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
背景技术:2.国内现行的配料方式多为人工称重配料,此种配料方式人工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下,并不适合现代化大规模生产。在配料过程中尘埃特别多,影响环境。由于机器开动时,车间震动较大,对自动配料秤的精度影响很大,导致下料不精准,配料精度变异大,不利于产品质量控制和追溯。
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
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包括料仓,所述料仓内从上向下依次设有储料仓、称料仓和放料仓,所述储料仓顶面设有进料管道,所述进料管道与储料仓连通,所述储料仓侧面设有除尘管道,所述除尘管道与储料仓连通;所述储料仓的出料口设有第一阀门装置,所述称料仓出料口设有第二阀门装置,所述第二阀门装置上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放料仓的出料口设有第三阀门装置,所述放料仓的出料口正下方设有运输小车,所述运输小车下方设有车轨,所述车轨下方设有第二称重传感器,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的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阀门装置输入端、第二阀门装置输入端、第三阀门装置输入端电连接。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还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6.进一步地,所述运输小车上设有报警器和第一料位计,所述报警器输入端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一料位计的输出端与控制器电连接。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阀门装置包括第一卡槽、第一挡板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卡槽固定设在储料仓的出料口两侧,所述第一卡槽之间设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一挡板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一卡槽外侧,所述第一挡板一端与第一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能在第一卡槽内来回滑动。
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阀门装置包括第二卡槽、第二挡板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二卡槽固定设在称料仓的出料口两侧,所述第二卡槽之间设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挡板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二卡槽外侧,所述第二挡板一端与第二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底面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所述第二卡槽底面设有滑槽,所述第二挡板能在第二卡槽内来回滑动,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在滑槽内滑动。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三阀门装置包括第三卡槽、第三挡板和第三气缸,所述第三卡槽固定设在放料仓的出料口两侧,所述第三卡槽之间设有第三挡板,所述第三挡板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三卡槽外侧,所述第三挡板一端与第三气缸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挡板能在
第三卡槽内来回滑动,所述第三气缸套设有保护套。
10.进一步地,所述储料仓上设有第二料位计,所述第二料位计输出端与控制器输入端电连接。
11.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2.1、通过储料仓、称料仓、放料仓、第一阀门装置、第二阀门装置、第三阀门装置和控制器之间相互配合,更精准的放料,防止配料的过多、或者配料的过少或造成落料。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示意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中第一阀门装置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中第二阀门装置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中第三阀门装置示意图。
17.图中:1、进料管道;2、除尘管道;3、储料仓;4、第一阀门装置;4
‑
1、第一卡槽; 4
‑
2、第一挡板;4
‑
3、第一气缸;5、称料仓;6、二阀门装置;6
‑
1、第二卡槽;6
‑
2、第二挡板;6
‑
3、第二气缸;7、放料仓;8、第三阀门装置;8
‑
1、第三卡槽;8
‑
2、第三挡板;8
‑
