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725556发布日期:2022-01-29 15:43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气缸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


背景技术:

2.行程可调气缸是指气缸的伸出行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调整,其调节原理是在活塞杆上可移动连接有行程调节套,通过改变行程调节套在活塞杆上的连接位置来实现行程调节。在使用过程中,高频作动引起的振动会使行程调节套松动,从而影响气缸精度,这就要求行程可调气缸必须具有防松功能。
3.目前,行程可调气缸的行程调节套的防松方式为:双螺母防松或顶丝防松。对于双螺母防松:在高频振动的情况下,并不能很好的达到防松效果,在动作一段时间后,还是会松动,可靠性差。对于顶丝防松:顶丝会有破坏行程调节套的风险,只能一次性使用,且操作均需工具,操作不便,还有工具掉落的风险。
4.因此,需要一种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来解决现有的行程可调气缸的防松结构提供的防松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6.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松结构,所述防松结构用于固定行程调节套和活塞杆相对位置,所述活塞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第三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穿设于缸筒,所述第二活塞杆用于与所述行程调节套可移动连接,所述防松结构包括:
7.至少一个防脱杆;
8.防回转卡套,所述防回转卡套上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二限位槽上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固定槽,所述防脱杆能够连接在所述固定槽内,且与进入所述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三活塞杆可拆卸连接。
9.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槽至少局部包覆所述行程调节套,所述行程调节套至少相对两侧表面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抵接。
10.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行程调节套间隙配合,所述第二限位槽与所述第三活塞杆间隙配合。
11.可选地,所述防脱杆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杆体相对两端的限位端和连接端,所述杆体上设置有限位卡,所述限位卡和所述限位端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所述连接端用于与所述第三活塞杆连接。
12.可选地,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均沿着所述防回转卡套的轴向方向延伸。
13.可选地,所述固定槽沿着所述防回转卡套的径向方向延伸。
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如上述的防松结构的行程可调气缸,包括:
15.缸体,所述缸体至少一端设置有端盖;
16.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能够沿着所述缸体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所述活塞杆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第三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穿设出所述端盖;
17.行程调节套,所述行程调节套套设在所述第二活塞杆上,且与所述第二活塞杆可移动连接;
18.防松结构,所述防松结构的第一限位槽包覆所述行程调节套,所述第三活塞杆穿设于所述防松结构的第二限位槽,所述防松结构的防脱杆连接在所述防松结构的固定槽内,且与所述第三活塞杆可拆卸连接。
19.可选地,所述端盖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刻度线,所述刻度线沿着所述端盖的轴向方向延伸。
20.可选地,所述行程调节套与所述第二活塞杆螺纹连接。
21.另外,可选地,所述第三活塞杆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安装槽,所述防脱杆与所述安装槽可拆卸连接。
