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579789发布日期:2022-04-09 08:36阅读: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震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2.减震器是用来抑制弹簧震动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广泛用于汽车减震中,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汽车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
3.减震器在不同的路面情况下需要的阻尼大小不同,现有的减震器的阻尼无碍法调节,使得车辆无法达到很好的减震效果,影响乘坐的舒适性与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同时还会影响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包括有工作缸以及汽油缸,工作缸连接有活塞杆组件,工作缸及汽油缸通过下支座连接,汽油缸通过浮动活塞上下分隔为气腔与油腔,下支座设置有连通工作缸的油道且开设有装配孔,装配孔连通油道及油腔且内置有导油座,导油座内端中心处开设有过油凹位且过油凹位开口端设置有堵盖,过油凹位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油道导通的第一通孔以及与油腔导通的第二通孔,过油凹位底面开设有延伸至导油座外的调节孔,调节孔内置有调节件且调节件外端连接有调节旋钮,调节件位于过油凹位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过油孔且过油孔外圈套设有堵件。
6.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当遇到不同路面情况且需要调节减震器的阻尼力时,通过调节旋钮与调节件的配合促使堵件对过油孔实现封堵,使得油液无法流经过油孔,此时油液进入油腔的流速降低,实现对于阻尼力的调节,使得车辆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提高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及减震器的使用寿命。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堵件套设于调节件外圈且内端开设有过油凹槽,过油凹槽的内径大于调节件的外径形成与过油孔导通的过油区间,调节件外圈且位于过油凹位内底面以及堵盖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调节件位于堵件背离堵盖一端的外圈套设有延伸环。
8.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设置复位弹簧,避免堵件处于非封堵状态下时与堵盖贴合而影响减震器的阻尼效果。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件包括位于内端的柱状部以及延伸至调节孔外的条状部,调节旋钮内端凹设有与条状部适配的条状槽,调节孔内开口端的侧壁设置有内螺纹,延伸环外壁设置有与内螺纹适配的外螺纹。
10.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调节旋钮通过条状槽与条状部之间的配合可以更高效的带动调节件转动。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堵盖外圈等距环设有若干回油孔,每个回油孔均与油腔以及过油凹位导通,堵盖靠近过油凹位的一端设置有堵环,堵环滑移套设于调节件外且与复位弹簧背离过油凹位内底面的一端抵接。
12.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复位弹簧与堵环之间的配合有效提高回油效率,使得减震器的回弹更为平缓。
13.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件内开设有螺孔,螺孔与过油孔导通且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柱,螺柱外端贯穿延伸至调节旋钮外且连接有调节螺母,螺柱内端延伸有堵头部,螺柱内端的外圈凹设有密封槽,密封槽内置有密封环。
14.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需要小幅度调节阻尼力时只需旋动调节螺母即可,需要大幅度调节阻尼力时则需要旋动调节旋钮,使用者可应需要旋动调节螺母或调节旋钮进而有效提高减震器的使用便捷性及灵活性。
15.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调节孔外开口端环设有调节凹位,调节凹位底面等距环设有若干簧孔,每个簧孔均内置有压紧弹簧,压紧弹簧外端连接有滚珠,调节旋钮转动连接于调节凹位内且内端面环设有与每个滚珠适配的弧状槽。
16.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通过滚珠与弧形槽之间的配合有效降低调节旋钮转动时的摩擦系数,使得调节旋钮的转动更为便捷省力。
