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盾构机用套轴式液黏传动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4115发布日期:2020-09-11 22:1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盾构机用套轴式液黏传动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盾构机用套轴式液黏传动离合器。



背景技术:

液粘调速离合器是一种液粘传动装置,它基于牛顿内摩擦定律,依靠液体粘性,油膜剪切来传递动力,通过改变油膜间隙来调节输出转速。液粘制动器同样基于牛顿内摩擦定律,通过改变油膜间隙来调节制动力矩。与液粘调速离合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动力制动装置,主要用于无磨损制动领域,后者是动力传递装置,主要用于大型风机水泵调速节能场合。

现有的液粘传动装置的体积比较大,而且只能单轴输出,存在比较大的使用局限性,要实现双轴输出仅能通过两个离合器并联成一个大的离合器的结构,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在对离合器体积具有限定的场合不适用,比如盾构机,盾构机的内部零件多,对离合器的体积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尚没有液粘调速离合器能够使用在盾构机上实现双轴输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盾构机用套轴式液黏传动离合器,可同时实现双轴输出及无极调速两种功能,所占空间小,传递结构简单复杂,协调控制精准,适用于盾构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盾构机用套轴式液黏传动离合器,包括箱体、箱体内部的可转动的内箱、箱体右端可转动的第一轴、箱体左端可转动的第二轴,内箱上设有连通箱体内部的通孔,箱体内充置油液,所述的第一轴的内端延伸至箱体内部与内箱右端固定连接,内箱内部右侧设有一第二被动鼓,内箱与第二被动鼓之间设有内箱向第二被动鼓传动的第二液压摩擦副,内箱内于第二被动鼓左侧处设有第三被动盘,第三被动盘第二被动鼓固定连接,第三被动盘、内箱右内壁间设有调整第二液压摩擦副间摩擦程度的第二液压调节机构,第一轴内端延伸至第三被动盘处,第一轴设有向第二液压摩擦副、第二液态调节机构供油的第二油路机构,所述的第二轴的内端延伸至内箱内与第三被动盘连接,内箱内部内侧设有第一被动鼓,内箱内部左侧设有向第一被动鼓传动的第一液压摩擦副,内箱内于第一被动鼓的右侧设有一第二被动盘、于第一被动鼓的左侧设有一第一被动盘,第二轴外部套设有第三轴,第三轴的内端延伸至内箱内与第一被动盘连接,第一被动盘、第二被动盘间设有调整第一液压摩擦副间摩擦程度的第一液压调节机构,第三轴、第二轴处设有向第一液压调节机构、第一液压摩擦副机构供油的第一供油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被动鼓为圆盘状,第二被动鼓的内部设有与第一轴处相通的第二工作油腔,第二被动鼓的外部设有容纳第二液压摩擦副的第二配合腔,第二工作油腔通向第二配合腔处的第二液压摩擦副,所述的第二液压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液压摩擦副左侧的第四活塞缸、设置在第二液压摩擦副右侧的第二活塞缸,所述的第四活塞缸包括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外部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与第三被动盘间形成第四活塞缸油腔,第三被动盘外部向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弯折形成对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径向限位结构,所述的第二活塞缸包括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外侧的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与内箱右内壁间形成第二活塞缸油腔,内箱右内壁对应处设有向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侧弯折延伸的对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径向限位结构,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分别处于第二液压摩擦副的两侧,第二液压摩擦副包括固定在内箱上的多片第二主动摩擦片、固定在第二被动鼓上的多片第二被动摩擦片,所述的第二油路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轴上的第二润滑油路、设置在第一轴上的第二控制油路,第二润滑油路与第二工作油腔相通,第二控制油路与第二活塞缸油腔、第四活塞缸油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轴的内端设有一轴腔,轴腔内设有一四通油管,四通油管轴孔形成所述的第二控制油路,四通油管的外壁与轴腔内壁间形成所述的第二润滑油路,四通油管的两端设有与轴腔内壁接触密封的油封盘,第一轴上对应处设有连通第二控制油路的第一轴径向油道、及连通第二润滑油路的第一轴第二径向油道。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被动鼓为圆盘状,第一被动鼓的内部设有第一工作油腔,第一被动鼓的外部设有容纳第一液压摩擦副的第一配合腔,第一工作油腔通向第一配合处的第一液压摩擦副,所述的第一液压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液压摩擦副左侧的第一活塞缸、设置在第一液压摩擦副右侧的第三活塞缸,第一活塞缸包括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外部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与第一被动盘间形成第一活塞缸油腔,第一被动盘外部向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弯折形成对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径向限位结构,第三活塞缸包括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外侧的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与第二被动盘间形成第三活塞缸油腔,第二被动盘外端设有向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侧弯折延伸的对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径向限位结构,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分别处于第一液压摩擦副的两侧,第一液压摩擦副包括固定在内箱上的多片第一主动摩擦片、固定在第一被动鼓上的多片第一被动摩擦片,所述的第一油路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三轴处的第一润滑油路、设置在第三轴与第二轴处的第一控制油路,第一润滑油路与第一工作油腔相通,第一控制油路与第一活塞缸油腔、第三活塞缸油腔相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轴与第三轴间设有轴套,轴套内壁与第二轴外壁间形成轴套内部轴向油道,轴套外侧的第三轴上设有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第三轴上还设有沿径向的与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相通的第三轴第一径向油道、与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相通的第三轴第二径向油道,第三轴的内端延伸至第一被动盘的右侧处且第三轴的第一轴向油道与第一工作油腔相通,轴套上对应第一活塞缸油腔处设有一沿径向的轴套径向油管,轴套径向油管的内端与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相通、轴套径向油管的外端通向第一活塞缸油腔,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的内端延伸至第三活塞缸油腔处,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第三轴第二径向油道、轴套径向油管形成所述的第一控制油路,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三轴第一径向油道形成所述的第一润滑油路。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轴的外端通过外端轴承与第三轴可转动配合,第二轴的内端通过第三轴承与第二被动盘内部可转动配合,所述的第三轴通过第一轴承与箱体可转动配合,内箱左端与箱体间通过第二轴承配合,所述的第一轴与箱体间通过第四轴承配合。