22.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防回转卡套分别通过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和第三活塞杆上,同时,在固定槽内安装防脱杆,防脱杆固定防回转卡套和第三活塞杆的相对位置,并对行程调节套提供防松作用,避免高频振动下行程调节套发生松动;而且,因为固定槽设置在第二限位槽上,与第一限位槽相邻且互不干涉,防脱杆不会破坏行程调节套的螺纹;而且通过防脱杆控制防回转卡套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易于调节。
附图说明
23.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其实施例进行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技术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
24.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防松结构的示意图。
25.图2为图1所示的防松结构的爆炸图。
26.图3为图1所示的防松结构的a-a剖视图。
27.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具有防松结构的行程可调气缸的局部示意图。
28.图5为图4所示的行程可调气缸的剖视图。
29.图6为图5所示的行程可调气缸的侧视图。
30.其中附图标记:
31.1、端盖;2、活塞杆;21、第一活塞杆;22、第二活塞杆;23、第三活塞杆;24、安装槽;3、行程调节套;4、防回转卡套;5、防脱杆;6、回位弹簧;7、缸筒。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
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使用的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33.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防松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防松结构的爆炸图。图3为图1所示的防松结构的a-a剖视图。如图1至图3所示,防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防脱杆5和防回转卡套4。
34.防松结构用于固定行程调节套3和活塞杆2相对位置,活塞杆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活塞杆21、第二活塞杆22和第三活塞杆23,第一活塞杆21穿设于缸筒7,第二活塞杆22用于与行程调节套3可移动连接;
35.防松结构包括至少一个防脱杆5和防回转卡套4,防回转卡套4上设置有依次连通的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第二限位槽上设置有与外部连通的固定槽,防脱杆5能够连接在固定槽内,且与进入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三活塞杆23可拆卸连接。
36.活塞杆2依次穿设端盖1、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第一活塞杆21穿设于缸筒,行程调节套3可移动连接在第二活塞杆22上,第三活塞杆23穿设于第二限位槽内,行程调节套3可带动活塞杆2沿着端盖1可往复移动,以调节活塞杆2在端盖1的安装位置,以及相对缸筒7的伸出行程。在高频的振动下,行程调节套3可能产生松动,因此,防回转卡套4通过第一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3上,第三活塞杆23依次穿设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并进入第二限位槽;然后通过防脱杆5穿设在固定槽内,防脱杆5与第三活塞杆23连接,防回转卡套4通过第一限位槽为行程调节套3提供限位,并通过第二限位槽为第三活塞杆23提供限位,然后通过防脱杆5与第三活塞杆23的连接实现相对固定。
37.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防回转卡套4分别通过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3和第三活塞杆23上,同时,在固定槽内安装防脱杆5,防脱杆5固定防回转卡套4和第三活塞杆23的相对位置,并对行程调节套3提供防松作用,避免高频振动下行程调节套3发生松动;而且,因为固定槽设置在第二限位槽上,与第一限位槽相邻且互不干涉,防脱杆5不会破坏行程调节套3的螺纹;而且通过防脱杆控制防回转卡套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易于调节。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槽设置在防回转卡套朝向端盖1一端端面上,第二限位槽设置在防回转卡套背向端盖1一端端面上,第一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连通同心设置,第一限位槽的槽口面积大于第二限位槽的槽口面积,固定槽设置在防回转卡套的侧面上,第二限位槽与固定槽连通,防脱杆5的一端进入第二限位槽,与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三活塞杆23连接。
