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703951发布日期:2020-05-12 16:08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领域,具体为一种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在铁路、公路和地铁工程中修建了大量的隧道工程,其中大部分已建或在建隧道或多或少都存在衬砌开裂的现象,许多工程还未交付使用就已经出现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就其开展程度分为表面裂缝、贯穿性裂缝、破坏性裂缝;就其在结构表面形状分为网状裂缝、爆裂状裂缝、不规则短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裂缝等;按其发展情况分为稳定裂缝和不稳定裂缝、能闭合裂缝和不能闭合的裂缝;按其尺寸大小分为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类;按时间可分为施工期间形成的裂缝和使用期间产生的裂缝;按其影响因素可分为材料因素裂缝、施工因素裂缝、使用因素裂缝、温度因素裂缝,不均匀变形因素裂缝、钢筋锈蚀裂缝等几大类。

正是由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裂缝形式、成因多种多样,因此目前针对衬砌开裂而产生的渗漏水现象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如申请号200910227697.5、“隧道渗漏水快速处治高聚物注浆方法”,其主要采用向渗漏水位置注射高聚物材料,材料发生反应后体积迅速膨胀固化,将隧道渗漏水位置空隙迅速填充封堵,从而达到快速处治隧道渗漏水病害的目的。但该方法只适用于点漏的封堵,不适用于走向不规则、延伸长度较长的缝漏和面漏,其具有较大的使用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其主要通过注浆封堵的方式来进行渗漏水处理,并且可同时适用于隧道内点漏、缝漏、面漏的拱墙施工缝、变形缝、仰拱底部及衬砌拱墙裂缝,通用性强、施工简单,且防渗漏水处理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提供了一种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s1、确认渗漏水点:确认隧道混凝土衬砌上的渗漏水点,并进行标示;

s2、钻设注浆孔:对于点漏,先以一出水点为中心钻孔,以形成第一注浆孔;再在所述第一注浆孔周边钻孔,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注浆孔;

和/或,对于缝漏,沿裂缝延伸路径钻孔,以形成若干第三注浆孔;

和/或,对于面漏,在面漏区域内钻孔,以形成若干第四注浆孔;

s3、注浆孔清理和/或清洗:对注浆孔内部进行清理和/或清洗;

s4、埋设注浆管:在完成清理和/或清洗的注浆孔内埋设注浆管;

s5、注浆孔封孔:采用封孔材料紧密填塞注浆管与注浆孔间的间隙,压实并抹平,以对注浆孔完成封孔处理;

s6、注浆:进行压水试验,且完成压水试验后,通过所述注浆管完成注浆;

以及s7、表面处理:结束注浆后,待注浆材料终凝,割除外露部分,再将注浆孔孔口抹平抹光及施做防水涂层。

优选的,步骤s2中,对于缝漏,在以裂缝起点为圆心形成的、半径0.5-1m的圆上钻孔,以形成第五注浆孔,和/或,在以裂缝终点为圆心形成的、半径0.5-1m的圆上钻孔,以形成第六注浆孔。

优选的,步骤s2中,对于面漏,在所述面漏区域外周设定外界线,且外界限上每一点到所述面漏区域的最短距离均为0.2-0.8m;并在外界线与面漏区域之间的区域内钻孔,以形成若干第七注浆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注浆孔、第二注浆孔、第三注浆孔、第四注浆孔、第五注浆孔、第六注浆孔、第七注浆孔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直径为10-15mm,孔深为衬砌厚度的1/3-3/4。

优选的,所述第三注浆孔间距为30-100cm;所述第四注浆孔间距为30-50cm。

优选的,步骤s4中,对于点漏,所述注浆管还应紧抵第一注浆孔孔底出水点。

优选的,步骤s5中,所述封孔材料应随拌随填,且每次拌和不宜超过1kg干料,对于某一注浆孔的封孔处理应不间断一次完成。

优选的,步骤s6中,注浆压力为0.3-0.4mpa。

优选的,步骤s6中,通过所述注浆管完成注浆的步骤包括:

s61、检查注浆系统,确保注浆系统运转正常、管路畅通;

s62、对于点漏,对相邻两个出水点注浆时,先对出水量小的出水点进行注浆,再对

出水量大的出水点进行注浆;

对于缝漏,若裂缝为垂直裂缝,则由下向上依次注浆;若裂缝为水平或斜裂缝,则由出水量较小端向出水量较大端依次注浆;

s63、当吸浆量≤0.01l/min时,继续压浆3-5min后结束注浆。

优选的,步骤s7中,所述防水涂层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的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主要通过注浆封堵的方式来进行渗漏水处理,并且可同时适用于隧道内点漏、缝漏、面漏的拱墙施工缝、变形缝、仰拱底部及衬砌拱墙裂缝,通用性强、施工简单,且防渗漏水处理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的步骤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中点漏治理时注浆孔的布置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缝漏治理时注浆孔的布置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面漏治理时注浆孔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确认渗漏水点:确认隧道混凝土衬砌上的渗漏水点,并用红漆等原料进行标示;

s2、钻设注浆孔:对于点漏,如图2,先以一出水点p1为中心钻孔,以形成第一注浆孔1;再在所述第一注浆孔1周边钻孔,以形成至少一个第二注浆孔2,且每一第二注浆孔2与所述第一注浆孔1的距离为周边20cm-30cm(优选为25cm);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注浆孔2有4个,且环绕所述第一注浆孔1设置;

和/或,对于缝漏,如图3所示,沿裂缝s100延伸路径钻孔,以形成若干第三注浆孔3;

