二混气室40对应于第二引射管221;基座1具有中空柱状部位,该中空柱的顶壁向下凹陷形成有凹腔13,凹腔13的底壁设有第一喷射器11,第一引射管211能伸入凹腔13内并与第一喷射器11相对设置;基座1在凹腔13周壁的外围还具有外周壁;第二喷射器12设置在基座1的外周壁上,每个第二喷射器12均与各自对应的第二引射管221相对设置,第二喷射器12高于第一喷射器11设置,外周腔室14的周壁于第二喷射器12的下方向外围延伸有能支承盛液盘6的凸台141,这样使得本发明的设计方案能略去常规的位于盛液盘6之下的底杯,而是使基座1局部高于盛液盘6之上,一方面能使得第二喷射器12与第二引射管221的入气口的距离相对较近,提高引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使基座1具有供第一引射管211伸入的空间,使得第一引射管211能做得更长,基座1包括有位于中心的凹腔13和围绕凹腔13的一个独立的外周腔室14,第二喷射器12高于第一喷射器11设置,外周腔室14的周壁于第二喷射器12的下方向外围延伸有凸台141,凸台141能支承盛液盘6。

本实施例的凹腔13的上端出口131与第一引射管211相连通,外周腔室14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外周腔室14的下端开放为开放端,而基座1还包括有底座5,底座5的中央向上凸设有凸圈51,外周腔室14的下端能抵靠在凸圈51上,其中外周腔室14为单独开放并与各第二喷射器12相连,可以使对第二喷射器12供气的第二供气导管喷入进外周腔室14内先进行缓冲,再分别进入各自对应的第二喷射器12。而为了实现燃烧器整体的稳定性以及安装的便捷性,基座1的底部还包括有位于凸圈51外围的环形凸壁52,凸圈51与环形凸壁52之间通过连接筋53相连接,环形凸壁52的下方向下凸设有凸块521,凸块521上设有安装孔5211。而与第二喷射器12相对设置的第二引射管221为径向文丘里管,并设置在外盘体22的内周沿221,并且为了提高第二引射管221的引射能力,第二引射管221的入气口向内盘体21的方向向内延伸至内盘体21与外盘体22之间围成的补气腔7中,从而使得第二引射管221做得更长、离第二喷射器12更近。而外盘体22的外周沿222则沿第二喷射器12的出气口于水平方向上延伸,并且外盘体22的外周沿222的外端向上凸设有外圈壁面2221,第二引射管221的管壁向上凸设有内圈壁面2211,内圈壁面2211和外圈壁面2221上方覆盖有外环火盖4,内圈壁面2211、外圈壁面2221、外盘体22外周沿222以及外环火盖4共同围设成第二混气室40,外环火盖4包括有环状顶壁41及自该环状顶壁41的内侧边缘、外侧边缘倾斜向下延伸的内环壁42、外环壁43,内环壁42与内圈壁面2211相抵,外环壁43与外圈壁面2221相抵,内环壁42周向地间隔开设有外火孔421,此种配合方式能使得外环火盖4更易装配于外盘体22上。

另外,为了方便内盘体21搁置在基座1上,基座1的顶部具有向外延展的上边沿15,并且内盘体21还具有四个向下凸出的凸条210并以此搁置在基座1的顶部上边沿15上。内环火盖3内部具有自下往上凹、并供第一引射管211伸入的凹槽,该凹槽与内盘体21围设构成第一混气室31,内环火盖3的外周壁开设有内火孔32。内盘体21的外沿向外延伸有外边缘212,外边缘212与第二引射管221管壁的内圈壁面2211相抵,外边缘212构成第二喷射器12上方的防水檐。为了防止由于第二喷射器12位于盛液盘6之上所带来的溢液容易第二喷射器12,而带来堵塞的问题,外边缘212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补气腔7与外界的第一入气口71,凸条210之间的间隔构成连接补气腔7与凹腔13的第二入气口72,第一入气口71与第二入气口72相流体连通。

参考图3,如上所述,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参见虚线箭头)如下,由于第一喷射器11、到第一引射管211和第一混气室31中的气体喷射所造成的低压,经过第一入气口71和第二入气口72并借由燃气自身的动能而将一次空气从外界吸入基座1的凹腔13中,进行一次空气和燃气的预混最后进入第一混气室31,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最后通过内环火盖3的内火孔32、并与外部环境的二次空气一起被点燃,形成内环火。而火盖还包括有能使用户能单独控制的外周火,外周火所需的一次空气和燃气由第二引射管221独立于第一引射管211而输入至第二混气室40中,同时,第二混气室40与第一混气室31分离,以此方式实现第二混气室40和第一混气室31的流体分离,然后可以单独地对其进行供给,以允许用户单独控制进入第一引射管211和第二引射管221中燃料混合物的流入,若要调节外周火和中心火的大小,调节连接在设置于基座1外围与凹腔13相连通的第一进气管9以及与外周腔室14相连通的第二进气管10的调节阀即可。

