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89213发布日期:2021-01-23 09:52阅读:7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冶炼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反射炉是一种室式火焰炉。炉内传热方式不仅是靠火焰的反射,而更主要的是借助炉顶、炉壁和炽热气体的辐射传热。就其传热方式而言,很多炉型(如加热炉、平炉等)都可归入反射炉。一般是指有色金属熔炼用的反射炉。
[0003]
现有的反射炉在由于给料入口单一,原料在进入反射炉内后熔融,炉渣渣料容易在入料口位置堆积造成堵塞,并影响后续进入原料在反射炉内的热交换;与此同时,原料在给料口位置堆积影响烧嘴火焰热量的良好利用,烧嘴火焰外焰能量没有得到良好利用,而大块原料堆积在烧嘴焰心位置又熔融反应缓慢,造成反射炉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解决了反射炉内炉渣分布不均,烧嘴火焰热量不能很好利用的问题。
[0006]
(二)技术方案
[0007]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反射炉本体,所述反射炉本体的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溶液出口,所述反射炉本体的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烧嘴,所述反射炉本体内壁的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渣口,所述反射炉本体的内壁的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烟道,所述反射炉本体的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料机构。
[0008]
所述上料机构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固定连接在所述反射炉本体的顶部的左侧,所述定位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蛟龙管,所述蛟龙管的内侧旋转连接有蛟龙杆,所述蛟龙杆的轴杆的左端贯穿所述蛟龙管内壁的左端并延伸至其外部,所述蛟龙管的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与其相通的入料斗,所述蛟龙管的底面开设有贯通其内外侧给料口,所述给料口为沿蛟龙管轴线平行开设的梯形开口槽。
[0009]
所述定位板的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架杆,所述架杆的右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反射炉本体内壁的右侧,所述架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罩,所述分流罩设置在所述给料口的下方,所述分流罩的顶面与所述给料口位置相对。
[0010]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上料机构设置在所述反射炉本体的内壁的顶部的横向中线位置,所述上料机构的长度为所述反射炉本体顶部长度的0.8倍。
[0011]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定位板的顶部开设有凹槽,所述蛟龙杆的左端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板的右侧并向左延伸进入所述凹槽的内侧。
[0012]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蛟龙杆的左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驱动杆,所述驱动杆旋转连接在所述定位板的上部,所述驱动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轮。
[0013]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给料口为梯形开口槽,所述给料口的左端开口宽度为所述给料口的右端开口宽度的0.5倍。
[0014]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分流罩为倒置的v形结构,所述分流罩的底侧两端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反射炉本体顶面宽度的0.8倍。
[0015]
(三)有益效果
[0016]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7]
(1)、该装置通过蛟龙管、蛟龙杆和给料口配合分流罩实现了对反射炉给料原料铺洒送至反射炉内,使其送料位置不再单一靠近常规的装料槽位置,避免了反射炉入料位置炉渣的严重堆积,影响反射炉的入料以及熔融效率。
[0018]
(2)、该装置通过蛟龙管底部开设的梯形的给料口实现了对于块状颗粒大小不均的原料推送至烧嘴火焰不同的位置进行熔融烧灼,将大颗粒的原料推送至烧嘴火焰外焰温度较高的位置,将颗粒大小较小的原料给送至烧嘴焰心位置,实现烧嘴火焰不同区块温度的合理利用,反射炉的使用效率更高,能量的使用更加合理。
附图说明
[001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剖图;
[0020]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料机构的侧剖图;
[0021]
图3为本实用新型蛟龙管的仰视图。
[0022]
图中:1反射炉本体、2溶液出口、3烧嘴、4排渣口、5烟道、6上料机构、601定位板、602蛟龙管、603蛟龙杆、604入料斗、605给料口、606架杆、607分流罩。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4]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反射炉自动上料装置,包括反射炉本体1,反射炉本体1的内壁的底部开设有溶液出口2,反射炉本体1的内壁的左侧固定连接有烧嘴3,反射炉本体1内壁的右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排渣口4,反射炉本体1的内壁的顶部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烟道5,反射炉本体1的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料机构6,上料机构6设置在反射炉本体1的内壁的顶部的横向中线位置,上料机构6的长度为反射炉本体1顶部长度的0.8倍。
[0025]
上料机构6包括定位板601,定位板60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蛟龙杆603的左端旋转连接在定位板601的右侧并向左延伸进入凹槽的内侧,定位板601固定连接在反射炉本体1的顶部的左侧,定位板60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蛟龙管602,蛟龙管602的内侧旋转连接有蛟龙杆603,蛟龙杆603的左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驱动杆,驱动杆旋转连接在定位板601的上部,驱动杆的左端固定连接有驱动轮,将驱动轮与外接驱动源如驱动电机等进行传动连接能够有效的实现驱动轮的旋转,并依此带动蛟龙杆603旋转,对入料斗604内的原料进行推送传递,使其能够铺撒至反射炉本体1内,蛟龙杆603的轴杆的左端贯穿蛟龙管602内壁的左
端并延伸至其外部,蛟龙管602的顶部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与其相通的入料斗604,蛟龙管602的底面开设有贯通其内外侧给料口605,给料口605为沿蛟龙管602轴线平行开设的梯形开口槽,给料口605为梯形开口槽,给料口605的左端开口宽度为给料口605的右端开口宽度的0.5倍,给料口605左小右大的结构使得块状的原料在蛟龙管602内向右进行推送的过程中,小块的原料先行下落至烧嘴3焰心位置,大块的原料会被向右推送至烧嘴3火焰外焰位置,实现烧嘴3火焰能量的合理利用,提升熔融效率。
[0026]
定位板601的一侧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架杆606,架杆606的右端固定连接在反射炉本体1内壁的右侧,架杆606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分流罩607,分流罩607为倒置的v形结构,分流罩607的底侧两端之间的距离为反射炉本体1顶面宽度的0.8倍,分流罩607设置在给料口605的下方,分流罩607的顶面与给料口605位置相对。
[0027]
工作原理:将驱动轮与外接驱动源相连并使其旋转,将烧嘴3与外接热源相连使其作业,原料由入料斗604进入蛟龙管602内部,在驱动轮的旋转下,蛟龙杆603同步旋转,并将块状原料由左向右进行推送,由于给料口605左小右大的特征,小块原料下落并在分流罩607的引导下铺撒至烧嘴3焰心温度较低位置,大块原料随蛟龙杆603的推送向右移动并因自身重力从给料口605下落铺撒至烧嘴3外焰温度较高的位置,实现对烧嘴3火焰温度的良好利用,实现能量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同时避免常规送料炉渣渣料在给料位置堆积,炉渣渣料在反射炉1内位置更加均匀,避免堵塞,减少清料频次,提升反射炉的使用效果。
[0028]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