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道结构及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94331发布日期:2022-03-17 01:50阅读: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道结构及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取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取暖器产品中,风道多采用气流直通方式,从取暖器的背后进风,前端出风。在这种风道设计下,存在风通过内腔形成的腔体声音大,并产生较大的噪音。而为了降低产品的噪音,往往要使用小功率的风机,这样会影响了取暖器产品的整体出风性能,影响取暖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取暖器产品的风道结构出风噪音大、降噪难的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明显降低出风噪音,且结构设计合理、简单,容易制造的风道结构以及使用该风道结构的取暖器。
4.一种风道结构,所述的风道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围合形成容腔,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以及所述出风口交错设置,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容腔连通;支架组件,所述支架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容腔内,所述支架组件一侧与所述进风口相对设置,另一侧与所述出风口相对设置;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支架组件上,所述风机上设有弧形挡板,所述弧形挡板用于在所述容腔内形成涡流状气流。
5.上述的风道结构,通过在壳体组件的相对两侧面上设置交错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可以有效避免风道结构的容腔发出回音,产生较大噪音的现象。与此同时,风道结构的风机上设有弧形挡板结构,弧形挡板为风机上的挡风板,风机形成的气流经过弧形挡板导向形成涡流状气流。通过在容腔内部形成涡流状的气流,可以进一步将容腔内的对流气流进一步打散,达到进一步降噪的效果。
6.可选地,进风口可以设置在壳体一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可以提高风道结构进风的稳定性,减少壳体在进风时发生摇晃,影响使用安全性。与此相对应的,出风口设置在壳体另一侧面靠近中部或顶部位置,从而使壳体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至少部分交错,避免形成对流状气流。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为贯流风机。
8.上述的风道结构,使用贯流风机作为产生涡流状气流的动力机构。通过在风道结构的容腔内设置贯流风机,可以使风道结构的风量加大,且贯流风机在风道结构的容腔内还可以进一步形成涡流状的气流,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从而使风道结构既满足噪音低的效果,还可以满足出风量大的需求,从而提高的风道结构的整体出风性能。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机包括风机壳体和扇叶组件,所述扇叶组件设置在所述风机壳体上,所述扇叶组件包括多个扇叶片,所述多个扇叶片呈弧形状,所述多个扇叶片的弧形凹面向同一方向设置。
10.上述的风道结构,风机包括风机壳体和扇叶组件,扇叶组件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产出转动并形成气流,随着风机壳体的形状设计,可以更好地产生涡流状气流。与此同时,将扇叶组件上的扇叶片呈弧形状设计,且多个扇叶片的弧形凹面向同一方面设置,从而使扇叶片的设计更符合气流流动的方向,减少对涡流气流的阻挡,既可以降低扇叶片对气流的消耗,提高风量、降低能耗,还能进一步降低噪音。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进风口与所述第一支架之间,所述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架本体和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所述导风组件用于扩大容腔的进风面积。
12.上述设计的风道结构,支架组件包括第一支架,风机设置在第一支架上,从而固定风机在风道结构中的位置,提高风道结构的稳定性。第一支架的第一支架本体上还设有导风组件,导风组件用于扩大容腔的进风面积,气流通过扩大面积的时候,由于阻力减少,从而降低风量噪音。
13.可选地,导风组件可以构成喇叭状的支架结构,喇叭状的导风组件面积较小一侧与进风口连接,面积较大一侧与第一支架本体或风机连接。当喇叭状的导风组件直接与壳体的进风口连接时,从进风口进入的风能够迅速得到有效扩散,减少其他结构件的阻挡和影响,降噪效果更佳。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从所述风机向所述第一支架本体倾斜,并使所述第一支架本体的入风面面积大于出风面面积。
15.上述的风道结构,进一步地,导风组件包括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在第一支架本体的上下两侧对应设置。优选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与第一支架本体一体设置。通过将导风组件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的上下两侧一体设置,可以提高风道结构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气流在容腔内剧烈运动时导风组件从第一支架本体中跌落。
16.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一端与所述风机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架本体连接,最终使第一支架呈喇叭状结构。在风机的作用下,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容腔后部分气流经过风机进入第一支架本体的腔体,另一部分气流经过导风组件引流,从而将容腔中的风进行有效的打散,风量更加均匀,还可以降低风在容腔内的噪音。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第二导风板呈平板状或圆弧状。