进一步的,箱体左部设有支撑第三轴的第三轴透盖,箱体右部设有支撑第一轴的第一轴透盖。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轴、第二轴、第一主动鼓、第二被动鼓、第一被动盘、第二被动盘、第三被动盘、内箱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被动鼓与第二活塞不可动部分相接处通过第五轴承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内箱包括主动鼓、主动鼓左侧的第一主动盘、主动鼓右侧的第二主动盘,所述的箱体上设有出油孔,出油口连接液压油循环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

1)本实用新型实现了在一套装置上兼具液粘调速离合器的无极调速和双轴输出两大功能;

2)本实用新型采用同一套油压控制系统,第一调速机构的工况与第二调速机构的工况相互对应协调,可按要求对传动系统传递扭矩,无极调节输出转速,实现传动系统调速可控;

3)本实用新型一端具有一第一轴,另一端具有通轴心的第二轴、第三轴,相当于将两个调速离合器集于一体形成双轴输出,可有效解决占用空间大、价格成本高等一系列问题;

4)本实用新型第一调速机构通过在第三轴的端部设置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三轴端部设置第一被动鼓,从而在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和第一被动鼓之间构成第一工作油腔,本实用新型第二调速机构通过在内部轴承处设置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和第二被动鼓,从而在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和第二被动鼓之间构成第二工作油腔,并通过改进润滑油路,充分利用油腔的离心力将润滑油均匀的甩入摩擦副间,使第一调速机构及第二调速机构的摩擦副之间形成均匀的油膜,从而改善装置的调速性能;

5)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调速机构及第二调速机构通过改变控制油路,均采用双活塞双向压紧方式,从而使摩擦副的位移方式由单向位移变为双向位移,位移均匀度分别提高2倍以上,由此,油膜的均匀程度相应提高2倍以上,可进一步改善装置的调速性能。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前述的和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显而易见。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纵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工作油腔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二工作油腔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轴套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三被动盘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二轴、第三轴配合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中第一轴处的局部截面示意图。