3、第三气缸;9、第一称重传感器;10、控制器;11、运输小车;12、车轨;13、第二称重传感器;14、报警器;15、第一料位计;16、保护套;17、第二料位计。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
19.一种防止落料自动配料系统,包括料仓,所述料仓内从上向下依次设有储料仓3、称料仓5和放料仓7,所述储料仓3顶面设有进料管道1,所述进料管道1与储料仓3 连通,所述储料仓3用于储存配料,所述储料仓3侧面设有除尘管道2,所述除尘管道2与储料仓3连通;所述除尘管用于除去储料仓3内的粉尘,所述储料仓3的出料口设有第一阀门装置4,所述第一阀门装置4用于控制储料仓3的出料;
20.所述第一阀门装置4包括第一卡槽4
‑
1、第一挡板4
‑
2和第一气缸4
‑
3,所述第一卡槽4
‑
1固定设在储料仓3的出料口两侧,所述第一卡槽4
‑
1之间设有第一挡板4
‑
2,所述第一挡板4
‑
2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一卡槽4
‑
1外侧,所述第一挡板4
‑
2一端与第一气缸4
‑
3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挡板4
‑
2能在第一卡槽4
‑
1内来回滑动。
21.当储料仓3要不出料时,第一气缸4
‑
3推动第一挡板4
‑
2,第一挡板4
‑
2堵住储料仓3的出料口。
22.当储料仓3要出料时,第一气缸4
‑
3拉动第一挡板4
‑
2,使储料仓3的出料口没有阻挡,配料从储料仓3的出料口落出。
23.所述称料仓5出料口设有第二阀门装置6,所述第二阀门装置6用于控制称料仓5 的出料,所述第二阀门装置6上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9,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9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0的输入端电连接。
24.通过第一称重传感器9称出称料仓5内的重量,然后传输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 先控制第一阀门装置4关闭储料仓3的出料口,然后控制第二阀门装置6打开称料仓 5的出料
口,配料从称料仓5落入放料仓7。
25.所述第二阀门装置6包括第二卡槽6
‑
1、第二挡板6
‑
2和第二气缸6
‑
3,所述第二卡槽6
‑
1固定设在称料仓5的出料口两侧,所述第二卡槽6
‑
1之间设有第二挡板6
‑
2,所述第二挡板6
‑
2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二卡槽6
‑
1外侧,所述第二挡板6
‑
2一端与第二气缸6
‑
3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挡板6
‑
2底面设有第一称重传感器9,所述第二卡槽6
‑
1底面设有滑槽,所述第二挡板6
‑
2能在第二卡槽6
‑
1内来回滑动,所述第一称重传感器9在滑槽内滑动。
26.打开称料仓5的出料口时:第二气缸6
‑
3拉动第二挡板6
‑
2,使称料仓5的出料口没有阻挡,配料从称料仓5的出口落出。
27.关闭称料仓5的出料口时:第二气缸6
‑
3推动第二挡板6
‑
2,通过第二挡板6
‑
2 阻挡称料仓5出料口。
28.所述放料仓7的出料口设有第三阀门装置8,所述第三阀门装置8控制放料仓7 出料口,所述放料仓7的出料口正下方设有运输小车11,所述运输小车11下方设有车轨12,所述车轨12下方设有第二称重传感器13,所述第二称重传感器13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0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10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一阀门装置4输入端、第二阀门装置6输入端、第三阀门装置8输入端电连接。
29.当运输小车11在放料仓7下方时,控制器10控制第三阀门装置8打开,使放料仓7内的配料落入运输小车11内,运输小车11通过车轨12下方的第二称重传感器 13称重然后传输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控制第三阀门装置8关闭放料仓7的出料口。
30.所述运输小车11上设有报警器14和第一料位计15,所述报警器14输入端与控制器10电连接,所述第一料位计15的输出端与控制器10电连接。
31.当运输小车11内配料过多时,第一料位计15给控制器10传输信号,控制器10 控制报警器14报警。
32.所述第三阀门装置8包括第三卡槽8
‑
1、第三挡板8
‑
2和第三气缸8
‑
3,所述第三卡槽8
‑
1固定设在放料仓7的出料口两侧,所述第三卡槽8
‑
1之间设有第三挡板8
‑
2,所述第三挡板8
‑
2一端向外延伸至第三卡槽8
‑
1外侧,所述第三挡板8
‑
2一端与第三气缸8
‑
3的推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挡板8
‑
2能在第三卡槽8
‑
1内来回滑动,所述第三气缸8
‑
3套设有保护套16。
33.打开放料仓7的出料口时:第三气缸8
‑
3拉动第三挡板8
‑
2,使放料仓7的出料口没有阻挡,配料从放料仓7的出口落出。
34.关闭放料仓7的出料口时:第三气缸8
‑
3拉动第三挡板8
‑
2,通过第三挡板8
‑
2 阻挡称料仓5出料口。
35.所述储料仓3上设有第二料位计17,所述第二料位计17输出端与控制器10输入端电连接。
36.当储料仓3料位过高时,第二料位计17信号给控制器10,控制器10控制停止给料。
3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