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8059发布日期:2020-07-31 22:50阅读:3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采煤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矿山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采煤机。



背景技术:

随着采煤行业的发展,中国各地的采煤矿区的煤质环境是不同的,不同煤质的矿井需求也是不同的,但是对井下设备可靠性和采煤效率的要求日益提高,所以提高采煤设备的效率、降低设备的维护、维修成本和保证设备的可靠性,就显得至关重要。目前采煤的结构是采煤机的机身的两端各设置一大摇臂,大摇臂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机身联接,在摇臂油缸的驱动下绕销轴旋转,大摇臂的另一端安装有一截割滚筒,截割滚筒是由电机、齿轮组、行星减速箱驱动。这种结构,因其结构复杂,齿轮传动链长,故障点多,故障率高,采煤高度受限,为此,如何通过改进结构,在保证采煤设备性能的基础上,降低故障率,扩大采高范围,使得主机的布局更加合理,提高采煤设备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采煤效率,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采煤机,通过对采煤机结构的改进,使得采煤机在保证采煤设备性能的基础上,降低故障率,扩大采高范围,使得布局更加合理,提高采煤设备运行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采煤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采煤机,包括:机身、第一摇臂、第二摇臂和截割部;

其中,所述机身的两侧分别连接有所述第一摇臂,且所述第一摇臂的一端可旋转的连接至所述机身;

所述第二摇臂可旋转的连接至所述第一摇臂的另一端;

所述截割部连接至所述第二摇臂。

前述的采煤机,其中所述截割部包括:多个截割滚筒和多个驱动装置;

其中,所述多个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摇臂;

所述多个截割滚筒分别连接至所述多个驱动装置,以使得所述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多个截割滚筒旋转。

前述的采煤机,所述驱动装置为内曲线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

前述的采煤机,所述第二摇臂的中部可旋转的连接至所述第一摇臂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摇臂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截割部。

前述的采煤机,还包括: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摇臂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二摇臂中间部位,以使得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二摇臂摆动。

前述的采煤机,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为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

前述的采煤机,其中所述第二驱动装置还包括锁紧机构。

前述的采煤机,其中所述第一摇臂通过销轴可旋转的连接至所述机身,以使得所述第一摇臂可绕所述轴摆动。

前述的采煤机,还包括:第三驱动装置,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一端连接至所述机身,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第一摇臂,以驱动所述第一摇臂绕所述销轴摆动。

前述的采煤机,其中所述第三驱动装置为油缸。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1、本发明的采煤机采用第一、第二摇臂的结构,在截割滚筒直径与现有采煤机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采煤机的采高是传统结构的2倍。在相同的采高情况下,本发明的采煤机截割滚筒的直径是传统结构的截割滚筒的1/2,重量也减少1/2以上,这样有利于在巷道中安装、拆卸,同时降低了安装设备时对起重设备的要求,同时,由于截割滚筒直径的减小,截割的煤块也相应减小,减少了后期加工的工序。

2、截割滚筒的驱动采用内曲线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使得其与现有的采用电机驱动齿轮组、行星减速箱传统结构相比结构更简单,重量减轻,该结构可实现柔性传动,可无级调速,制造加工更容易,故障率低。

3、现有的采煤机摇臂不但起支撑作用,而且起传递扭矩的作用,所以对摇臂的制造加工、壁厚和材质等要求很高。而本发明的采煤机的大摇臂只起支撑作用,进而降低了摇臂厚度和材质的要求,使得该摇臂的加工更加简便。

4、在第二驱动装置中设置有锁紧机构,能够使得在第二摇臂不需摆动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固定第二摇臂,进而保证采煤机的采煤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采煤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采煤机的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

10:机身、20:第一摇臂、30:第二摇臂、40:截割部、402:截割滚筒、404:第一驱动装置、50:第二驱动装置、60:销轴、70:第三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采煤机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采煤机,其主要包括:机身10、第一摇臂20、第二摇臂30和截割部40。本实施例是通过在采煤机的机身10两侧对称设置有大摇臂(即第一摇臂20)和小摇臂(即第二摇臂30),通过大、小摇臂的设置,使得采煤机在保证采煤高度的同时,提升了采煤机的灵活性,同时减小了采煤机部件的大小,给采煤机的运输、安装及维护提供了较大的便利。