和/或,对于面漏,如图4所示,在面漏区域a1内钻孔,以形成若干第四注浆孔4;

优选的,为进一步保证防渗漏水效果,对于缝漏,还可在以裂缝s100起点s11为圆心形成的、半径0.5-1m的圆上钻孔,以形成第五注浆孔3’,和/或,在以裂缝s100终点s12为圆心形成的、半径0.5-1m的圆上钻孔,以形成第六注浆孔3’’;

和/或,对于面漏,在所述面漏区域a1外周设定外界线a2,且外界限a2上每一点到所述面漏区域a1的最短距离均为0.2-0.8m(优选为0.5m);并在外界线a2与面漏区域a1之间的区域内钻孔,以形成若干第七注浆孔4’;

s3、注浆孔清理和/或清洗:对所述第一注浆孔1、第二注浆孔2、第三注浆孔3、第四注浆孔4、第五注浆孔3’、第六注浆孔3’’、第七注浆孔4’中的一项或几项内部进行清理和/或清洗,包括清除孔内泥沙及松动的混凝土块残屑、用空压机将孔底吹扫干净、清洗孔壁及孔底等;

s4、埋设注浆管:在完成清理和/或清洗的注浆孔(即所述第一注浆孔1、第二注浆孔2、第三注浆孔3、第四注浆孔4、第五注浆孔3’、第六注浆孔3’’、第七注浆孔4’中的一项或几项)内埋设注浆管,且对于点漏,所述注浆管还应紧抵第一注浆孔1孔底出水点;

s5、注浆孔封孔:采用封孔材料紧密填塞注浆管与注浆孔(即所述第一注浆孔1、第二注浆孔2、第三注浆孔3、第四注浆孔4、第五注浆孔3’、第六注浆孔3’’、第七注浆孔4’中的一项或几项)间的间隙,压实并抹平,以对注浆孔完成封孔处理;待所述封孔材料固结后,应保证渗漏水只能从注浆管内流出,其他部位不得有渗水现象,否则应重新埋设注浆管和/或进行封孔处理,待达到质量要求后,方可进行下步作业;

优选的,所述封孔材料应随拌随填,且每次拌和不宜超过1kg干料,对于某一注浆孔的封孔处理应不间断一次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封孔材料包括环氧砂浆;

s6、注浆:进行压水试验,以检查封缝质量及固管强度,其中,压水采用带明显特征的颜色水,压力维持在0.4mpa左右,详细记录各注浆管出水时间及水量,作为注浆量控制依据;

完成压水试验后,通过所述注浆管完成注浆,且注浆压力为0.3-0.4mpa;

优选的,通过所述注浆管完成注浆的步骤包括:

s61、检查注浆系统,确保注浆系统运转正常、管路畅通;

s62、对于点漏,对相邻两个出水点注浆时,先对出水量小的出水点进行注浆,再对出水量大的出水点进行注浆;

对于缝漏,若裂缝s100为垂直裂缝,则由下向上依次注浆;若裂缝s100为水平或斜裂缝,则由出水量较小端向出水量较大端依次注浆;

s63、当吸浆量≤0.01l/min时,继续压浆3-5min后结束注浆。

注浆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压力变化,当压力突然增高应立刻停止注浆,压力急剧下降时,应暂停该孔注浆,调整浆液的凝结时间及浆液浓度后继续注浆。结束注浆时,立刻打开泄浆阀门,排放管路及混合器内残浆,拆卸管路并进行清洗;

本步骤中,注浆用的注浆材料由tgrm水泥基特种灌浆料、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阻水涂料以及水按重量比1:1:1拌合均匀制成;

以及s7、表面处理:结束注浆后,待注浆材料终凝,割除外露部分,再以环氧砂浆材料将注浆孔即所述第一注浆孔1、第二注浆孔2、第三注浆孔3、第四注浆孔4、第五注浆孔3’、第六注浆孔3’’、第七注浆孔4’中的一项或几项)孔口抹平抹光及施做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层。

由此,本实施例中主要通过注浆封堵的方式来进行渗漏水处理,并且可同时适用于隧道内点漏、缝漏、面漏的拱墙施工缝、变形缝、仰拱底部及衬砌拱墙裂缝,通用性强、施工简单,且防渗漏水处理效果好。

进一步的,通过增加第二注浆孔2、第五注浆孔3’、第六注浆孔3’’、第七注浆孔4’,可扩大除出水点、裂缝、面漏区域本身之外的治理面积,即,除了封堵出水点、裂缝、面漏区域本身外,还对其周围区域进行注浆封堵,由此可全面、完整的治理渗漏水区域,增强渗漏水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仅在于,所述钻孔包括:采用冲击电钻或风枪钻孔,且所述第一注浆孔1、第二注浆孔2、第三注浆孔3、第四注浆孔4、第五注浆孔3’、第六注浆孔3’’、第七注浆孔4’中的一项或几项的直径为10-15mm,孔深为衬砌厚度的1/3-3/4,优选为20-45cm。

所述第三注浆孔3间距为30-100cm(优选为50cm);所述第四注浆孔4间距为30-50cm(优选为40cm)。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隧道混凝土衬砌结构裂缝渗漏水处理方法主要通过注浆封堵的方式来进行渗漏水处理,并且可同时适用于隧道内点漏、缝漏、面漏的拱墙施工缝、变形缝、仰拱底部及衬砌拱墙裂缝,通用性强、施工简单,且防渗漏水处理效果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1至2中的技术特征可进行任意组合,且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且在本文中,诸如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

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