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645465发布日期:2023-03-29 03:38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制造业技术领域,具体领域为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


背景技术:

2.在生产制造业需要经常用的零部件的加热和冷却工艺,通过加热箱实现零件等的加热,通过自然冷却或者风冷水冷等设备实现零件降温;热量的传递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过程,主要有三种方式,分别为热对流,热传导和热辐射,在现有的生产工艺中主要是这三种方式的组合,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加热及冷却方式过于繁琐,需要人工过多参与,并且从加热箱取出加热物品时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自动化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实现产品的自动加热,在规定时间内加热到指定温度,实现产品的自动冷却,在规定时间内冷却到指定温度,并将产品输送至指定位置。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包括主支架,设置在主支架上的加热箱、冷却箱及输送线,所述输送线串联加热箱和冷却箱,且输送线两端位于环境外部连通上一工序和下一工序,所述加热箱包括箱体一、预加热机构、热对流机构,所述预加热机构设置在箱体一的进口侧,所述热对流机构设置在箱体一内,所述冷却箱包括箱体二、预冷却机构、冷对流机构,所述箱体二的进口侧对应于箱体一的出口侧配合设置,所述预冷却机构设置在箱体二的进口侧处,所述冷对流机构设置在箱体二内;所述箱体一的进口端、箱体一内位于预加热机构的后侧端,箱体一的出口端与箱体二的进口端之间、箱体二内位于预冷却机构的后侧端,箱体二的出口端处均设置一升降门机构,用于箱体的打开和闭合。
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箱和冷却箱均为并行双通道设置,每个通道上均设置一输送线。
6.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加热机构为电加热箱。
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对流机构包括通风框体一、风轮组件一、加热棒组件、温度传感器组件一,所述通风框体一设置在箱体一的内部,通风框体一内设置有循环风流道一,通风框体一的上下及左右4个内侧面上均设置有与循环风流道一连通的风口,所述风轮组件一安装在通风框体一的顶部,且风轮组件一的出风口位于循环风流道一中,风轮组件一的吸风口对应于通风框体一的上部风口处,所述加热棒组件设置在通风框体一的顶部,且加热棒组件的加热端位于循环风流道一内对应于风轮组件一的出风口的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通风框体一的内侧面上。
8.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对流机构在箱体一上设置有至少一个。
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预冷却机构吹风组件、风淋组件、导流组件和抽风组件,所述风淋组件呈对称设置在箱体内并位于输送线的两侧,且风淋组件的出风口朝向输送线上的物体设置,所述吹风组件设置在箱体二的底部,且吹风组件的出风口与风淋组件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导流组件设置在箱体二内的顶部,所述抽风组件设置在箱体二的顶部,且抽风组件与导流组件连通。
10.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对流机构包括通风框体二、风轮组件二、蒸发器组件、温度传感器组件二,所述通风框体二设置在箱体二的内部,通风框体二内设置有循环风流道二,通风框体二的上下及左右4个内侧面上均设置有与循环风流道二连通的风口,所述风轮组件二安装在通风框体二的顶部,且风轮组件二的出风口位于循环风流道二中,风轮组件二的吸风口对应于通风框体二的上部风口处,所述蒸发器组件设置在通风框体二内的顶部对应于通风框体二的上部风口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通风框体二的内侧面上。
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线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物体的托盘。
12.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升降门机构包括机构框架、驱动电机、链轮组件、导向组件和封闭门,所述导向组件竖直安装在机构框架上,所述封闭门滑动安装在导向组件上,所述驱动电机和链轮组件均安装在机构框架的上部,且链轮组件的的转动轴与驱动电机的转轴连接,所述链轮组件的升降链端与封闭门的上端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将加热及冷却整合到一条产线,设备占地面积较小、人员操作简单,自动化程度极高;实现产品加热冷却的自动化,将加热与冷却整合在一条产线,如在上下料增加机械手用于上下料,则可实现完全自动化,不需要人工参与,大大节省了人工成本,并提升安全性。
