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82068发布日期:2022-09-30 18:28阅读: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2.新风机是一种有效的空气净化设备,能够使室内空气产生循环,一方面把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室外,另一方面把室外新鲜的空气经过杀菌、消毒、过滤等措施后,再输入到室内,让房间里每时每刻都是新鲜干净的空气。目前市场主流的双向流新风机通常是将交换芯相对地面呈菱形状的倾斜向一侧设置在机壳中,新风从交换芯的斜上方进入新风机经过交换芯倾斜的换热通道并从相对的斜下方送入室内,回风从交换芯的斜下方进入新风机经过另一倾斜的换热通道并从斜上方送到室外,风道整体呈竖向的平面x形状,使得新风机的宽度和厚度尺寸较大,占用室内较大面积且影响室内布局和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紧凑设计,使新风机尺寸较小,占地面积小,易于室内布置和安装。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包括壳体、换热芯以及相互分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换热芯竖向设置于所述壳体中部且与所述壳体的三个侧壁具有间隔,所述换热芯内设置有流向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芯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换热芯中部的位置,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换热芯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中部。
6.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芯的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均为相对新风机安装面水平的通道。
7.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第四个侧壁上设置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端口所在位置与所述壳体的第四个侧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自所述换热芯背对所述第二端口的一侧向上连通所述第一端口。
8.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芯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上层、换热层和下层,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均位于所述上层,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换热层,所述第四端口位于所述下层;
9.所述换热芯背向所述第二端口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换热芯的侧边缘密封连接的两个第一纵隔板,两个所述第一纵隔板将所述换热芯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所述换热空间分隔为左侧空间、右侧空间和后侧空间,所述上隔板上方设置有第二纵隔板,所述第二纵隔板的下边缘设置于所述左侧空间和所述后侧空间之间的位置,且上边缘分隔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
10.所述下隔板上位于所述右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下层与所述右侧空间的连通口,所述右侧空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所述左侧空间,所述上隔板位于所述左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左侧空间与所述上层的连通口;
11.所述上隔板上对应所述后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后侧空间与所述上层的连通口,所述后侧空间通过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端口。
12.进一步地,所述上层中所述第二纵隔板右侧位置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密封连接。
13.进一步地,所述下层中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密封连接。
14.进一步地,所述上层中所述第二纵隔板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具有三通孔道的风道件,两个所述风道件分别连通所述上层与所述第一端口以及所述上层与所述第三端口。
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换热芯竖向的设置在壳体中,将送出室内回风和引进室外新风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竖向立体交叉设置,室内回风从第二端口进入并经过第一换热通道从换热芯上方的第一端口送出室内,室外新风从第三端口进入并经过第二换热通道从换热芯下方的第四端口送入室内,从而使具有该风道结构的新风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大大缩小新风机的宽度和厚度,缩小占地面积,使新风机易于室内布置和安装。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外侧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第一风道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第二风道结构示意图。
20.标号说明:
21.1、壳体;11、上隔板;12、下隔板;13、第一纵隔板;14、第二纵隔板;15、风道件;
22.2、换热芯;21、第一换热通道;22、第二换热通道;
23.3、第一风道;31、第一端口;32、第二端口;
24.4、第二风道;41、第三端口;42、第四端口;
25.5、第一风机;
26.6、第二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8.请参照图1至图4,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包括壳体、换热芯以及相互分隔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换热芯竖向设置于所述壳体中部且与所述壳体的三个侧壁具有间隔,所述换热芯内设置有流向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所述
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芯上方的位置,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口设置于所述壳体上对应所述换热芯中部的位置,所述第二风道的第三端口和第四端口对应的设置于所述壳体上所述换热芯的上方和下方,所述换热芯的第一换热通道和第二换热通道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的中部。
29.从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将换热芯竖向的设置在壳体中,将送出室内回风和引进室外新风的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竖向立体交叉设置,室内回风从第二端口进入并经过第一换热通道从换热芯上方的第一端口送出室内,室外新风从第三端口进入并经过第二换热通道从换热芯下方的第四端口送入室内,从而使具有该风道结构的新风机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大大缩小新风机的宽度和厚度,缩小占地面积,使新风机易于室内布置和安装。
