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83440发布日期:2020-01-24 13:14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驱动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差速器是由盆型齿轮及角齿轮驱动,内部包含边齿轮及差速小齿轮。当车辆直行时,并无差速作用,差速小齿轮及边齿轮整个会随着盆齿轮公转无差速作用,一旦车辆转弯内、外轮阻力不一样时,差速齿轮组因阻力的作用迫使产生自转功能进而调整左、右轮速;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人们逐渐追求极限路况下的驾驶,例如当左、右轮任意一侧掉入坑洞或者悬空时,悬空一侧的车轮容易形成空转,导致车辆无法行驶。

现有技术中为了解决差速器输出端车轮打滑的现象,中国发明专利cn201510506207.0所公开的“多片离合式轮间限速差速器”,其提出了一种带有锥齿轮的行星差速器结构,包括行星锥齿轮、差速器壳体、半轴齿轮、限滑摩擦片,差速器壳体连接行星锥齿轮,行星锥齿轮连接半轴齿轮,使发动机的动力经传动轴进入限速差速器,直接驱动差速器壳体,再由行星锥齿轮带动左、右两条半轴,限滑摩擦片通过相互压紧来锁止差速器壳体与半轴以实现防滑的目的。这种技术结构复杂,并且锥齿轮与两端半轴齿轮的配合难,导致装配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差速结构复杂,装配困难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其目的在于让车辆在极限工况下也能继续行驶,并且结构简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之间还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体,所述连接体之间还设置有传动体,传动体套接有中心传动轴;

所述传动体左侧设置有左行星轮组,传动体右侧设置有右行星能组,左行星轮组与右行星轮组对称设置;

右行星轮组包括第一行星单元和第二行星单元,所述第一行星单元包括第一齿圈、第一行星轮、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与第一行星轮啮合,第一行星轮与第一太阳轮啮合;所述第二行星单元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太阳轮套接在中心传动轴外侧,还包括第二行星轮轴,第二行星轮轴与第一太阳轮连接,第二行星轮套接在第二行星轮轴外侧,第二行星轮与第二太阳轮啮合;

左行星轮组包括第三行星单元和第四行星单元,所述第三行星单元包括第三齿圈、第三行星轮、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与第三行星轮啮合,第三行星轮与第三太阳轮啮合;所述第四行星单元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行星轮,第四太阳轮套接在中心传动轴外侧,还包括第四行星轮轴,第四行星轮轴与第三太阳轮连接,第四行星轮套接在第四行星轮轴外侧,第四行星轮与第四太阳轮啮合;

还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传动齿轴组,传动齿轮轴组包括平行设置且相互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轴和第二传动齿轴,第一传动齿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基础板转动连接,第二传动齿轴的两端也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基础板转动连接;

第一传动齿轴与第一齿圈相啮合,第二传动齿轴与第三齿圈相啮合;

第一太阳轮连接有右输出部,第三太阳轮连接有左输出部。

本申请在具体使用中,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可选择相同的结构,并且可以相互替换,两者成对称布置,均采用板状结构,板上开设有连接孔;连接体可选择t型结构,即采用横板和竖板组合而成,横板与竖板可采用一体设置,也可选择焊接连接,横板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抵接,横板内设置有连接孔,通过螺栓穿过通孔,可将第一基础板、第二基础板和连接体紧固在一起,为了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连接体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沿基础板周围均匀布置;还包括传动体,传动体包括轴套,轴套外侧一体设置或焊接连接有翼板,翼板上设置有开口,连接体的竖板卡合在开口内,轴套内套接有中心传动轴,轴套和中心传动轴可通过平键或其它键连接,中心传动轴可分为中心传动左轴和中心传动右轴,分别通过键连接在轴套内,通过对中心传动轴分为两个部分,方便整个结构的组装;

传动体左侧设置有左行星轮组,传动体右侧设置有右行星能组,左行星轮组和右行星轮组均可采用相同的结构,可以相互替换,但需对称布置;其中右行星轮组包括第一行星单元和第二行星单元,所述第一行星单元包括第一齿圈、第一行星轮、第一太阳轮,第一齿圈为圆环形,包括向内一体设置的第一齿圈内齿和向外一体设置的第一齿圈外齿;第一行星轮可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一般选择三个,均匀布置在第一太阳轮的周围,第一行星轮一侧与第一齿圈的内齿啮合,另一侧与第一太阳轮啮合,如此构成行星传动,在第一太阳轮侧面沿第一太阳轮轴线方向均匀布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孔;第二行星单元包括第二太阳轮、第二行星轮,第二太阳轮可通过键与中心传动轴连接,套接在中心传动轴外侧,还包括第二行星轮轴,第二行星轮轴通过轴承与第一太阳轮的轴孔转动连接,同时第二行星轮通过键或其它现有连接方式与第二行星轮轴连接,套接在第二行星轮轴外侧,第二行星轮与第二太阳轮啮合;

