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施工装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隧道二次衬砌节段施工的台车结构。
背景技术:
二次衬砌:在初期支护内侧施作的模筑混凝土结构,与初期支护共同形成复合式结构。
施工缝:混凝土施工因设计和工艺要求需要分段或分层,而形成的衔接部位。
台车:隧道施工过程中作为升降平台的专用设备。
隧道二次衬砌施工目前均采用隧道衬砌台车进行施工,通过台车上的千斤顶控制顶升至上一板已浇筑混凝土的浇筑面上,使得两板混凝土连接为一整体。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台车为定型刚性结构,无法确保与上一板混凝土面完全密贴,从而导致施工过程中混凝土外观质量难以控制。传统的第一种做法是在台车就位前,将已经浇筑的上一板混凝土搭接部分和搭接面彻底清理干净,使台车与混凝土表面尽量贴近;但事实上由于施工误差等因素的存在,无法做到完全紧贴,尤其在施工一段时间或,面板局部变形导致接触空隙更大。传统的第二种做法是在台车就位前,在台车模板表面粘贴厚层双面胶,然后再进行就位,防止漏浆;但是由于双面胶经液压千斤顶挤压后易发生损坏,仍然存在错台、混凝土被挤溃等现象,同时浇筑完成后双面胶遗留在施工缝处,还需要另行清理。
每板衬砌混凝土接缝处有漏浆、蜂窝麻面、混凝土开裂等不良现象,该问题一直是隧道施工质量的通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柔性搭接方式解决施工缝衔接缺陷的用于隧道二次衬砌节段施工的台车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隧道二次衬砌节段施工的台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平台,升降平台上设有可拆卸的外接托盘,外接托盘上设有弹性体,外接托盘在弹性体的四周位置处设有挡板,挡板的高度平齐升降平台的上端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挡板的高度为自然状态下弹性体厚度的1/2。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弹性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厚度为4cm,弹性体的压缩量为50%,挡板的高度为2cm。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弹性体包括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第一弹性体具有凹槽,第二弹性体具有凸起,凸起嵌入凹槽形成榫接使第一弹性体和第二弹性体可拼装成一体。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弹性体的材质为可压缩橡胶。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外接托盘在靠近台车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连接板,外接托盘通过连接板连接到台车,外接托盘和连接板之间设有加强肋。
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升降平台为模板台车,升降平台通过处于下端的液压千斤顶实现升降。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用于隧道二次衬砌节段施工的台车结构在弹性体接触混凝土面时,利用弹性体的缓冲作用抵消刚性冲击,然后继续利用千斤顶进行加压,可以直观地通过侧面观察弹性体的变形量来确认升降平台的上端面平齐待浇筑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外接托盘和连接板的示意图;
图2是外接托盘和弹性体在自然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3是弹性体的示意图;
图4是弹性体变形前的台车状态示意图;
图5是弹性体变形后的台车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用于隧道二次衬砌节段施工的台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平台1,升降平台1上设有可拆卸的外接托盘2,外接托盘2上设有弹性体3,外接托盘2在弹性体3的四周位置处设有挡板22,挡板22的高度平齐升降平台1的上端面。挡板22还有一个作用是避免弹性体3受压缩后。为了保证连接强度,外接托盘2在靠近台车的一侧设有竖直的连接板21,外接托盘2通过连接板21连接到台车,外接托盘2和连接板21之间设有加强肋23。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升降平台1为模板台车,升降平台1通过处于下端的液压千斤顶实现升降。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挡板22的高度为自然状态下弹性体3厚度的1/2。弹性体3在自然状态下的厚度为4cm,弹性体3的压缩量为50%,挡板22的高度为2cm。
在弹性体3接触混凝土面时,利用弹性体3的缓冲作用抵消刚性冲击,然后继续利用千斤顶进行加压,可以直观地通过侧面观察弹性体3的变形量来确认升降平台1的上端面平齐待浇筑砼5。其中把弹性体3的压缩量控制为50%,这个幅度变化最为明显,也最方便观察。图5的左侧框体表示已浇筑砼4,右侧的框体表示待浇筑砼5,等升降平台1平齐已浇筑砼4的底面,才开始施工,已浇筑砼4和待浇筑砼5之间具有中埋式止水带6。弹性体3确保了施工缝位置的密贴,解决了混凝土的漏浆、错台问题。
如果和背景技术中传统的第二种做法比,这个方案省去施工缝处人工处理双面胶带的工作,保证了施工缝的美观。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弹性体3包括第一弹性体31和第二弹性体32,第一弹性体31具有凹槽,第二弹性体32具有凸起,凸起嵌入凹槽形成榫接使第一弹性体31和第二弹性体32可拼装成一体,凹槽的开口尺寸小于内侧的尺寸,使得凸起只能从侧面插入,如此可以防止第一弹性体31和第二弹性体32意外地左右分离。本实施中,弹性体3的材质为可压缩橡胶。
当然,本设计创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不同特征的组合,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