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69470发布日期:2022-02-12 10:51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火力发电领域,涉及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


背景技术:

2.近年来,低压缸零出力技术,又称“切除低压缸进汽供热技术”,在国内众多供热机组上得到推广应用。实施该技术改造后,汽轮机组在冬季供热期将绝大部分原低压缸进汽用于供热,低压缸通流少量蒸汽,提高机组供热能力;若对外供热量不变的情况下,可大幅降低机组发电功率,实现深度调峰;机组供热期间几乎没有冷源损失,大大降低了机组发电煤耗。
3.供热机组在低压缸零出力运行方式下,绝大部分中压缸排汽进入热网加热器,低压缸只有少量冷却蒸汽通过,因而凝汽器热负荷很小,凝结水量也很小。因而凝结水过冷度较大,凝结水温较低,可能导致热井凝结水液面以上的水蒸汽分压力的降低,其他气体分压力的升高,使得溶解于水中的气体含量增加。因为溶于凝结水的气体量和热井液面上气体的分压力成正比。因此若凝结水过冷度较大,则其含氧量增加,可能导致凝汽器内换热管、低压加热器及相关管道阀门腐蚀加剧,降低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利于机组的安全运行。同时也加重了除氧器的工作负担,使除氧器的除氧效果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减少凝结水中溶氧含量,降低凝结水相关设备的腐蚀风险,提高机组运行可靠性。
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6.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包括:
7.中压缸,中压缸出口一路与低压缸入口之间通过中低压连通管相连,另一路与热网加热器壳侧入口之间通过采暖抽汽管道相连;中压缸的入口连接中压缸进汽管道;
8.热网加热器,热网加热器的壳侧出口连接热网疏水管道并去往除氧器;热网加热器管侧入口连接有低温热网循环水管,出口连接有高温热网循环水管;
9.采暖抽汽管道,采暖抽汽管道上设有分流口,与热井液面上方通过第一蒸汽管道相连。
10.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于:
11.中低压联通管密封阀设置在中低压连通管上。
12.中压缸的出口和低压缸的入口之间并联有冷却蒸汽管道,冷却蒸汽管道上设置有冷却蒸汽调节阀。
13.低压缸出口与凝汽器通过低压缸排汽管道相连。
14.凝汽器下方设有热井,热井出口与凝结水泵入口通过凝结水管道连接,凝结水泵
出口通过管道去往低压加热器。
15.第一蒸汽管道上设有第一阀门组和第一流量计。
16.汽轮机辅汽联箱连接有第二蒸汽管道汇入第一蒸汽管道,最终通入热井液面上方。
17.第二阀门组和第二流量计设置在第二蒸汽管道上。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在供热期关闭中低压连通管密封阀,切除中低压缸连通管进汽,增加供热抽汽量时,低压缸进汽量大幅减少,凝结水量较少,过冷度增加,凝结水溶氧含量增加的情况下,通过从采暖抽汽管道抽取少量过热蒸汽通入热井中凝结水液面上方加热凝结水,加热过程中,热井水面上水蒸气分压力逐渐增加,其他气体分压力逐渐降低,水中氧气及其他气体不断分离析出被除去;若机组负荷较低,采暖蒸汽压力不够,可切换为从汽轮机辅汽联箱抽取少量蒸汽,达到除去水中氧气的目的,避免出现凝汽器内换热管、低压加热器及相关管道阀门腐蚀加剧的情况,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增强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同时也减轻了除氧器的工作负担,增强除氧器的除氧效果。