在本申请中,左行星轮组包括第三行星单元和第四行星单元,所述第三行星单元包括第三齿圈、第三行星轮、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与第三行星轮啮合,第三行星轮与第三太阳轮啮合;所述第四行星单元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行星轮,第四太阳轮套接在中心传动轴外侧,还包括第四行星轮轴,第四行星轮轴与第三太阳轮连接,第四行星轮套接在第四行星轮轴外侧,第四行星轮与第四太阳轮啮合;其中第三行星轮与第一行星轮结构相同、第三太阳轮与第一太阳轮结构相同、第三齿圈与第一齿圈结构相同、第三行星轮与第一行星轮结构相同、第四太阳轮与第二太阳轮结构相同、第四行星轮与第二行星轮结构相同、第四行星轮轴与第二行星轮轴结构相同,并且左行星轮组和右行星轮组中对应部件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也相同;第一太阳轮连接有右输出部,第三太阳轮连接有左输出部,其中输出部可选择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孔输出,或者选择连接法兰输出;

本申请中还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传动齿轴组,传动齿轮轴组包括平行设置且相互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轴和第二传动齿轴,第一传动齿轴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基础板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二传动齿轴的两端也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基础板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一传动齿轴或第二传动齿轴也可选择花键轴,或者是在轴的外侧一体设置传动齿或通过键连接设置有传动齿,其中第一传动齿轴与第一齿圈外齿相啮合,第二传动齿轴与第三齿圈外齿相啮合。

具体应用时,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通过轴承与车辆底盘的车桥壳体连接,在外力驱动下能够在壳体内灵活转动,若将本申请结构安装在前桥壳体内,左输出部可与车辆的左前轮连接,右输出部可与车辆的右前轮连接,车辆减速箱的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齿轴连接,或者与第二传动齿轴连接,带动第一传动齿轴或第二传动齿轴转动;一方面,第一传动齿轴转动时也能带动第一基础板和第二基础板转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连接体,由连接体传递到传动体,再传递到中心传动轴,即第一传动齿轴转动时,能够带动中心传动轴转动,由于中心传动轴上套接有第二太阳轮和第四太阳轮,中心传动转动将带动第二太阳轮转动和第四太阳轮转动,第二太阳轮转动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由第二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然后经过第一太阳轮连接的右输出部输出动力;第四太阳轮转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由第四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然后经过第三太阳轮连接的左输出部输出动力;另一方面,第一传动齿轮轴转动带动第二传动齿轮轴也同步转动,其中第一传动齿轮轴将动力传递到第一齿圈,再依次传递到第一行星轮,经过第一行星轮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太阳轮,然后经过第一太阳轮连接的右输出部输出动力;第二传动齿轮轴将动力传递到第三齿圈,在依次传递到第三行星轮,经第三行星轮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太阳轮,然后经第三太阳轮连接的左输出部输出动力。

如此,在具体应用时,外部动力传递到本申请结构中,一方面可通过连接体、传动体后再通过中心传动轴传递到第二行星单元和第四行星单元,再由第二行星单元传递到第一太阳轮进行右侧动力输出,由第四行星单元传递到第三太阳轮进行左侧动力输出;或者是外部动力通过第一齿圈传递第一行星单元,然后由第一太阳轮进行右侧动力输出,外部动力通过第二齿圈传递第三行星单元,然后由第三太阳轮进行左侧动力输出,避免了现有打滑现象,并且结构简单;通过本申请结构,可避免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打滑时要手动或者机械切换转向系统,而能够在转向时同时实现防滑现象,并且通过设置两种动力传递路径,可在车辆行驶转向同时遇到深坑也可以防滑,提高了车辆在行驶湿滑路面的稳定性,若将本申请结构应用于越野车或特种车辆中,可提高车辆的越野通过性能,在越野时行使便加平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传动体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传动体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传动体、连接体和中心传动轴组合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传动体、连接体和中心传动轴组合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组合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组合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以连接体传动输出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以连接体传动输出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行星轮轴与第一行星轮、第五行星轮组合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行星轮轴与第一行星轮、第五行星轮组合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行星轮轴与第一行星轮、第五行星轮组合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齿圈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连接套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连接套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二连接套第一视角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二连接套第二视角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一行星单元分解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第二行星单元分解示意图;

图中:1第一基础板、2第二基础板、310连接体、311腹板、320传动体、330中心传动轴、4右行星轮组、410第一行星单元、411第一齿圈、412第一行星轮、4121第一行星轮轴、413第一太阳轮、420第二行星单元、422第二行星轮、423第二太阳轮、430第一侧板、440第二侧板、452第五行星轮、5左行星轮组、601第一传动齿轴、602第二传动齿轴、710第一连接套、711右输出法兰、712第一环形凸起、720第二连接套、721第二底盘、722第二环形凸起、801第二齿圈、802第四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由图可知,一种行星防滑差速传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的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之间还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接体310,所述连接体310之间还设置有传动体320,传动体320套接有中心传动轴330;