其中:1为第一轴,11为第一轴第一径向油道,12为第一轴第二径向油道,11为第一轴第一径向油道,2为第四轴承,3为第五轴承,4为第二主动盘,5为固定螺钉,6为第二工作油腔,7为第二被动鼓,8为第二主动摩擦片,9为第二被动摩擦片,13为主动鼓,16为上箱体,17为第三被动盘,18为第二被动盘,20为第一主动摩擦片,21为第一被动摩擦片,22为第一被动鼓,221为第一工作油腔,23为第一活塞缸,231为第一活塞可动部分,232为第一活塞不可动部分,232为第一活塞油腔,24为第一被动盘,25为第一主动盘,28为第二轴承,29为第一轴承,30为第三轴,301为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302为第三轴的第一径向油道,303为第三轴第二径向油道,303为第三轴第一径向油道,30e为第二轴的第三径向油道,31为第三轴透盖,311为第三轴透盖的润滑油油管,312为第三轴透盖的压力油油管,32为下箱体,33为密封圈,37为第一轴透盖,371为第一轴透盖压力油油管,372为第一轴透盖润滑油油管,39为第四活塞缸,391为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392为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393为第四活塞缸油腔,40为第二活塞缸,401为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02为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03为第二活塞缸油腔,43为第三活塞缸,431为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32为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433为第三活塞缸油腔,44为第二轴,45为四通油管,45a为四通油管轴向油道,45b为四通油管径向油道,46为外端轴承,48为第三轴承,49为左油封盘,491为右油封盘,52为轴套,521为轴套内部轴向油道,522为轴套径向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参照图1-图7,一种盾构机用套轴式液黏传动离合器,包括箱体、箱体内部的可转动的内箱、箱体右端可转动的第一轴1、箱体左端可转动的第二轴44,本实施例中以第一轴侧为离合器的右侧、以第二轴侧为离合器的左侧,箱体包括上箱体16、下箱体32,上箱体16、下箱体32的结构便于组装本离合器,内箱包括筒状的主动鼓13、主动鼓13左侧的盘状的第一主动盘25、主动鼓13右侧的盘状的第二主动盘4,第一主动盘25、主动鼓13、第二主动盘4构成内箱,主动鼓13上设有多个与箱体连通的通孔,箱体、内箱内充置油液,箱体上设有出油孔,出油口连接液压油循环供油装置,第一主动盘25外侧通过第二轴承28与箱体可转动配合,第二主动盘与第一轴对应处、第二活塞组件连接,第二被动盘与第四活塞不可动部分间螺钉连接,第一轴1的内端延伸至箱体内部与第二被动盘4的右端外壁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二被动盘4内侧设有一圆盘状的第二被动鼓7,第二被动盘4与第二被动鼓7之间设有主动鼓向第二被动鼓7传动的第二液压摩擦副,内箱内于第二被动鼓7左侧处设有第三被动盘17,第三被动盘17与第二被动鼓7通过固定螺钉5固定连接,第三被动盘17、第二被动盘4间设有调整第二液压摩擦副间摩擦程度的第二液压调节机构,第一轴1的内端延伸至第三被动盘17处,第一轴1设有向第二液压摩擦副、第二液态调节机构供油的第二油路机构,第二被动鼓7的内部设有与第一轴1处相通的同于润滑的第二工作油腔6,第二被动鼓7的外部设有容纳第二液压摩擦副的第二配合腔,第二工作油腔6通向第二配合腔处的第二液压摩擦副,第二液压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液压摩擦副左侧的第四活塞缸39、设置在第二液压摩擦副右侧的第二活塞缸40,第四活塞缸39包括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391、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391外部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2,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1、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392与第三被动盘17间形成第四活塞缸油腔393,第三被动盘17外部向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2侧弯折形成对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2的径向限位结构,保持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2的径向位置,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2与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391配合处设有密封圈33。

第二活塞缸40包括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01、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01外侧的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402,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01、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402与第二主动盘4间形成第二活塞缸油腔403,第二主动盘4对应处设有向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402侧弯折延伸的对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402的径向限位结构,限制径向位置,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01、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402的配合面处设有密封的密封圈,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392、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402分别处于第二液压摩擦副的两侧,第二液压摩擦副包括固定在主动鼓13上的多片第二主动摩擦片8、固定在第二被动鼓7上的多片第二被动摩擦片9,多片第二主动摩擦片8、第二被动摩擦片9相间分布,第二油路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轴1上的第二润滑油路、设置在第一轴1上的第二控制油路,第二润滑油路与第二工作油腔6相通,第二控制油路与第二活塞缸油腔403、第四活塞缸油腔393相通,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的运动方向相反。

第一轴1的内端设有一轴腔,轴腔内设有一四通油管45,四通油管45的轴孔形成第二控制油路,四通油管45的外壁与轴腔内壁间形成第二润滑油路,四通油管45的左端设有左油封盘49,四通油管45的右端设有右油封盘491,左油封盘49处于第四活塞缸油腔393内侧开口的右侧,左油封盘使第二控制油路、第二润滑油路在该处分隔开,四通油管45的四通结构对应于第二活塞缸油腔内侧开口处,控制油由第二控制油路进入到第四活塞缸油腔393、第二活塞缸油腔对第二液压调节机构进行控制,对第二液压摩擦副的摩擦程度进行控制。