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中压缸进汽管道;2-中压缸;3-中低压缸连通管;4-冷却蒸汽管道;5-冷却蒸汽调节阀;6-中低压连通管密封阀;7-低压缸;8-低压缸排汽管道;9-凝汽器;10-热井;11-凝结水管道;12-凝结水泵;13-管道;14-第一蒸汽管道;15-第一流量计;16-第一阀门组;17-低温热网循环水管;18-热网疏水管道;19-热网加热器;20-高温热网循环水管;21-第二流量计;22-第二蒸汽管道;23-第二阀门组;24-汽轮机辅汽联箱;25-采暖抽汽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水平”、“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7.此外,若出现术语“水平”,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28.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30.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一种汽轮机低压缸零出力的凝结水除氧系统,包括:
31.中压缸2,低压缸7,中压缸2出口一路与低压缸7入口之间通过中低压连通管3相连,中压缸2另一路与热网加热器19壳侧入口之间通过采暖抽汽管道25相连;中压缸2的入口连接中压缸进汽管道1;热网加热器19的壳侧出口连接热网疏水管道18并去往除氧器;热网加热器19管侧入口连接有低温热网循环水管17,出口连接有高温热网循环水管20;采暖抽汽管道25上设有分流口,与热井10液面上方通过第一蒸汽管道14相连;中低压联通管密封阀6设置在中低压连通管3上;中压缸2的出口和低压缸7的入口之间并联有冷却蒸汽管道4,冷却蒸汽管道4上设置有冷却蒸汽调节阀5;低压缸7出口与凝汽器9通过低压缸排汽管道8相连;凝汽器9下方设有热井10,热井10的出口与凝结水泵12的入口通过凝结水管道11连接,凝结水泵12出口通过管道13去往低压加热器;第一蒸汽管道14上设有第一阀门组16和第一流量计15;汽轮机辅汽联箱24连接有第二蒸汽管道22汇入第一蒸汽管道14,最终通入热井10液面上方;第二阀门组23和第二流量计21设置在第二蒸汽管道22上。
32.本实用新型采用低压缸零出力方式运行时,低压缸进汽量大幅减少,凝结水量较少,过冷度增加,凝结水溶氧含量增加。可从采暖抽汽管道抽取少量过热蒸汽通入热井中凝结水液面上方加热凝结水,加热过程中,热井水面上水蒸气分压力逐渐增加,其他气体分压力逐渐降低,水中氧气及其他气体不断分离析出被除去;若机组负荷较低,采暖蒸汽压力不够,可切换为从汽轮机辅汽联箱抽取少量蒸汽。通入热井的蒸汽量由蒸汽管道上的阀门组和流量计调节和测量。
3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
34.本实用新型由中压缸进汽管道1供给中压缸2蒸汽,中压缸2排汽通过中低压缸连通管3供给低压缸7。
35.供热期关闭中低压连通管密封阀6切除中低压缸连通管3进汽,通过冷却蒸汽管道4通入少量的冷却蒸汽,用于带走切除低压缸7进汽后低压转子转动产生的鼓风热量,并通
过冷却蒸汽管道4上设置的冷却蒸汽调节阀5控制冷却蒸汽流量。
36.采用低压缸零出力方式运行时,绝大部分原低压缸7进汽通过采暖抽汽管道25进入热网加热器19加热热网循环水,只有少量冷却蒸汽进入低压缸7后由低压缸排汽管道8排至凝汽器9,因而凝结水量很少,过冷度增加,凝结水溶氧含量增加。可开启第一阀门组16,从采暖抽汽管道25抽取少量过热蒸汽通入热井10中凝结水液面上方加热凝结水,加热过程中,热井10水面上水蒸气分压力逐渐增加,其他气体分压力逐渐降低,水中氧气及其他气体不断分离析出被除去;若机组负荷较低,采暖蒸汽压力不够,可关闭第一阀门组16,开启第二阀门组23,切换为从汽轮机辅汽联箱24抽取少量蒸汽。通入热井10的蒸汽取自采暖抽汽管道25时,蒸汽量由第一蒸汽管道14上的第一阀门组16和第一流量计15调节和测量;通入热井10的蒸汽取自汽轮机辅汽联箱24时,蒸汽量由第二蒸汽管道22上的第二阀门组23和第一流量计21调节和测量。
3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