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及蓄热式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99912发布日期:2019-07-06 11:17阅读:1723来源:国知局
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及蓄热式电暖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及蓄热式电暖器。



背景技术:

蓄热式电暖器是北方煤改电中常用的一种取暖设备。其在夜间电网低谷时段使用低价电能进行发热并将热量储存起来。白天电网高峰时段,通过释放夜间储存的热量来进行取暖,而不需要接入电网。从而达到降低取暖费用和平衡电网负载的目的。

蓄热式电暖器通常使用的蓄热材料为高密度氧化铁蓄热砖,通常一台蓄热式电暖器里使用的若干块单体重量约十公斤左右的蓄热砖,一台蓄热式电暖器蓄热砖的总体重量高达100-150公斤,为了方便生产及运输,生产厂家通常会将主机与蓄热砖分开包装运输,在售后安装时再由专业的安装人员将蓄热砖安装到主机上。

现有的蓄热式电暖器,在对蓄热砖进行安装时,安装人员需先将主机卧倒在地板上,然后拆除面板固定螺钉,将面板组件移除,之后将蓄热砖安装到主机内,再用螺钉将面板固定,然后再将主机立起,完成对蓄热式电暖器的组装。若后续需要检修蓄热材料,则重新将整机卧倒后移除面板组件。由于安装蓄热砖之后蓄热电暖器整机较重,将其放倒或者立起的操作非常不便,1-2名人员都难以进行维护操作。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蓄热砖的拆装和维护非常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砖拆装和维护不方便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便于拆装和维护蓄热砖的蓄热砖拆装装置及蓄热式电暖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包括:

本体,包括承载结构和两个连接结构;所述承载结构适于承载蓄热式电暖器的至少一个蓄热砖;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结构的两侧;所述承载结构及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共同围成适于容置至少一个所述蓄热砖的容置腔;

至少一个提手,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本体上,适于在外力的作用下提起所述本体及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的所述蓄热砖。

所述提手具有一个;所述提手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结构远离所述承载结构的一端可转动连接。

所述连接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蓄热砖的高度。

所述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所述蓄热砖的长度方向一致。

两个所述连接结构所在平面互相平行。

所述本体为框架结构。

所述容置腔中设有两个所述蓄热砖,且两个所述蓄热砖沿所述容置腔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两个所述蓄热砖之间设有蓄热式电暖器的发热体。

所述承载结构包括:

主体,为长条状环形框;

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承载杆,所述承载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两端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承载杆与所述主体的其中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蓄热砖的厚度,至少一个所述承载杆与所述主体的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蓄热砖的厚度,且至少两个所述承载杆之间形成适于供所述发热体穿过的间隙。

各个所述承载杆互相平行,且所述承载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主体的长度方向一致。

所述主体为矩形框,所述承载杆具有两个;每个所述承载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矩形框的两个短边连接,且每个所述承载杆分别与所述矩形框的长边平行。

所述连接结构包括:

第一连接杆,与所述承载结构所在平面平行,且长度方向与所述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一致;

两个第二连接杆,分别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两端,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承载结构的对应端连接,且每个所述第二连接杆分别与所述承载结构所在平面垂直。

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结构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上。

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承载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杆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连接端形成适于供所述提手的对应端装入的铰接孔。