第一轴1上对应处设有连通第二控制油路的第一轴第一径向油道11、及连通第二润滑油路的第一轴第二径向油道12,箱体左侧外部设有支撑第一轴1的第一轴透盖37,第一轴透盖37上对应第一轴第一径向油道11处设有与之相同的第一轴透盖压力油油管371、对应第一轴第二径向油道12处设有第一轴透盖润滑油油管372,便于外部的控制油、润滑油对应的进入到第二控制油路、第二润滑油油路内,油路沿第一轴轴向设置,有助于减小体积,便于设置,提高结构的紧凑程度。

第二轴44的内端延伸至内箱内与第三被动盘17连接,内箱的内侧设有圆盘状的第一被动鼓22,主动鼓13左侧设有向第一被动鼓22传动的第一液压摩擦副,内箱内于第一被动鼓的右侧设有一第二被动盘18、于第一被动鼓的左侧设有一第一被动盘24,第二轴44的外部套设有第三轴30,第三轴30的内端延伸至内箱内与第一被动盘24连接,第一被动盘24、第二被动盘18间设有调整第一液压摩擦副间摩擦程度的第一液压调节机构,第三轴30、第二轴44处设有向第一液压调节机构、第一液压摩擦副机构供油的第一供油机构,第一被动鼓22的内部设有第一工作油腔221,第一被动鼓22的外部设有容纳第一液压摩擦副的第一配合腔,第一工作油腔221通向第一配合处的第一液压摩擦副,第一液压调节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液压摩擦副左侧的第一活塞缸23、设置在第一液压摩擦副右侧的第三活塞缸43,第一活塞缸23包括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231、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131外部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232,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232、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231与第一被动盘24间形成第一活塞缸油腔233,第一被动盘24外部向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232弯折形成对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径向限位结构,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232、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231相接处设有密封圈33,避免控制油漏出,第三活塞缸43包括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31、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31外侧的可沿轴向往复运动的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432,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31、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432与第二被动盘18间形成第三活塞缸油腔433,第二被动盘18外端设有向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侧弯折延伸的对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径向限位结构,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432、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431配合处设有密封圈33,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分别处于第一液压摩擦副的两侧,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的运动方向相反,且通过第二控制油路控制两者对第二液压摩擦副同时挤压压缩,灵敏度更好,且同步运作,提高控制的一致性。

第一液压摩擦副包括固定在主动鼓左侧上的多片第一主动摩擦片20、固定在第一被动鼓22上的多片第一被动摩擦片21,第一主动摩擦片20、第一被动摩擦片21相间设置,第一油路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三轴30处的第一润滑油路、设置在第三轴与第二轴处的第一控制油路,第一润滑油路与第一工作油腔221相通,第一控制油路与第一活塞缸油腔、第三活塞缸油腔相通,

第二轴44与第三轴30间设有轴套52,轴套52的内壁与第二轴44的外壁间形成轴套内部轴向油道521,轴套52的外侧的第三轴30上设有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301,第三轴30上还设有沿径向的与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301相通的第三轴第一径向油道302、与轴套内部轴向油道301相通的第三轴第二径向油道303,第三轴30的内端延伸至第一被动盘24的右侧处且第三轴30的第一轴向油道301与第一工作油腔221相通,轴套52上对应第一活塞缸油腔处设有一沿径向的轴套径向油管522,轴套径向油管522的内端与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相通、轴套径向油管522的外端通向第一活塞缸油腔,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的内端延伸至第三活塞缸油腔处,轴套内部轴向油道、第三轴第二径向油道、轴套径向油管形成第一控制油路,第三轴第一轴向油道、三轴第一径向油道形成第一润滑油路,第二轴44的外端通过外端轴承46与第三轴30可转动配合,第二轴44的内端通过第三轴承48与第二被动盘18内部可转动配合,第三轴30通过第一轴承29与箱体可转动配合,第一轴1与箱体间通过第四轴承2配合,箱体左部设有支撑第三轴30的第三轴透盖31,第三轴透盖31上对应第三轴第一径向油道处设有与其相通的第三轴透盖的润滑油油管311、对应第三轴第二径向油道处设有与其相通的第三轴透盖的压力油油管312,通过第三轴透盖处向第一控制路油路、第一润滑油路内供应油液,结构紧凑,减小体积,第一轴、第二轴、第一主动鼓、第二被动鼓、第一被动盘、第二被动盘、第三被动盘、内箱的轴线处于同一直线上,提高配合精度,第二被动鼓7与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相接处通过第五轴承3配合,提高转动的顺畅性。