39.在本实施例中,活塞杆2呈阶梯轴状,第一活塞杆21和第二活塞杆22呈轴状,第一活塞杆21的直径大于第二活塞杆22的直径,第三活塞杆23呈六棱形,第二限位槽至少局部为六角形孔,第二限位槽与第三活塞杆2嵌套连接在一起。第一活塞杆的自由端设置连接孔,第二活塞杆22上设置有螺纹,行程调节套3相应位置设置有螺纹,第二活塞杆22与行程调节套3螺纹连接。
40.可选地,第一限位槽至少局部包覆行程调节套3,行程调节套3至少相对两侧表面与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抵接。行程调节套3可整体内置于第一限位槽内,当行程调节套3沿着第二活塞杆22移动后,行程调节套3可局部延伸到第一限位槽的外部。第一限位槽的形状根据行程调节套3的形状设置,如图1所示,通常,在上下的高度方向上,行程调节套3的相对两
侧表面与第一限位槽的相对两侧内壁抵接,第一限位槽对行程调节套3进行夹持限位,在左右的深度方向上,行程调节套3的端面可以与第一限位槽的内壁抵接,限位槽对行程调节套3进行夹持,但是行程调节套3能够沿着第一限位槽移动;在内外的宽度方向上,行程调节套3的侧面与第一限位槽的内壁可保留一定的间隙,但是行程调节套无法在第一限位槽内转动,第一限位槽为行程调节套3提供容纳空间,方便调节。
41.在本实施例中,行程调节套3的外表面呈六角形,内表面呈圆孔形,并设置有内螺纹,如近似六角螺母状;防回转卡套通过第一限位槽套设在行程调节套3上,第一限位槽呈腰型槽。
42.可选地,第一限位槽与行程调节套3间隙配合,第二限位槽与第三活塞杆23间隙配合。第一限位槽为行程调节套3提供安装和限位空间,二者通过间隙配合,能够方便组装;第二限位槽与第三活塞杆23间隙配合,以便对活塞杆2进行限位,使得防回转卡套4、行程调节套3和活塞杆2能够稳定地连接在一起。
43.可选地,防脱杆5包括杆体以及分别设置在杆体相对两端的限位端和连接端,杆体上设置有限位卡,限位卡和限位端之间设置有回位弹簧6,连接端用于与第三活塞杆23连接。回位弹簧6置于固定槽内,且与限位卡抵接,当杆体进入固定槽时,回位弹簧6套设在杆体上,连接端与第三活塞杆23连接在一起,限位端与防回转卡套4抵接。第三活塞杆23与防脱杆5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安装槽24,回位弹簧6为防脱杆5提供预紧力,使得连接端连接在第三活塞杆23的安装槽24内,当拉拔限位端时,回位弹簧6产生形变,连接端能够退出第三活塞杆23的安装槽24,断开连接。释放限位端后,回位弹簧6为恢复形变,带动连接端再次进入安装槽24,从而防止防回转卡套4脱出。采用上述防脱杆5结构,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保证防脱杆5稳定连接在活塞杆2上;在调节或维修过程中,不需要采用额外的工具,避免工具掉落等危险。
44.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槽包括依次设置的杆体段、弹簧段和限位卡段,杆体依次贯穿杆体段、弹簧段和限位卡段,回位弹簧6位于弹簧段,限位卡位于限位卡段。
45.可选地,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沿着防回转卡套4的轴向方向延伸。行程调节套3、端盖1、活塞杆2呈同心圆设置,将防回转卡套4的第一限位槽套设在行程调节套3上,第二限位槽套设在第三活塞杆23上,活塞杆2沿着防回转卡套4的轴向方向贯穿连接,避免影响活塞杆2的正常运动。
46.可选地,固定槽沿着防回转卡套4的径向方向延伸。第二限位槽与固定槽相对设置,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避免相互干涉。防脱杆5沿着径向方向延伸,且与第三活塞杆23垂直连接,避免影响活塞杆2的正常运动。
47.下面进一步介绍防松结构的使用过程。
48.活塞杆2依次穿设端盖1、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第一活塞杆21穿设于缸筒,行程调节套3可移动连接在第二活塞杆22上,第三活塞杆23穿设于第二限位槽内,行程调节套3可带动活塞杆2沿着端盖1可往复移动,以调节活塞杆2在端盖1的安装位置,以及相对缸筒7的伸出行程。在高频的振动下,行程调节套3可能产生松动,因此,防回转卡套4通过第一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3上,第三活塞杆23依次穿设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并进入第二限位槽;然后通过防脱杆5穿设在固定槽内,回位弹簧6套设在防脱杆5的杆体上,并限定防脱杆5的连接端与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三活塞杆23连接,防回转卡套4通过防脱杆5
与第三活塞杆23的相对固定。当拉拔限位端时,回位弹簧6产生形变,连接端能够退出活塞杆2的安装槽24,断开连接。释放限位端后,回位弹簧6为恢复形变,带动连接端再次进入安装槽24。通过锁定行程调节套3以及防回转卡套4的位置,避免因振动及撞击导致的松动。
