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种旋转体,所述旋转体配置于原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所述旋转体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体包括:
卡合部,其位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在外周刻设有卡合槽;以及
滑动部,其位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相对旋转的抵接构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所述滑动部,
所述旋转体被配置成: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上位于比所述卡合部更靠所述车轮侧,
所述卡合槽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卡合槽,
在所述卡合部设有小径部,所述小径部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位于比所述卡合槽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即另一端更靠所述一侧,
所述小径部的外径设定为小于所述滑动部的外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小径部形成为:其最深部位于比所述卡合槽的底部位置更靠径向外侧。
3.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体,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与所述卡合槽卡合、能够与所述旋转体一体旋转的其他旋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旋转体设为第一旋转体、将所述其他旋转体设为第二旋转体时,
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有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配置在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之间,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体与所述第二旋转体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相对移动,
在所述第一旋转体和所述第二旋转体被所述限制构件限制的状态下,形成为: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所述小径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位于比所述第二旋转体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所述其他旋转体与所述抵接构件之间,设有确保所述其他旋转体与所述抵接构件之间在所述旋转轴线方向上的距离的夹装构件,
在该夹装构件设有供所述旋转体穿通的穿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装构件的所述穿通孔的内径形成为比所述第一旋转体的外径大规定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穿通孔的内径形成为比扩径部分的最大外径大,所述扩径部分是所述第一旋转体被输入规定以上的扭转转矩从而所述第一旋转体断裂后的所述第一旋转体的断裂并扩径的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装构件以不能在径向移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二旋转体或所述抵接构件。
9.一种动力传递装置,是使用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体的动力传递装置、或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合槽形成直到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侧的端部即一端。
10.一种旋转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体配置于车辆的原动机与车轮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所述旋转体包括:卡合部,其位于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的一侧,在外周刻设有卡合槽;滑动部,其位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另一侧,能够相对于所述旋转体相对旋转的抵接构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抵接于所述滑动部;以及小径部,其位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的所述一侧,所述小径部的外径设定为小于所述滑动部的外径,
所述旋转体被配置成:所述滑动部在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上位于比所述卡合部更靠所述车轮侧,
所述卡合槽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在周向上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卡合槽,
所述旋转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工序,成型所述旋转体的外周;
第二工序,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外周的所述一侧直到所述另一侧地成型所述小径部;
第三工序,从所述旋转体的所述一侧起、直到比所述小径部的所述另一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另一侧为止,对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延伸的所述卡合槽进行切削而形成所述卡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工序的所述卡合槽的最深部以比所述第二工序的所述小径部的最深部更靠径向内侧的方式成型。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旋转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研磨所述滑动部的第四工序。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进行将所述旋转体的内部挖穿而使其中空化的中空化工序,
其后,进行所述第三工序。
14.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工序之后,进行加热所述旋转体的热处理工序,
其后,进行所述第三工序。
15.一种车辆,包括: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旋转体或权利要求3~9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
所述原动机;以及
所述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