第二轴、第三轴、第三轴透盖、第一主动摩擦片、第一被动摩擦片、主动鼓、第一被动盘、第一活塞缸和控制油油管构成本离合器的第一调速机构,第一轴、第一轴透盖、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主动鼓、第三被动盘和第二活塞缸构成本离合器的第二调速机构。

工作过程为:当在第一、三活塞缸的作用力下,第一主、被动摩擦片完全压紧,第一主动摩擦片、第一被动摩擦片之间的油膜扭矩能力最大时,此时若在第二、四活塞缸的作用力下,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完全压紧,本实用新型液粘传动装置相应地处于三轴同步传动工况,若此时在第二、四活塞缸的作用力下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完全分离,本装置处于双轴传动工况,即第一轴和第三轴同步转动,若当在第一、三活塞缸的作用力下,主、被动摩擦片完全分离,在第二、四活塞缸的作用力下,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完全压紧时,本装置处于双轴传动工况,即第一轴和第二轴同步转动,当系统有一定控制压力油时,控制油从第三轴的油路分别进入第一、三活塞缸及第二、四活塞缸,通过改变控制油压力大小可同时调整主动摩擦片、被动摩擦片间的油膜厚度大小,以及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间的油膜厚度大小,此时,本实用新型套轴式液黏传动装置处于半传递工况,从而既可以实现传递扭矩,无极调节输出转速,又可以实现三轴异步转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第一调速机构包括两个活塞缸:第一活塞缸和第三活塞缸,第一活塞缸的活塞的运动方向与第三活塞缸运动方向相反,由于摩擦副的位移方式由单向位移变为双向位移,位移均匀度分别提高2倍以上,由此,油膜的均匀程度相应提高2倍以上,可进一步改善装置的调速性能,第一活塞缸包括第一被动盘、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和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一被动盘与第三轴通过螺钉与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一被动鼓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的一个端面与被动摩擦片组中最靠近的一片第一被动摩擦片固定连接,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另一个端面通过密封圈与第一被动盘连接,在第一被动盘和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之间形成第一活塞缸油腔,当第一活塞缸进压力油时,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带动第一被动摩擦片朝远离第一被动盘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第一主动摩擦片和第一被动摩擦片的压紧,当第一活塞缸的压力油压减小时,第一活塞可动部分带动第一被动摩擦片朝第一被动盘所在的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第一主动摩擦片和第一被动摩擦片的相互分离。

第三活塞缸相对于第一活塞缸,两者成左右对称关系,第三活塞缸可包括第二被动盘和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的一个端面与被动摩擦片组中最靠近端面的一片被动摩擦片固定连接,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的另一个端面通过密封圈与第二被动盘连接,在第二被动盘和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之间形成第三活塞缸油腔,并且,第三活塞缸油腔与第二轴上的轴套内部轴向油道连通。

四通油管轴心处为四通油管轴向油道45a,四通油管设有径向的四通油管径向油道45b,四通油管轴向油道45a与第二控制油路相通,四通油管径向油道45b为第二控制油路的一部分,四通油管轴向油道45a通过左边内部圆腔41a与第四活塞缸的第四活塞缸油腔393连通,油封盘49安装在四通油管的轴向油道两端,由此避免第一轴轴腔内的压力油通过左、右两边内部圆腔进入润滑油油道四通油管轴向油道45a,且支撑起四通油管。

本实用新型有四个类似的活塞缸,均由活塞缸可动部分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组成,即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一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三活塞缸可动部分、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四活塞缸可动部分,这样工作油腔面积减小,可以使调速机构受压力油波动的干扰减轻。