还包括对所述蓄热砖在所述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制的限位结构。

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杆,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承载结构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另一个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承载结构另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包括上述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包括:本体,包括承载结构和两个连接结构;所述承载结构适于承载蓄热式电暖器的至少一个蓄热砖;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分别连接于所述承载结构的两侧;所述承载结构及两个所述连接结构共同围成适于容置至少一个所述蓄热砖的容置腔;至少一个提手,可转动地设于所述本体上,适于在外力的作用下提起所述本体及容置于所述容置腔中的所述蓄热砖。在需要将蓄热砖装入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腔中时,打开蓄热式电暖器的顶盖,然后将至少一个蓄热砖放置于承载结构上,即装入容置腔中,从而使本体与其容置腔中的蓄热砖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拆装单元,再提起提手,手提提手将拆装单元装入蓄热腔中即可;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在完成蓄热砖在蓄热腔中的安装后,不与蓄热砖之间进行分离和拆除,即与蓄热砖一起留置于蓄热腔中;在需要将蓄热装从蓄热腔中取出时,只需打开蓄热式电暖器的顶盖,然后将蓄热腔中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的提手提起,手提提手将拆装单元从蓄热腔中取出,再放下提手,将蓄热砖从容置腔中取出即可。由于整个安装和拆卸的过程是通过提动提手来实现的,所以不存在难以施力的问题,进而可以实现将蓄热砖直接从蓄热腔的顶部装入,从而不需要将蓄热式电暖器的主机(主机形成有蓄热腔,蓄热砖装于蓄热腔中)卧倒,便于对蓄热砖的安装和拆卸,特别是当主机中装有蓄热砖(如后续需要检修更换蓄热砖)时,将会非常重,从而使主机放倒或立起的操作都非常不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可以极大地降低这种情况下蓄热砖的拆装难度。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提手具有一个;所述提手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结构之间,且两端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连接结构远离所述承载结构的一端可转动连接。这种提手的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连接结构的高度小于所述蓄热砖的高度。这样可以使相邻的蓄热腔中的蓄热砖互相接触,从而可以提高蓄热砖的传热效率和蓄热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两个所述连接结构所在平面互相平行。这样可以对容置腔中的蓄热砖进行限位,使蓄热砖不易从蓄热腔中脱出。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本体为框架结构。这样可以减少对相邻的蓄热腔中的蓄热砖之间的阻隔,提高蓄热砖的传热效率和蓄热效果。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容置腔中设有两个所述蓄热砖,且两个所述蓄热砖沿所述容置腔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两个所述蓄热砖之间设有蓄热式电暖器的发热体。这样可以使蓄热砖与发热体进行充分接触,从而提高发热体的传热效率,增强蓄热砖的蓄热效果。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承载结构包括:主体,为长条状环形框;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承载杆,所述承载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体的两端连接;至少一个所述承载杆与所述主体的其中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蓄热砖的厚度,至少一个所述承载杆与所述主体的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蓄热砖的厚度,且至少两个所述承载杆之间形成适于供所述发热体穿过的间隙。在蓄热砖和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一起被装入蓄热腔中后,当需要对容置腔中的蓄热砖进行拆卸时,只需打开蓄热式电暖器的顶盖,通过提手向上提起蓄热砖的拆装装置,蓄热砖便会在承载杆的承载下而随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一起向上运动,而容置腔中两个蓄热砖之间的发热体,则会通过至少两个承载杆之间形成的适于供发热体穿过的间隙从容置腔中脱出,不随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一起向上运动,从而可以实现拆卸蓄热砖时不需要同时拆卸发热体,发热体一般为电加热的发热体,线路连接比较复杂,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拆卸发热体的线路导致蓄热砖的拆卸效率较低。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提手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结构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上。这样提手只需简单的形状或结构,即可避免对蓄热砖装入容置腔进行干涉。

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与所述承载结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杆连接。这样可以使本体的结构更稳固。

1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至少一个所述支撑杆在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连接端形成适于供所述提手的对应端装入的铰接孔。这样形成的铰接孔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还包括对所述蓄热砖在所述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制的限位结构。这样可以防止蓄热砖沿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从容置腔中脱出。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杆,其中一个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承载结构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另一个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所述承载结构另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这种结构形式的限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安装有蓄热砖且提手平放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安装有蓄热砖且提手提起状态下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蓄热式电暖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蓄热式电暖器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6所示的蓄热式电暖器去掉顶盖后的俯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提手,2-容置腔,31-主体,32-承载杆,41-第一连接杆,42-第二连接杆,43-第三连接杆,5-支撑杆,51-铰接孔,6-限位杆,10-蓄热砖,20-发热体,30-主机,40-蓄热腔,50-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包括本体和提手1。

本体包括承载结构和两个连接结构;承载结构适于承载蓄热式电暖器的至少一个蓄热砖10;两个连接结构分别连接于承载结构的两侧;承载结构及两个连接结构共同围成适于容置至少一个蓄热砖10的容置腔2。

提手1可转动地设于本体上,适于在外力的作用下提起本体及容置于容置腔2中的蓄热砖10。

在需要将蓄热砖10装入蓄热式电暖器的蓄热腔40中时,打开蓄热式电暖器的顶盖50,然后将至少一个蓄热砖10放置于承载结构上,即装入容置腔2中,从而使本体与其容置腔2中的蓄热砖10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拆装单元,再提起提手1,手提提手1将拆装单元装入蓄热腔40中,然后再盖上顶盖50即可(参阅图5);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在完成蓄热砖10在蓄热腔40中的安装后,不与蓄热砖10之间进行分离和拆除,即与蓄热砖10一起留置于蓄热腔40中;在需要将蓄热装从蓄热腔40中取出时,只需打开蓄热式电暖器的顶盖50,然后将蓄热腔40中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的提手1提起,手提提手1将拆装单元从蓄热腔40中取出,再放下提手1,将蓄热砖10从容置腔2中取出即可。由于整个安装和拆卸的过程是通过提动提手1来实现的,所以不存在难以施力的问题,进而可以实现将蓄热砖10直接从蓄热腔40的顶部装入,从而不需要将蓄热式电暖器的主机30(主机30形成有蓄热腔40,蓄热砖10装于蓄热腔40中)卧倒,便于对蓄热砖10的安装和拆卸,特别是当主机30中装有蓄热砖10(如后续需要检修更换蓄热砖10)时,将会非常重,从而使主机30放倒或立起的操作都非常不便,本实施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可以极大地降低这种情况下蓄热砖10的拆装难度。