所述传动体320左侧设置有左行星轮组5,传动体320右侧设置有右行星能组,左行星轮组5与右行星轮组4对称设置;

右行星轮组4包括第一行星单元410和第二行星单元420,所述第一行星单元410包括第一齿圈411、第一行星轮412、第一太阳轮413,第一齿圈411与第一行星轮412啮合,第一行星轮412与第一太阳轮413啮合;所述第二行星单元420包括第二太阳轮423、第二行星轮422,第二太阳轮423套接在中心传动轴330外侧,还包括第二行星轮422轴,第二行星轮422轴与第一太阳轮413连接,第二行星轮422套接在第二行星轮422轴外侧,第二行星轮422与第二太阳轮423啮合;

左行星轮组5包括第三行星单元和第四行星单元,所述第三行星单元包括第三齿圈、第三行星轮、第三太阳轮,第三齿圈与第三行星轮啮合,第三行星轮与第三太阳轮啮合;所述第四行星单元包括第四太阳轮、第四行星轮,第四太阳轮套接在中心传动轴330外侧,还包括第四行星轮轴,第四行星轮轴与第三太阳轮连接,第四行星轮套接在第四行星轮轴外侧,第四行星轮与第四太阳轮啮合;

还包括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传动齿轴组,传动齿轮轴组包括平行设置且相互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轴601和第二传动齿轴602,第一传动齿轴6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基础板2转动连接,第二传动齿轴602的两端也与第一接触板和第二基础板2转动连接;

第一传动齿轴601与第一齿圈411相啮合,第二传动齿轴602与第三齿圈相啮合;

第一太阳轮413连接有右输出部,第三太阳轮连接有左输出部。

具体应用时,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通过轴承与车辆底盘的车桥壳体连接,在外力驱动下能够在壳体内灵活转动,若将本申请结构安装在前桥壳体内,左输出部可与车辆的左前轮连接,右输出部可与车辆的右前轮连接,车辆减速箱的输出端与第一传动齿轴601连接,或者与第二传动齿轴602连接,带动第一传动齿轴601或第二传动齿轴602转动;一方面,第一传动齿轴601转动时也能带动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转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连接体310,由连接体310传递到传动体320,在传递到中心传动轴330,即第一传动齿轴601转动时,能够带动中心传动轴330转动,由于中心传动轴330上套接有第二太阳轮423和第四太阳轮,中心传动转动将带动第二太阳轮423转动和第四太阳轮转动,第二太阳轮423转动将动力传递给第二行星轮422,由第二行星轮422将动力传递给第一太阳轮413,然后经过第一太阳轮413连接的右输出部输出动力;第四太阳轮转动将动力传递给第四行星轮,由第四行星轮将动力传递给第三太阳轮,然后经过第三太阳轮连接的左输出部输出动力;另一方面,第一传动齿轮轴转动带动第二传动齿轮轴也同步转动,其中第一传动齿轮轴将动力传递到第一齿圈411,再依次传递到第一行星轮412,经过第一行星轮412将动力传递到第一太阳轮413,然后经过第一太阳轮413连接的右输出部输出动力;第二传动齿轮轴将动力传递到第三齿圈,在依次传递到第三行星轮,经第三行星轮将动力传递到第三太阳轮,然后经第三太阳轮连接的左输出部输出动力。

如此,在具体应用时,外部动力传递到本申请结构中,一方面可通过连接体310、传动体320后再通过第二行星单元420和第四行星单元进行动力输出,或者是外部动力通过第一行星单元410和第三行星单元进行动力输出,避免了现有打滑现象,并且结构简单。

如此,在具体应用时,外部动力传递到本申请结构中,一方面可通过连接体310、传动体320后再通过中心传动轴传递到第二行星单元420和第四行星单元,再由第二行星单元420传递到第一太阳轮413进行右侧动力输出,由第四行星单元传递到第三太阳轮进行左侧动力输出;或者是外部动力通过第一齿圈411传递第一行星单元410,然后由第一太阳轮413进行右侧动力输出,外部动力通过第二齿圈801传递第三行星单元,然后由第三太阳轮进行左侧动力输出,避免了现有打滑现象,并且结构简单;通过本申请结构,可避免车辆在行使过程中打滑时要手动或者机械切换转向系统,而能够在转向时同时实现防滑现象,并且通过设置两种动力传递路径,可在车辆行驶转向同时遇到深坑也可以防滑,提高了车辆在行驶湿滑路面的稳定性,若将本申请结构应用于越野车或特种车辆中,可提高车辆的越野通过性能,在越野时行使便加平顺。