本实用新型的支撑关系为:第二轴由外端轴承和轴承第三轴承支撑,第三轴由第一轴承和外端轴承支撑,第二轴承、第一轴承和第四轴承共同支撑起上、下箱体,第一轴由第四轴承支撑并通过螺钉固定,第一主动盘由第二轴承支撑,第二主动盘由第一轴凸台上一圈螺钉支撑,第一被动鼓由第三轴支撑,第二被动鼓由螺钉和第三轴承共同支撑,本实用新型第一被动鼓上开有三个大槽,润滑油可以经此进入主、被动摩擦片之间,第二被动鼓上开有两个大槽,润滑油可以经此进入主被动摩擦片之间,本实用新型第三被动盘、第四活塞缸不可动部分、第二活塞缸不可动部分和第二主动盘均在开有与第一轴内部圆腔大小相同的中心通孔,并且由这些中心通孔和第一轴内部圆腔共同组成第二调速机构内部圆腔,此圆腔内置四通油管和油封盘,并由此分成左边内部圆腔、第一轴第一轴向油道和右边内部圆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控制油路均为:一路控制压力油从第三轴透盖上的径向油道进入第三轴的第一径向油道,后经第二轴与第三轴轴间轴套内部油道进入第三径向油道,然后进入第三活塞缸油腔和第一活塞缸油腔油,由此进入第三活塞缸油腔和第一活塞缸油腔4,此路控制压力油通往第一、三活塞缸的第一、三油腔,另一路控制压力油进入下部分工作油油腔,由于上部分活塞缸和下部分活塞缸的控制压力油同为第三轴侧的压力油,四者油压相等,易于协调控制,因此上下部分活塞缸的位移分别对应左右对称相等,并且实现了仅靠一个工作油压同时控制四个活塞运动的目的,另一路压力油从第一轴透盖压力油油管通过第一轴第一径向油道进入第一轴右边内部圆腔到达第一轴的四通油管的轴向油道,再进入左边内部圆腔,后经第二活塞缸油缸油道进入第二活塞缸油腔,同时经四通油管的径向油道第四活塞缸油腔油道进入第四活塞缸油腔。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润滑油路为:润滑油从第一轴透盖润滑油油管流入,经由第一轴的第二径向油道进入第一轴的第一轴向油道,然后,一部分润滑油进入第二润滑油油腔,另一部分润滑油经由第一轴向油道进入下半部分的润滑油油腔,另一路润滑油从第三轴透盖的润滑油油管流入,经由第三轴的第一径向油道到达第三轴的第一轴向油道,再通过第一活塞缸不可动部分中心孔油道进入第一润滑油油腔,由于第一被动鼓、第二被动鼓能够与第一轴1和第二轴44高速恒定旋转,从而带动第一润滑油油腔、第二润滑油油腔高速旋转,由此两个润滑油油腔将分别产生一恒定的离心力,在此离心力的作用下,润滑油分别经第一被动鼓、第二被动鼓上的大槽进入第一主动摩擦片、第一被动摩擦片及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之间,由此可形成均匀的油膜,可以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套轴式液黏传动装置的调速性能。

以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过程为:风机、水泵等工作机的动力输入可以从第一轴的外端输入,经由第一轴传递给第二主动盘,第二主动盘带动主动鼓传递给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主动摩擦片通过主动、被动摩擦片间的油膜的剪切力传递给第二被动摩擦片,第二被动摩擦片将力传递给第二被动鼓,第二被动鼓通过螺钉传递给第三被动盘,第三被动盘再传递给第二轴的内端,最后由第二轴的外端输出动力,与此同时,主动鼓带动第一主动摩擦片经主、被动摩擦片间的油膜的剪切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被动摩擦片,第一被动摩擦片带动第一被动鼓通过螺钉传递给第一被动盘,第一被动盘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轴的内端,最后由第三轴的外端输出动力。

动力也可以反过来从第三轴的外端输入动力,后经第三轴的内端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被动盘,第一被动盘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被动鼓,第一被动鼓将动力传递给第一被动摩擦片,第一被动摩擦片经主、被动摩擦片间的油膜的剪切作用将动力传递给第一主动摩擦片,主动摩片带动主动鼓再带动第二主动盘传递给第一轴的内端,最后从第一轴的外端输出动力,与此同时,输入动力经由主动鼓传递给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主动摩擦片在动、静摩擦片间的油膜的剪切作用下将力传递给第二被动摩擦片,在带动第二被动鼓通过螺钉传递给第三被动盘,再传递给第一轴的外端,从第一轴的外端输出动力。

动力还可以从第二轴的外端输入,后经第二轴的内端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被动盘,第三被动盘通过螺钉传递给第二被动鼓,通过安装在第二被动鼓上的第二被动摩擦片将动力传递给第二主动摩擦片,第二主动摩擦片传递给主动鼓,主动鼓带动第一主动摩擦片通过油膜剪切力传递给第一被动摩擦片,第一被动摩擦片带动第一被动鼓通过螺钉传递给第一被动盘,第一被动盘将动力传递给第三轴的内端,最后由第三轴的外端输出动力,与此同时,主动鼓带动第二主动盘传递给第一轴内端,最后从第一轴的外端输出动力从而可以实现双轴变速传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上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