49.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采用的具有防松结构的行程可调气缸的局部示意图。图5为图4所示的行程可调气缸的剖视图。图6为图5所示的行程可调气缸的侧视图。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包括如上述的防松结构的行程可调气缸,包括:缸体、活塞杆2、行程调节套3和防松结构。
50.缸体至少一端设置有端盖1;
51.活塞杆2能够沿着缸体的轴向方向往复移动,活塞杆2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活塞杆、第二活塞杆和第三活塞杆,第一活塞杆穿设出端盖;
52.行程调节套3套设在第二活塞杆上,且与第二活塞杆可移动连接;
53.防松结构的第一限位槽包覆行程调节套,第三活塞杆穿设于防松结构的第二限位槽,防松结构的防脱杆连接在防松结构的固定槽内,且与第三活塞杆可拆卸连接。
54.活塞杆2依次穿设端盖1、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第一活塞杆21穿设于缸筒7,行程调节套3可移动连接在第二活塞杆22上,第三活塞杆23穿设于第二限位槽内,行程调节套3可带动活塞杆2沿着端盖1可往复移动,以调节活塞杆2在端盖1的安装位置,以及相对缸筒7的伸出行程。当行程调节套3移动到指定位置后,将防回转卡套4套设在行程调节套3上,通过第一限位槽限定行程调节套3转动;然后将防脱杆5安装在固定槽内,且与第二限位槽内的第三活塞杆23连接在一起,进而对行程调节套3的位置锁定,避免因振动及撞击导致行程调节套3的脱落。
55.行程可调气缸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防回转卡套4分别通过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3和第三活塞杆23上,同时,在固定槽内安装防脱杆5,防脱杆5固定防回转卡套4和第三活塞杆23的相对位置,并对行程调节套3提供防松作用,避免高频振动下行程调节套3发生松动;而且,因为固定槽设置在第二限位槽上,与第一限位槽相邻且互不干涉,防脱杆5不会破坏行程调节套3的螺纹;而且通过防脱杆控制防回转卡套的安装和拆卸,操作方便,易于调节。
56.在本实施例中,缸体包括缸筒7,缸体的一端或相对两端均设置有端盖,端盖可拆卸连接在缸筒7上,活塞杆2可移动连接在缸筒7上,活塞杆2的第一活塞杆21从其中一个端盖1一端伸出到缸筒7外部。
57.可选地,端盖1的外壁面上设置有刻度线,刻度线沿着端盖1的轴向方向延伸。刻度线用于提示行程调节套3的位置,行程调节套3的最小转动角度为360
°
/n,每次转动角度为(360
°
/n)的整数倍。最小调节量=螺距/n,调节精度由n的大小决定,n为多边形的边数。通过设定刻度线,便于识别调节位置。
58.可选地,行程调节套3与第二活塞杆22螺纹连接。行程调节套3能够沿着第二活塞杆22往复移动,来调节行程调节套3在第二活塞杆22上的位置。采用螺纹连接,可提高精度,而且方便操作。
59.为避免影响活塞杆2的正常动作,另外,可选地,第三活塞杆23上设置有至少一个沿着周向方向均匀分布的安装槽24,防脱杆5与安装槽24可拆卸连接。
60.在本实施例中,安装槽24沿着第三活塞杆23的周向方向贯通设置。防脱杆5的连接
端可以进入或退出安装槽。
61.下面进一步介绍行程可调气缸的使用过程。
62.活塞杆2依次穿设端盖1、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第一活塞杆21穿设于缸筒7,行程调节套3可移动连接在第二活塞杆22上,第三活塞杆23穿设于第二限位槽内,行程调节套3可带动活塞杆2沿着端盖1可往复移动,以调节活塞杆2在端盖1的安装位置,以及相对缸筒7的伸出行程。在高频的振动下,行程调节套3可能产生松动,因此,防回转卡套4通过第一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3上,第三活塞杆23依次穿设行程调节套3和防回转卡套4,并进入第二限位槽;然后通过防脱杆5穿设在固定槽内,回位弹簧6套设在防脱杆5的杆体上,并限定防脱杆5的连接端与活塞杆2的安装槽24连接,防回转卡套4通过防脱杆5与活塞杆2的相对固定。当拉拔限位端时,回位弹簧6产生形变,连接端能够退出活塞杆2的安装槽24,断开连接。释放限位端后,回位弹簧6为恢复形变,带动连接端再次进入安装槽24。通过锁定行程调节套3以及防回转卡套4的位置,避免因振动及撞击导致的松动。
63.从上面的描述和实践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松结构以及包括其的行程可调气缸,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采用上述防松结构,防回转卡套分别通过第一限位槽和第二限位槽套设连接在行程调节套和第三活塞杆上,同时,在固定槽内安装防脱杆,防脱杆固定防回转卡套和第三活塞杆的相对位置,并对行程调节套提供防松作用,避免高频振动下行程调节套发生松动;而且,因为固定槽设置在第二限位槽上,与第一限位槽相邻且互不干涉,防脱杆不会破坏行程调节套的螺纹;而且防脱杆操作方便,易于安装和拆卸。
64.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