18.上述的风道结构,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呈平板状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优选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还可以呈圆弧状设计,更符合风道结构中气流流动的结构状态,容腔内气流的阻力更小,可以更进一步降低噪音。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一侧与所述第一支架连接,另一侧与所述壳体的所述出风口连接,第二支架上还设有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所述第三导风板与所述第四导风板在所述第二支架上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用于使所述第二支架的出风面面积大于所述入风面面积。
20.上述的风道结构,支架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连接,且第二支
架上还设置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的设置使出风面面积大于入风面面积。可选地,第三导风板和第四导风板在第二支架上被设计呈喇叭状结构。喇叭形设计可以加大出风面积,出风面可利用角度面积增大。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还包括摆叶组件,所述摆叶组件包括多个摆叶,所述多个摆叶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22.上述的风道结构,还包括摆叶组件,摆叶组件设置在第二支架上。通过设置摆叶组件,可以使风道结构的出风更加平缓和均匀,提高风道结构的出风舒适感和均匀性。
23.一种取暖器,所述取暖器包括:加热模块、控制装置以及如前述任一一项的风道结构,所述加热模块设置在所述支架组件上,所述加热模块与所述风机相对设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加热模块以及所述风道结构的所述风机电连接。
24.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包括加热模块、控制装置和前述任一一项的风道结构,加热模块与风机相对设置。上述的取暖器,由于设置了前述的风道结构,从而使本技术的取暖器出风噪音明显降低,且出风角度大、出风均匀性更好。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的取暖器,还包括加湿模块,所述加湿模块包括水箱组件、鼓风装置以及蒸汽发生器,所述控制装置还与所述加湿模块的所述鼓风装置以及蒸汽发生器电连接。
26.上述的取暖器,进一步地,还包括加湿模块,从而使取暖器具备了加湿的功能。可选地,加湿模块的蒸汽发生器可以设置为超声波换能片。可选地,蒸汽发生器还可以设置为加热片。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结构在取暖器中的剖面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结构在取暖器中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风道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支架本体与导风组件的结构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取暖器的爆炸图。
33.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34.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01容腔;
35.2支架组件,21第一支架,211第一支架本体,212导风组件,2121第一导风板,2122第二导风板,22第二支架,221第三导风板,222第四导风板;
36.3风机,31风机壳体,32扇叶组件,321扇叶片;
37.4摆叶组件,41摆叶;
38.5加热模块
39.6控制装置;
40.7加湿模块,71水箱组件,72鼓风装置,73蒸汽发生器。
具体实施方式
41.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2.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3.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一种风道结构及取暖器。
44.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风道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围合形成容腔101,壳体1的相对两侧面上分别设有进风口11 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以及出风口12交错设置,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与容腔101连通;支架组件2,支架组件2设置在壳体1的容腔101内,支架组件2 一侧与进风口11相对设置,另一侧与出风口12相对设置;风机3,风机3设置在支架组件2上,风机3上设有弧形挡板,弧形挡板用于在容腔101内形成涡流状气流。
45.上述的风道结构,通过在壳体组件1的相对两侧面上设置交错的进风口11 和出风口12,可以有效避免风道结构的容腔101发出回音,产生较大噪音的现象。与此同时,风道结构的风机3上设有弧形挡板结构,弧形挡板为风机上的挡风板,风机形成的气流经过弧形挡板导向形成涡流状气流。通过在容腔101 内部形成涡流状的气流,可以进一步将容腔101内的对流气流进一步打散,达到进一步降噪的效果。
46.可选地,进风口可以设置在壳体1一侧面靠近底部的位置,可以提高风道结构进风的稳定性,减少壳体在进风时发生摇晃,影响使用安全性。与此相对应的,出风口设置在壳体1另一侧面靠近中部或顶部位置,从而使壳体1上的进风口和出风口至少部分交错,避免形成对流状气流。
47.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风机3为贯流风机。
48.上述的风道结构,使用贯流风机作为产生涡流状气流的动力机构。通过在风道结构的容腔101内设置贯流风机,可以使风道结构的风量加大,且贯流风机在风道结构的容腔101内还可以进一步形成涡流状的气流,从而起到降低噪音的效果,从而使风道结构既满足噪音低的效果,还可以满足出风量大的需求,从而提高的风道结构的整体出风性能。