本申请结构与车桥壳体连接中可选择现有技术的常用结构,例如通过在壳体内设置两个轴承,第一基础板1和第二基础板2分别卡合在两个轴承的内圈,如此在外力驱动时即可带动本申请结构转动进行动力输出;另,本申请中外部动力与本申请结构的连接也可选择现有技术中常规结构,例如齿轮传动连接等;以及本申请中左输出部与外部连接结构和右输出部与外部连接结构也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例如法兰连接等,这三部分不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关于本申请中所有相互啮合的齿轮齿形可选择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直齿或斜齿,以此能够让本申请结构装配简单,传动可靠。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本申请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右行星轮组4还包括第一侧板430和第二侧板440,第一侧板430和第二侧板440对称设置在第一齿圈411两侧;且第一侧板430和第二侧板440通过螺栓连接;第一侧板430和第二侧板440可选择相同结构,均可采用圆形板材,两者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同时在两者之间还可设置分隔体,防止距离过小影响第一行星轮412的转动;还包括第一行星轮轴4121,第一行星轮轴412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侧板430和第二侧板440通过轴承转动连接,第一行星轮412通过键或者其它现有连接方式套接在第一行星轮轴4121外侧;第一侧板430和第二侧板440构成了第一行星单元410的行星架,提高第一行星单元410传动的稳定性;同样,左行星轮组5包括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对称设置在第三齿圈两侧;且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通过螺栓连接;还包括第三行星轮轴,第三行星轮轴分别与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转动连接,第三行星轮套接在第三行星轮轴外侧;其中第三侧板与第一侧板430、第二侧板440和第四侧板可选择相同结构的板材,第一行星轮轴4121和第三行星轮轴也可选择结构相同的轴,同时对应部件的连接关系和位置关系也相同,通过设置第三侧板和第四侧板,提高了第三行星单元传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第一太阳轮413还设置有第一连接套710,第一连接套710包括右输出法兰711,右输出法兰711上设置有右输出部,右输出部可选择一体设置在右输出法兰711上的连接孔,便于与车辆右前轮连接,右输出法兰711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环形凸起71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环形凸起712之间构成容纳第二行星轮422和第二太阳轮423的空间,第一环形凸起712的数量可与第二行星轮422数量一致,并且第一环形凸起712和第二行星轮422间隔布置,通过设置相同数量的第一环形凸起712和第二行星轮422,在运用时其回转轴线偏差较小,提高局部结构转动平衡度,如此也能提高这一局部结构的稳定性,其中第一连接套710与第一太阳轮413可设置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是采用焊接连接,或者在第一连接套710的第一环形凸起712上设置通孔,通过螺栓构件将第一连接套710紧固在第一太阳轮413上,通过设置第一连接套710方便输出端连接;为了方便本申请装置另一侧输出端连接,在第三太阳轮上也还设置有第三连接套,第三连接套包括左输出法兰,左输出法兰上设置有左输出部,左输出法兰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环形凸起,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三环形凸起之间构成容纳第四行星轮和第四太阳轮的空间,其中第三连接套和第一连接套710可选择结构相同的构件。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一行星轮轴4121还套接有第五行星轮452,第五行星轮452通过键或者其它现有方式与第一行星轮轴4121套接,还包括第二齿圈801,第二齿圈801内侧与第二行星轮422啮合,第二齿圈801外侧与第五行星轮452啮合;通过设置第二齿圈801及与之相啮合的第五行星轮452,让第一行星单元410和第二行星单元420的传动更加稳定;同样本申请中第三行星轮轴还套接有第六行星轮,还包括第四齿圈802,第四齿圈802内侧与第四行星轮啮合,第四齿圈802外侧与第五行星轮452啮合,其中第四齿圈802可选择与第二齿圈801可相同的构件,第六行星轮可选择与第五行星轮452相同的构件,通过设置第四齿圈802及与之相啮合的第六行星轮,让第三行星单元和第四行星单元的传动更加稳定;以此可提高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第二侧板440还连接有第二连接套720,第二连接套720包括第二底盘721,第二底盘721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环形凸起722,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二环形凸起722之间构成容纳第第五行星轮452和第二齿圈801的空间;通过设置第二连接套720,不仅能够有效保护第二齿圈801,防止在传动中受外部干扰,还能提高整体结构的美观度,并且第二环形凸起722的数量也可选择与第五行星轮452数量一致,提高这一局部结构的稳定性;同样在第四侧板也可选择连接有第四连接套,第四连接套包括第四底盘,第四底盘上间隔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环形凸起,所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第四环形凸起之间构成容纳第第六行星轮和第四齿圈802的空间,以此提高这一局部地区的稳定性,其中第四连接套可选择与第二连接套720结构相同的构件。

应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任何各种改动和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