而为了有效避免燃烧后的热气流以及燃烧器的高温对补给给第一喷射器和第二喷射器的一次空气以及补给给第一混气室31的出火区域、第二混气室40出火区域的二次空气的相互卷吸作用,盛液盘6与连接体2的底壁之间形成补充空气的补气通道,补气通道内设置有分流件100,分流件100能将补气通道分隔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第一补气通道101、第二补气通道102和第三补气通道103,第一补气通道101连通外界与第一混气室31外火孔421的出火区域和第二混气室40内火孔32的出火区域;第二补气通道102连通外界与凹腔13内的第一喷射器11;第三补气通道103连通外界与第二喷射器12。

分流件100包括有沿连接体2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的u型角板,各个u型角板的内侧边缘通过环形圈104相连接,各个u型角板的两竖向隔板105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06,相邻u型角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107,第一间隙106和第二间隙107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凹腔13内的第二喷射器12补气的第三补气通道103和用于向第一喷射器11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102。为了更好地使得分流件100将空气通道分流成地隔离第一喷射器11和第二喷射器12,分流件100包括有局部覆盖u型角板之两竖向隔板105的顶板108,顶板108邻近环形圈104、并高于第二喷射器12的位置设置。为了更好使得分流件100将空气分流成分别对应进入第一喷射器11和第二喷射器12以及内盘体21与外盘体22之间围成的补气腔7中,各个顶板108的外侧端上共同支承有一圈环形隔板109,并与连接体2中内盘体21的底部之间具有供空气进入凹腔13内的第三间隙110。顶板108的外侧端局部沿相邻u型角板之间的第二间隙107延伸有分隔板111,分隔板111的上表面与外盘体22的底部之间具有第四间隙112,第四间隙112连通大气形成用于连通外界与第一混气室31的出火区域和第二混气室40的出火区域的第一补气通道101。为了实现分流件100与第二引射管221的配合,使得分流件100与第二引射管221之间形成更为独立的第三补气通道,u型角板之两竖向隔板105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分隔板111的第一侧壁111a和第二侧壁111b还向分别向相邻的u型角板之间的第二间隙107周向延伸,以局部覆盖第一间隙106,第一侧壁111a和第二侧壁111b连同顶板108的外侧端共同构成供第二引射管221插入的缺口112。进一步地,为了能在外界空气进入燃烧器的起初就先将空气先行分为用于向第一喷射器11和第二喷射器12补充一次空气的补充通道以及用于向第一混气室31的出火区域和第二混气室40的出火区域补充二次空气的补充通道,分隔板111的外周沿111c还向外盘体22水平延伸,并位于盛液盘6与连接体2之间。

实施例2

如图10和11所示,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分流件100的结构有所不同,该实施例的分流件100略去了实施例1中的各个顶板108的外侧端上共同支承有一圈环形隔板109以及分隔板111的外周沿111c,但仍然具有将空气通道分隔成三个独立的补气通道,具体地分流件100包括有沿连接体2的底壁周向、间隔设置的u型角板,各个u型角板的内侧边缘通过环形圈104相连接,各个u型角板的两竖向隔板105之间形成有第一间隙106,相邻u型角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间隙107,第一间隙106和第二间隙107均连通大气,形成相互独立的用于向凹腔13内的第二喷射器12补气的第三补气通道103和用于向第一喷射器11补气的第二补气通道102。为了更好地使得分流件100将空气通道分流成地隔离第一喷射器11和第二喷射器12,分流件100包括有局部覆盖u型角板之两竖向隔板105的顶板108,顶板108邻近环形圈104、并高于第二喷射器12的位置设置。顶板108的外侧端局部沿相邻u型角板之间的第二间隙107延伸有分隔板111′,分隔板111′的上表面与外盘体22的底部之间具有第四间隙112,第四间隙112连通大气形成用于连通外界与第一混气室31的出火区域和第二混气室40的出火区域的第一补气通道101。为了实现分流件100与第二引射管221的配合,使得分流件100与第二引射管221之间形成更为独立的第三补气通道,u型角板之两竖向隔板105自外向内逐渐向上倾斜,分隔板111′的第一侧壁111a′和第二侧壁111b′还向分别向相邻的u型角板之间的第二间隙107周向延伸。

实施例3

如图12~15所示,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凹腔13的上端出口131与第一引射管211相连通,外周腔室14的上端封闭为盲端,各个外周腔室14本实施例为4个,其下端呈类似“十”字形的通道8相互连通,并且与各自对应的外周腔室14相连的第二喷射器12周向地间隔设置在外周腔室14的周壁上,其中一次空气、燃气和混合后的一次空气和燃气在燃烧器内部的路径(参见图9的虚线箭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