14.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以下附图和描述中提出,以使本技术的其他特征、目的和优点更加简明易懂,通过本技术的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尽说明和了解。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发明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是本发明加热箱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是本发明加热箱热对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18.图4是本发明加热箱热对流机构的循环风示意图。
19.图5是本发明升降门的结构示意图。
20.图6是本发明冷却箱的结构示意图。
21.图7是本发明冷却箱预冷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图8是本发明冷却箱冷对流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9是本发明冷却箱冷对流机构的循环风示意图。
24.图10是本发明整体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00、加热箱;200、冷却箱;300、输送线;400、主支架;101、支架一;102、箱体一;103、位于箱体一内部段的输送线;120、热对流机构;140、升降门机构;150、预加热机构;
121、加热棒组件;122、风轮组件一;123、温度传感器组件一;124、循环风流道一;141、驱动电机;142、链轮组件;143、封闭门;145、导向组件;201、支架二;202、箱体二;203、位于箱体二内部段的输送线;210、预冷却机构;211、抽风组件;212、导流组件;213、风淋组件;215、吹风组件;220、冷对流机构;221、风淋组件二;223、蒸发器组件;224、循环风流道二;225、温度传感器组件二。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1请参阅图1-10,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加热冷却生产线,其包括主支架400,设置在主支架400上的加热箱100、冷却箱200及输送线300,所述输送线300串联加热箱100和冷却箱200,且输送线300两端位于环境外部连通上一工序和下一工序,通过输送线300将物体从上一工序传输到加热箱100内进行物体加热,并在加热完成后通过输送线300传输到冷却箱200进行冷却,并在冷却完成后通过输送线300传输到下一工序。
28.所述加热箱100包括箱体一102、预加热机构150、热对流机构120,所述预加热机构150设置在箱体一102的进口侧,所述热对流机构120设置在箱体一102内,物体在进入加热箱100加热前先进行预加热,避免物体因瞬间接触到温度过高导致物体损坏,在物体预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通过输送线300传输到加热箱100内进行正式加热。
29.所述冷却箱200包括箱体二202、预冷却机构210、冷对流机构220,所述箱体二202的进口侧对应于箱体一102的出口侧配合设置,所述预冷却机构210设置在箱体二202的进口侧处,所述冷对流机构220设置在箱体二202内;物体在加热完成后,不能进行快速冷却,需要进行缓慢预冷却,通过输送线300将物体传输至预冷却位置进行缓慢降温到一定温度后,在通过输送线300送入冷却箱200内进行快速冷却。
30.所述箱体一102的进口端、箱体一102内位于预加热机构150的后侧端,箱体一102的出口端与箱体二202的进口端之间、箱体二202内位于预冷却机构210的后侧端,箱体二202的出口端处均设置一升降门机构140,用于箱体的打开和闭合,为了避免加热箱100和冷却箱200各个区域出现温度偏差以及热传递现象,通过设置升降门机构140,实现各个区域之间的分隔,只有在输送线300传输物体到下一区域时,当前区域处的升降门机构140才打开,并通过输送线300将物体送入下一操作区域,同时在送入完成后,升降门机构140闭合对两个区域之间进行分隔。
31.实际操作过程中,将产品由输送线300移栽至加热箱100入口处,此时加热箱100第一道升降门升起,输送线300将产品输送进加热箱100,并在加热箱100进口的预加热位处停止,将产品挡停于第一道升降门与第二道升降门之间,到位后通过预加热模块对产品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完成后第二道升降门升起,输送线300将产品输送至加热区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加热箱100第三道门升起,将产品输送至冷却箱200进行冷却,产品输送至冷却箱200
