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系统中的减震器,尤其涉及一种单筒气控可调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被广泛应用于机动车上,以提高驾驶舒适性。普通的液压减震器无法根据不同的路况以及不同的载荷对减震器阻尼进行调节,无法满足驾驶人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种能够改变阻尼力,可以适应不同路况,满足不同驾乘者习惯的减震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性好、操作方便且可靠性高,能够大大提高机动车减震性能的单缸气控可调减震器。通过在工作缸总成下端的阻尼调节装置中设置一个连接调节活塞与大径部的连接杆,以及在大径部与调节活塞之间设有导向部来实现该目的。
为了达到该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工作缸总成、阻尼调节装置、气液调节装置以及分流油管,所述阻尼调节装置包括驱动结构、平衡油管以及限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结构包括限流管、调节活塞、阻流板以及调节阀芯,所述限流管位于所述工作缸总成底部,所述阻流板及所述调节活塞分别设置在所述限流管两端,所述限流管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工作缸总成内腔贯穿的第一通孔以及与所述气液调节装置连接的第二通孔,所述阻流板中心位置设有阻流孔,所述分流油管连通所述限流管与所述工作缸总成上腔体,所述调节阀芯包括与所述限流管内侧面贴合配合的大径部以及穿过所述阻流孔的小径部,所述小径部穿过所述阻流孔的一端设有三角斜孔,所述调节活塞与所述大径部通过一个连接杆连接,所述连接杆的轴线与所述限流管的轴线重合,所述大径部与所述调节活塞之间设有导向部,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导向部。
由此,连接杆用于传递调节阀芯与调节活塞间的载荷,设置导向部以保证载荷沿阻流管轴向方向传递且能够增强结构的密封性。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导向部与所述限流管以及所述导向部与所述连接杆之间均设有密封圈。
由此,导向部将减震油分隔在调节阀芯一侧,配合调节活塞可实现更好的隔油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调节活塞与所述大径部之间还设有与所述限流管一体的限位部。
由此,对导向部远离限流板一侧的位移进行限制,避免导向部的位移超过一定限度,造成驱动装置的损坏。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调节阀芯上套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一端与所述大径部相抵设置,另一端与所述阻流板相抵设置。
由此,复位弹簧提供作用于调节阀芯上的回复力。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调节阀芯上设有与所述连接杆配合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长度大于所述调节阀芯沿所述限流管轴线方向长度的三分之一。
由此,保证导向孔的长度以实现导向效果。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调节活塞上设有与所述连接杆配合的圆孔,所述圆孔的长度大于所述调节活塞沿所述限流管轴线方向长度的二分之一,以避免调节活塞作用于连接杆上的载荷方向发生偏移。
综上,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密封性好、操作方便且可靠性高,能够大大提高机动车减震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C-C剖视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调节阀芯结构图。
图中的标号如下:
1.工作缸总成,2.分流油管,3.阻尼调节装置,31.驱动结构,32.平衡油管,33.限流结构,331.调节活塞,332.阻流板,333.限流管,334.调节阀芯,3341.小径部,3342.大径部,3343.三角斜孔,335.连接杆,336.第一通孔,337.第二通孔,4.气液调节装置,5.复位弹簧,6.限位部,7.导向部,8.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与图2所示,包括工作缸总成1、阻尼调节装置3、气液调节装置4以及分流油管2,阻尼调节装置3包括驱动结构31、平衡油管32以及限流结构33。工作缸总成1包括缸体、穿过缸体上端的活塞杆以及将缸体内腔分隔成上、下两个腔室的活塞。阻尼调节装置3用于调节减震器的阻尼力,气液调节装置4用于在工作过程中对缸体下腔室进行快速补油。通过调节驱动结构31以实现平衡油管32内的减震油的运动,减震油运动所产生的载荷作用在限流结构33上。
限流结构33包括限流管333、调节活塞331、阻流板332以及调节阀芯334,限流管333位于工作缸总成1底部,阻流板332及调节活塞331分别设置在限流管333两端,调节活塞333位于靠近平衡油管32一侧,受到平衡油管32内减震油的载荷。限流管333侧壁上设有与工作缸总成1内腔贯穿的第一通孔336以及与所述气液调节装置4连通的第二通孔337。
阻流板332中心位置设有阻流孔,分流油管2连通限流管333与工作缸总成1上腔体,以实现对缸体下腔室的减震油进行分流以及对缸体下腔室进行补油。调节阀芯334包括与限流管333内侧面贴合配合的大径部3342以及穿过所述阻流孔的小径部3341,小径部3341穿过阻流孔的一端设有三角斜孔3343,三角斜孔3343与阻流孔形成的通道供减震油流通,通过调节三角斜孔3343与阻流孔的相对位置可以改变该通道的大小,进而改变减震器的阻尼力。
调节活塞(331)与大径部(3342)通过一个连接杆(335)连接,连接杆(335)的轴线与限流管(333)的轴线重合,连接杆335用于传递大径部3342与调节活塞331间的载荷。大径部3342与调节活塞331之间还设有导向部7,连接杆335穿过导向部7,导向部7可以保证载荷沿限流管333的轴向方向传递。由于限流管333内径较小,用于设置连接杆335的空间有限,另外,若连接杆335的数量多于一个,会造成导向部7的密封效果下降,因此使用一个连接杆335。连接杆335的轴线与阻流管的轴线重合。
导向部7与限流管333以及导向部7与连接杆335之间均设有密封圈8,用以将减震油分隔在调节阀芯334一侧。调节活塞331与限流管333内侧面间设有密封圈8,配合导向部7实现更好的隔油效果。
调节活塞331与大径部3342之间还设有与限流管333一体的限位部6,对导向部7远离阻流板332一侧的位移进行限制,避免导向部7的位移超过一定限度,造成驱动装置损坏。
调节阀芯334上套接有复位弹簧5,复位弹簧5一端与大径部3342相抵设置,另一端与阻流板332相抵设置。复位弹簧5用于提供作用于调节阀芯334上的回复力。
调节阀芯334上设有与连接杆335配合的导向孔,导向孔的长度大于调节阀芯334沿限流管333轴线方向长度的三分之一,以保证导向孔的长度实现较好的导向效果。
调节活塞331上设有与连接杆335配合的导向孔,导向孔的长度大于调节活塞331沿限流管333轴线方向长度的二分之一,以避免调节活塞331作用于连接杆335上的载荷方向产生偏移。
以上说明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使得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完整的实施本方案,但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这些都是不具有创造性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