本实施例中的提手1具有一个,且提手1连接于两个连接结构之间,两端分别与对应的连接结构远离承载结构的一端可转动连接。这种提手1的设置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提手1也可以具有两个,两个提手1可以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结构之间。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还可以是,提手1具有两个,一个提手1连接于其中一个连接结构上,另外一个提手1连接于另外一个连接结构上,同时两个提手1相对设置。

为了可以使相邻的蓄热腔40中的蓄热砖10互相接触,从而可以提高蓄热砖10的传热效率和蓄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连接结构的高度小于蓄热砖10的高度。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连接结构的高度也可以等于蓄热砖10的高度。

本实施例中的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与蓄热砖10的长度方向一致。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也可以与蓄热砖10的长度方向互成角度。

为了使蓄热砖10不易从蓄热腔40中脱出,两个连接结构所在平面互相平行。这样可以对容置腔2中的蓄热砖10进行限位,从而使蓄热砖10不易从蓄热腔40中脱出。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两个连接结构所在平面也可以互成角度。

本实施例中的本体为框架结构。这样可以减少对相邻的蓄热腔40中的蓄热砖10之间的阻隔,提高蓄热砖10的传热效率和蓄热效果。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本体也可以为壳体结构。

容置腔2中的蓄热砖10数量不受限制,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为了使蓄热砖10与发热体20进行充分接触,从而提高发热体20的传热效率,增强蓄热砖10的蓄热效果,在本实施例中,参阅图6,容置腔2中设有两个蓄热砖10,且两个蓄热砖10沿容置腔2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两个蓄热砖10之间设有蓄热式电暖器的发热体20。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容置腔2中也可以设有一个或三个蓄热砖10。

承载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承载结构包括主体31和两个间隔设置的承载杆32。

主体31为长条状环形框。

每个承载杆32的两端分别与主体31的两端连接。一个承载杆32与主体31的其中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蓄热砖10的厚度,另一个承载杆32与主体31的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蓄热砖10的厚度。两个承载杆32之间形成适于供发热体20穿过的间隙。

在蓄热砖10和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一起被装入蓄热腔40中后,当需要对容置腔2中的蓄热砖10进行拆卸时,只需打开蓄热式电暖器的顶盖50,通过提手1向上提起蓄热砖的拆装装置,蓄热砖10便会在承载杆32的承载下而随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一起向上运动,而容置腔2中两个蓄热砖10之间的发热体20,则会通过两个承载杆32之间形成的适于供发热体20穿过的间隙从容置腔2中脱出,不随蓄热砖的拆装装置一起向上运动,从而可以实现拆卸蓄热砖10时不需要同时拆卸发热体20,发热体20一般为电加热的发热体20,线路连接比较复杂,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拆卸发热体20的线路导致蓄热砖10的拆卸效率较低。

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承载结构也可以包括两个以上(如三个、四个等)的间隔设置的承载杆32,且至少一个承载杆32与主体31的其中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蓄热砖10的厚度,至少一个承载杆32与主体31的另一侧边之间的距离小于蓄热砖10的厚度,且至少两个承载杆32之间形成适于供发热体20穿过的间隙。

在本实施例中,各个承载杆32互相平行,且承载杆32的长度方向与主体31的长度方向一致。

主体31为矩形框,承载杆32具有两个;每个承载杆32的两端分别与矩形框的两个短边连接,且每个承载杆32分别与矩形框的长边平行。

连接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杆41和两个第二连接杆42。

第一连接杆41与承载结构所在平面平行,且长度方向与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一致。

两个第二连接杆42分别设于第一连接杆41的两端,且每个第二连接杆42的另一端分别与承载结构的对应端连接,每个第二连接杆42分别与承载结构所在平面垂直。

作为连接结构的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连接结构也可以只包括两个一端互相连接第三连接杆43,每个第三连接杆43的另一端分别与承载结构的对应端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提手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结构的第一连接杆41上。这样提手1只需简单的形状或结构,即可避免对蓄热砖10装入容置腔2进行干涉。

为了使本体的结构更稳固,本实施例中的连接结构还包括两个支撑杆5。支撑杆5一端与承载结构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杆41连接。支撑杆5的具体数量不受限制,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连接结构也可以只包括一个支撑杆5或包括三个支撑杆5。

在本实施例中,其中一个支撑杆5在与第一连接杆41的连接端形成适于供提手1的对应端装入的铰接孔51。这样形成的铰接孔51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为了防止蓄热砖10沿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从容置腔2中脱出,本实施例提供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还包括对蓄热砖10在承载结构的长度方向的运动进行限制的限位结构。

限位结构的具体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两个限位杆6,其中一个限位杆6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承载结构一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杆42连接,另一个限位杆6的两端分别与位于承载结构另一端的两个第二连接杆42连接。这种结构形式的限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优点。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蓄热式电暖器,包括形成有蓄热腔40的主机30,盖设于蓄热腔40顶部的顶盖50,适于装入蓄热腔40中的蓄热砖10,及上述的蓄热砖的拆装装置。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