预冷却处,产品下方风机向上吹风,上方风机同时进行抽风,完成预冷却后冷却箱200第一道升降门升起,输送线300将产品输送至冷却区进行冷却,冷却完成后冷却箱200第二道门升起,将产品输送至外部输送线300,再由输送线300将产品输送至指定下料区。
32.所述输送线300上设置有用于放置物体的托盘,使得输送线300带动托盘运行,避免输送线300运行是对物体造成不必要的影响。
33.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的技术结构上,所述加热箱100和冷却箱200均为并行双通道设置,每个通道上均设置一输送线300,通过双通道设置,能够提高物体的生产效率,对生产工序进行灵活调配。
34.实施例3基于实施例1或2的技术结构上,所述预加热机构150为电加热箱100。
35.实施例4基于实施例1或2的技术结构上,如图2-4所示,所述热对流机构120包括通风框体一、风轮组件一122、加热棒组件121、温度传感器组件一123,所述通风框体一设置在箱体一102的内部,通风框体一内设置有循环风流道一124,通风框体一的上下及左右4个内侧面上均设置有与循环风流道一124连通的风口,所述风轮组件一122安装在通风框体一的顶部,且风轮组件一122的出风口位于循环风流道一124中,风轮组件一122的吸风口对应于通风框体一的上部风口处,所述加热棒组件121设置在通风框体一的顶部,且加热棒组件121的加热端位于循环风流道一124内对应于风轮组件一122的出风口的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通风框体一的内侧面上。
36.所述热对流机构120在箱体一102上设置有至少一个。
37.加热棒组件121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通过风轮组件一122进行吹风,把加热棒组件121处的热量带入整个热对流机构120,并在通风框体一内部循环,大大提升了能源利用率,且保证箱体内温度的稳定,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组件一123进行温度检测,操作加热棒组件121的运行功率,提高对温度的控制。
38.实施例5基于实施例1或2的技术结构上,如图6-7所示,所述预冷却机构210吹风组件215、风淋组件213、导流组件212和抽风组件211,所述风淋组件213呈对称设置在箱体内并位于输送线300的两侧,且风淋组件213的出风口朝向输送线300上的物体设置,所述吹风组件215设置在箱体二202的底部,且吹风组件215的出风口与风淋组件213的进风口连通,所述导流组件212设置在箱体二202内的顶部,所述抽风组件211设置在箱体二202的顶部,且抽风组件211与导流组件212连通。
39.通过下方的吹风组件215吹出气流,并通过风淋组件213吹出到物体表面进行散热,然后气流向上走,通过导流组件212到抽风组件211处,并抽风组件211抽吸至箱体外部,实现物体的缓慢预冷却。
40.实施例6基于实施例1或2的技术结构上,如图6、8、9所示,所述冷对流机构220包括通风框体二、风轮组件二、蒸发器组件223、温度传感器组件二225,所述通风框体二设置在箱体二202的内部,通风框体二内设置有循环风流道二224,通风框体二的上下及左右4个内侧面上
均设置有与循环风流道二224连通的风口,所述风轮组件二安装在通风框体二的顶部,且风轮组件二的出风口位于循环风流道二224中,风轮组件二的吸风口对应于通风框体二的上部风口处,所述蒸发器组件223设置在通风框体二内的顶部对应于通风框体二的上部风口处,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通风框体二的内侧面上。
41.风轮组件二吸入蒸发器组件223降温后的空气,把蒸发器组件223处的冷量带入整个冷对流机构220,并在通风框体二内部循环,大大提升了能源利用率,且保证箱体内温度的稳定,同时通过温度传感器组件二225进行温度检测,操作蒸发器组件223的运行功率,提高对温度的控制。
42.实施例7基于实施例1或2的技术结构上,如图5所示,所述升降门机构140包括机构框架、驱动电机141、链轮组件142、导向组件145和封闭门143,所述导向组件145竖直安装在机构框架上,所述封闭门143滑动安装在导向组件145上,所述驱动电机141和链轮组件142均安装在机构框架的上部,且链轮组件142的的转动轴与驱动电机141的转轴连接,所述链轮组件142的升降链端与封闭门143的上端连接;利用电机的正反转与链轮组件142相配合,保证了升降门的稳定性及便捷性。
43.通过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将物体放置在托盘上,然后通过输送线300将托盘输送至加热箱100内,由第一道升降门机构140将托盘封闭于预加热区,由预加热机构150对托盘进行预加热,预加热完成后第二道升降门机构140提升,输送线300将托盘输送至恒温加热区,由恒温加热区内热对流机构120对托盘进行恒温加热,加热完成后第三道升降门机构140提升,输送线300将托盘输送至预冷却区进行预冷却,预冷却完成后第四道升降门机构140提升,输送线300将托盘输送至恒温冷却区,由恒温冷却区内冷对流机构220对托盘进行恒温冷却,冷却完成后第五道升降门机构140提升,由输送线300及输送线300将托盘输送至下料区。
44.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45.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