具体地,在采煤机机身10两侧对称连接有两组第一摇臂20和第二摇臂30的组合,其中,两个第一摇臂20的一端分别可旋转的连接在机身10的两侧,优选地,可以通过销轴60来连接第一摇臂20和机身10,进而来使得第一摇臂20能够绕该销轴60摆动,来实现采煤过程中采煤角度的调节。第二摇臂30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一摇臂20的另一端,同时截割部40设置在第二摇臂30上。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那个能够实现第一摇臂20绕销轴60摆动,采煤机中还设置有第三驱动装置70,该第三驱动装置70的一端连接在机身10上,另一端连接在第一摇臂20靠近机身10的一端。通过第三驱动装置70既能够驱动第一摇臂20绕销轴60摆动,进而来实现在采煤过程中采煤角度的改变。优选地,第三驱动装置70可以选择为摇臂油缸。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驱动装置驱动第一摇臂20摆动。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截割部40包括有多个截割滚筒402以及相对应的多个第一驱动装置404,其中在每一个第二摇臂30上连接有多个该第一驱动装置404,同时多个第一驱动装置404还分别连接有多个截割滚筒402,进而可以使得在采煤过程中通过该多个第一驱动装置404驱动多个截割滚筒402旋转,以此来完成采煤工作,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04与截割滚筒402的直接连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齿轮组件传递动能问题,避免了现有技术在动能传递中的浪费。同时,解决了需要通过摇臂上设置电机、齿轮组及行星减速箱来驱动截割滚筒而导致大摇臂的制造工艺、壁厚及材质要求过高的问题。

优选的,每个第二摇臂30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两个第一驱动装置404,而该两个第一驱动装置404上还分别连接有截割滚筒402,通过如此连接,当该截割滚筒402的直径与现有采煤机的截割滚筒的直径相同时,能够保证本发明的采煤机的采煤高度为现有采煤机的两倍,而在相同采煤高度的情况下,本发明的截割滚筒402的直径则为现有采煤机的截割滚筒的二分之一,以使得在采煤巷道安装、拆卸以及维护采煤机的难度得到大大的降低。同时随着截割滚筒402面积的减小,截割出的每块的体积也会相应的减少,进而为煤块的后期处理过程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优选地,第一驱动装置404可采用内曲线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该装置具备结构简单、重量轻、可以实现柔性传动及无极调速、加工容易以及故障率低等优点。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驱动装置来驱动截割滚筒402的旋转。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摇臂30的中部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一摇臂20的另一端,而在第二摇臂30上还连接有截割部40。通过第二摇臂30可旋转的连接于第一摇臂20,使得在采煤过程中,通过驱动第二摇臂30摆动来改变采煤机的采煤方向,如当采煤区域较为狭小时,可以控制第二摇臂30摆动至与第一摇臂20平行的位置,以使得连接在第二摇臂30上的截割部40能够进入狭小的采煤空间内,当然为了能够驱动第二摇臂30的摆动,在第一摇臂20与第二摇臂3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驱动装置50,该第二驱动装置50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摇臂20的另一端,该第二驱动装置50的另一端则连接至第二摇臂30中部,当然在实际的应用中,第二驱动装置50的另一端也可以连接在偏离第二摇臂30中部的位置,如此可以通过驱动第二摇臂30的摆动,能够达到更大的采煤高度。

优选地,第二驱动装置50可以为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装置来驱动第二摇臂30的旋转。

进一步地,该第二驱动装置50还包括有锁紧机构(图中未示出),该锁紧机构能够在采煤过程中不需要第二摇臂30旋转时,起到锁紧第二摇臂30的作用,以防止第二摇臂30的旋转而影响到采煤效率。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采煤机,通过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的甚至有效的提升了采煤高度,且使得采煤机能够适应更多的采煤环境,同时采用内曲线低速大扭矩液压马达使得截割滚筒的驱动装置结构更加简单、重量更轻,可实现柔性传功、无极调速,且降低了驱动装置的故障率,提升了采煤机的采煤效率,并且将驱动装置直接连接截割滚筒使得第一摇臂的厚度及材质的要求得到了降低,简化了第一摇臂的生产制造过程。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