30.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芯的第一换热通道和所述第二换热通道均为相对新风机安装面水平的通道。
31.由上述描述可知,将换热通道设置为水平通道,便于将风道的其中一个端口直接设置在壳体中部与换热通道连通,缩短其中一个风道的长度并缩小风道结构在新风机厚度或宽度上的尺寸,从而降低新风机的占地面积。
32.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第四个侧壁上设置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端对应所述第二端口所在位置与所述壳体的第四个侧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端自所述换热芯背对所述第二端口的一侧向上连通所述第一端口。
33.由上述描述可知,将第一风道设置为依次连通的壳体中部的第二端口、前后朝向的第一换热通道以及从换热芯后侧向上连通第一端口的形状,使第一风道在新风机厚度上所占尺寸较小且风道长度较短,能够占用较小的体积并提供较大的风量,使新风机在同等风量下具有更小的体积。
34.进一步地,所述换热芯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将所述壳体内分隔为上层、换热层和下层,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均位于所述上层,所述第二端口位于所述换热层,所述第四端口位于所述下层;
35.所述换热芯背向所述第二端口的一侧设置有与所述换热芯的侧边缘密封连接的两个第一纵隔板,两个所述第一纵隔板将所述换热芯与所述壳体之间的所述换热空间分隔为左侧空间、右侧空间和后侧空间,所述上隔板上方设置有第二纵隔板,所述第二纵隔板的下边缘设置于所述左侧空间和所述后侧空间之间的位置,且上边缘分隔所述第一端口和所述第三端口;
36.所述下隔板上位于所述右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下层与所述右侧空间的连通口,所述右侧空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通道连通所述左侧空间,所述上隔板位于所述左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左侧空间与所述上层的连通口;
37.所述上隔板上对应所述后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所述后侧空间与所述上层的连通口,所述后侧空间通过所述第一换热通道连通所述第二端口。
38.由上述描述可知,通过上隔板、下隔板、第一纵隔板和第二纵隔板直接分隔壳体内部空间形成风道结构,第一风道依次经过新风机壳体前侧面上第二端口换热芯前侧、换热芯后侧并向上经过上隔板绕至换热芯上方第二纵隔板左侧到第一端口,第二风道依次经过新风机壳体上部第三端口、换热芯上方第二纵隔板左侧并经过上隔板从换热芯左侧经过第
二换热通道到换热芯右侧,向下经过下隔板到换热芯下方的壳体上的第四端口,该结构下的风道路径和风量能够达到最优,既能保证风量同时减小整个风道的体积。
39.进一步地,所述上层中所述第二纵隔板右侧位置设置有第一风机,所述第一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一端口密封连接。
40.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一风机作为第一风道通风的动力,设置在换热芯上方的空间中,不增加第一风道所占体积,且能提供较大的动力。
41.进一步地,所述下层中设置有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出风口与所述第四端口密封连接。
42.由上述描述可知,第二风机作为第二风道通风的动力,设置在换热芯下方的空间中,可适配较长的第二风道选用体积稍大的风机又不增加风道的体积,使新风机能够保证足够的风量,且具有较小的体积。
43.进一步地,所述上层中所述第二纵隔板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具有三通孔道的风道件,两个所述风道件分别连通所述上层与所述第一端口以及所述上层与所述第三端口。
44.由上述描述可知,在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口和第二风道的第三端口处设置具有三通孔道的风道件,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即可设置在两个方向上,便于选择不同的连通方向,使新风机具有不同的安装方式。
45.本实用新型的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适用于室内立式安装或者立式壁挂两用的双向流新风机,该风道结构更加紧凑,可使新风机的厚度和宽度尺寸更小,从而缩小新风机所占的室内空间,尤其在立式使用新风机时能够使占地面积较小,易于在室内布置和安装新风机。
46.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为:
47.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包括壳体1、换热芯2以及相互分隔的第一风道3和第二风道4,壳体1和换热芯2均为长方体形状,第一风道3的第一端口31和第二端口32以及第二风道4的第三端口41和第四端口42均位于壳体1上。如图1以及图2所示,以新风机使用安装时的方位作为参照,壳体1具有顶面、底面以及前面、左侧面、右侧面和后面四个侧面;换热芯2竖向安装在壳体1中部,换热芯2的前面与壳体1的前面密封连接,换热芯2的左侧、右侧和后面与壳体1上同方向的三个侧面具有间隔,换热芯2内设置有两端通道口前后朝向连通的第一换热通道21和两端通道口左右朝向连通的第二换热通道22。
48.如图2至图4所示,换热芯2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置有与换热芯2顶面和底面紧密连接的上隔板11和下隔板12,上隔板11和下隔板12将壳体1内分隔为上层、换热层和下层,第一端口31和第三端口41均位于上层,第二端口32位于换热层,第四端口42位于下层。换热芯2背向第二端口32的一侧设置有与换热芯2的侧边缘密封连接的两个第一纵隔板13,两个第一纵隔板13将换热芯2与壳体1之间的换热空间分隔为左侧空间、右侧空间和后侧空间。上隔板11上方设置有第二纵隔板14,第二纵隔板14的下边缘设置于左侧空间和后侧空间之间的位置,且上边缘分隔第一端口31和第三端口41。下隔板12上位于右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下层与右侧空间的连通口,右侧空间通过第二换热通道22连通左侧空间,上隔板11位于左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左侧空间与上层的连通口。上隔板11上对应后侧空间的位置设置有连通后侧空间与上层的连通口,后侧空间通过第一换热通道21连通第二端口32。
49.其中,上层中第二纵隔板14右侧位置设置有第一风机5,第一风机5的出风口与第
一端口31密封连接。下层中设置有第二风机6,第二风机6的出风口与第四端口42密封连接。上层中所述第二纵隔板14的两侧各设置一个具有三通孔道的风道件15,两个风道件15分别连通上层与第一端口31以及上层与第三端口41。
50.在其他等同实施例中,亦可将第二换热通道22设置为上下方相连通的竖向通道,第二换热通道22上方连通第三端口41且下方连通第四端口42。
51.以第一风道3作为回风风道、第二风道4作为新风风道为例,本实用新型的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的通风路径如下:
52.室外新风通过第二风机6提供动力,从第三端口41经过风道件15进入壳体1中的上层的第二纵隔板14的左侧,向下穿过上隔板11到达换热层的换热芯2的左侧空间,从换热芯2左侧进入第二换热通道22到达换热芯2的右侧空间,向下穿过下隔板12进入壳体1内的下层,并由第二风机6从第四端口42送入室内;
53.室内回风通过第一风机5提供动力,从第二端口32进入壳体1中,从换热芯2的前侧进入第一换热通道21到达换热芯2的后侧空间,向上穿过上隔板11到达壳体1内上层的第二纵隔板14的右侧,由第一风机5送向风道件15并从第一端口31送到室外。
5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轻薄型新风机的风道结构通过将换热芯竖向设置,并将新风和回风两个风道直接在壳体内部用隔板分隔成空间上立体交叉形状的通道,并恰当的将两个风机设置在风道中空间较大的位置,保证风量的同时可使新风机的厚度和宽度尺寸更小,从而缩小新风机所占的室内空间。
5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