49.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风机3包括风机壳体31和扇叶组件32,扇叶组件32设置在风机壳体31上,扇叶组件32包括多个扇叶片321,多个扇叶片321呈弧形状,多个扇叶片321的弧形凹面向同一方向设置。
50.上述的风道结构,风机包括风机壳体31和扇叶组件32,扇叶组件32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产出转动并形成气流,随着风机3的风机壳体31的形状设计,可以更好地产生涡流式气流。与此同时,将扇叶组件32上的扇叶片321呈弧形状设计,且多个扇叶片321的弧形凹面向同一方面设置,从而使扇叶片321的设计更符合气流流动的方向,减少对涡流状气流的阻挡,既可以降低扇叶片321 对气流的消耗,提高风量、降低能耗,还能进一步降低噪音。
51.如图1、图2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2包括第一支架21,风机3设置在进风口与第一支架21之间,第一支架21包括第一支架本体211 和导风组件212,导风组件212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211上,导风组件212用于扩大容腔101的进风面积。
52.上述设计的风道结构,支架组件2包括第一支架21,风机3设置在第一支架21上,从而固定风机3在风道结构中的位置,提高风道结构的稳定性。第一支架21的第一支架本体
211上还设有导风组件212,导风组件212用于扩大容腔101的进风面积,气流通过扩大面积的时候,由于阻力减少,从而降低风量噪音。
53.可选地,导风组件212可以是喇叭状的支架结构,喇叭状的导风组件212 面积较小一侧与进风口连接,面积较大一侧与第一支架本体211或风机3连接。当喇叭状的导风组件212直接与壳体的进风口连接时,从进风口进入的风能够迅速得到有效扩散,减少其他结构件的阻挡和影响,降噪效果更佳。
54.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导风组件212包括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在第一支架本体211上相对设置,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的一端与风机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架本体211连接,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从风机3向第一支架本体211倾斜,并使第一支架本体211的入风面面积大于出风面面积。
55.上述的风道结构,进一步地,导风组件212包括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在第一支架本体211的上下两侧对应设置。优选地,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与第一支架本体一体设置。通过将导风组件212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架本体211的上下两侧一体设置,可以提高风道结构的结构稳定性,防止气流在容腔101内剧烈运动时导风组件212从第一支架本体211中跌落。
56.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的一端与风机3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支架本体211连接,最终使第一支架呈喇叭状结构。在风机的作用下,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容腔101后部分气流经过风机3进入第一支架本体211的腔体,另一部分气流经过导风组件引流,从而将容腔101中的风进行有效的打散,风量更加均匀,还可以降低风在容腔101内的噪音。
57.如图1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 呈平板状或圆弧状。
58.上述的风道结构,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呈平板状结构设计,结构简单、制造方便。优选地,第一导风板2121和第二导风板2122还可以呈圆弧状设计,更符合风道结构中气流流动的结构状态,容腔101内气流的阻力更小,可以更进一步降低噪音。
59.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架组件2还包括第二支架22,第二支架22一侧与第一支架21连接,另一侧与壳体1的出风口12连接,第二支架 22上还设有第三导风板221和第四导风板222,第三导风板221与第四导风板 222在第二支架22上相对设置,第三导风板221和第四导风板222用于使第二支架22的出风面面积大于入风面面积。
60.上述的风道结构,支架组件2还包括第二支架22,第二支架22与第一支架 21连接,且第二支架22上还设置第三导风板221和第四导风板222,第三导风板221和第四导风板222的设置使出风面面积大于入风面面积。可选地,第三导风板221和第四导风板222在第二支架22上被设计呈喇叭状结构。喇叭形设计可以加大出风面积,出风面可利用角度面积增大。
61.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还包括摆叶组件4,摆叶组件4包括多个摆叶41,多个摆叶41设置在第二支架22上。
62.上述的风道结构,还包括摆叶组件4,摆叶组件4设置在第二支架22上。通过设置摆叶组件4,可以使风道结构的出风更加平缓和均匀,提高风道结构的出风舒适感和均匀性。
63.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如图1、图2和图6所示,包括:加热模块5、控制装置6以及如前述任一一项的风道结构,加热模块5设置在支架组件2上,加热
模块5与风机3相对设置,控制装置6分别与加热模块5以及风道结构的风机3电连接。
64.本技术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包括加热模块5、控制装置6 和前述任一一项的风道结构,加热模块5与风机3相对设置。上述的取暖器,由于设置了前述的风道结构,从而使本技术的取暖器出风噪音明显降低,且出风角度大、出风均匀性更好。
65.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的取暖器,还包括加湿模块7,加湿模块7包括水箱组件71、鼓风装置72以及蒸汽发生器73,控制装置6还与加湿模块7的鼓风装置72以及蒸汽发生器73电连接。
66.上述的取暖器,进一步地,还包括加湿模块7,从而使取暖器具备了加湿的功能。可选地,加湿模块7的蒸汽发生器73可以设置为超声波换能片。可选地,蒸汽发生器还可以设置为加热片。
67.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