1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浮动活塞靠近油腔的一端凹设有与调节件内端头适配的容置槽,调节件外圈且位于浮动活塞及堵盖之间套设有若干蝶形弹片,蝶形弹片为两两相对设置。
18.采用上述方案的优点是:蝶形弹片为两两相对设置进而对浮动活塞回退具有缓冲左右,使得活塞杆组件的回弹更为平缓,有效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性能。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油缸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22.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图1中b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蝶形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1、工作缸;100、汽油缸;101、活塞杆组件;102、下支座;2、浮动活塞;200、气腔;201、油腔;202、油道;203、装配孔;204、容置槽;205、蝶形弹片;3、导油座;300、过油凹位;301、第一通孔;302、第二通孔;303、调节孔;304、内螺纹;305、外螺纹;4、调节件;400、调节旋钮;401、过油孔;402、延伸环;403、柱状部;404、条状部;405、条状槽;406、螺孔;407、螺柱;408、调节螺母;409、堵头部;410、密封槽;411、密封环;5、堵件;500、过油凹槽;
501、复位弹簧;6、堵盖;600、回油孔;601、堵环;7、调节凹位;700、簧孔;701、压紧弹簧;702、滚珠;703、弧状槽。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包括有工作缸1以及汽油缸100,工作缸1连接有活塞杆组件101,工作缸1及汽油缸100通过下支座102连接,汽油缸100通过浮动活塞2上下分隔为气腔200与油腔201,下支座102设置有连通工作缸1的油道202且开设有装配孔203,装配孔203连通油道202及油腔201且内置有导油座3,导油座3内端中心处开设有过油凹位300且过油凹位300开口端设置有堵盖6,过油凹位300两端分别开设有与油道202导通的第一通孔301以及与油腔201导通的第二通孔302,过油凹位300底面开设有延伸至导油座3外的调节孔303,调节孔303内置有调节件4且调节件4外端连接有调节旋钮400,调节件4位于过油凹位300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过油孔401且过油孔401外圈套设有堵件5。
28.在使用时,当减震器的阻尼力处于初始状态下时,活塞杆组件101由于震动朝向工作缸1底部压紧进而促使工作缸1内的油液进入油道202,油液经过油道202并由第一通孔301流入过油凹位300内,堵件5与过油凹位300之间的间隙以及调节件4上的过油孔401将油液引导至第二通孔302并流入汽油缸100的油腔201内,实现阻尼;当需要调节减震器的阻尼力时,通过调节旋钮400与调节件4的配合促使堵件5对过油孔401实现封堵,使得油液无法流经过油孔401,此时油液进入油腔201的流速降低,实现对于阻尼力的调节。
29.堵件5套设于调节件4外圈且内端开设有过油凹槽500,过油凹槽500的内径大于调节件4的外径形成与过油孔401导通的过油区间,调节件4外圈且位于过油凹位300内底面以及堵盖6之间套设有复位弹簧501,调节件4位于堵件5背离堵盖6一端的外圈套设有延伸环402;调节件4包括位于内端的柱状部403以及延伸至调节孔303外的条状部404,调节旋钮400内端凹设有与条状部404适配的条状槽405,调节孔303内开口端的侧壁设置有内螺纹304,延伸环402外壁设置有与内螺纹304适配的外螺纹305。
30.在使用时,堵件5处于非封堵状态下时,油液可经过过油凹槽500与调节件4之间形成的过油区间及过油孔401流通至第二通孔302;当需要控制堵件5对过油孔401实现封堵时,转动调节旋钮400并通过条状槽405与条状部404之间的配合带动调节件4转动,调节件4转动过程中由于延伸环402外圈的外螺纹305与调节孔303内开口端侧壁的内螺纹304之间的螺纹配合朝向过油凹位300内压紧,调节件4内压时外圈的延伸环402与堵件5抵接并促使堵件5朝向堵盖6压紧,当堵件5与堵盖6紧密贴合时油液无法流入过油凹槽500内进而无法流经过油孔401,实现对于过油孔401的封堵,此时复位弹簧501处于蓄能状态,当需要取消堵件5对过油孔401的封堵时相反操作,促使调节件4退出过油凹位300,堵件5由于复位弹簧501的弹性往复力朝向过油凹位300内底面压紧,完成堵件5的状态切换,通过设置复位弹簧501避免堵件5处于非封堵状态下时与堵盖6贴合,进而影响减震器的阻尼效果。
31.堵盖6外圈等距环设有若干回油孔600,每个回油孔600均与油腔201以及过油凹位300导通,堵盖6靠近过油凹位300的一端设置有堵环601,堵环601滑移套设于调节件4外且与复位弹簧501背离过油凹位300内底面的一端抵接。
32.在使用时,堵环601由于复位弹簧501的弹性力始终朝向回油孔600压紧,当油腔201内的油液回流至过油凹位300内时部分油液进入回油孔600并促使堵环601朝向复位弹簧501压紧,此时油液可经过回油孔600回流至过油凹位300内,回油结束后堵环601由于复位弹簧501的弹性往复力再次朝向堵盖6压紧,通过复位弹簧501与堵环601之间的配合有效提高回油效率,使得减震器的回弹更为平缓。
33.调节件4内开设有螺孔406,螺孔406与过油孔401导通且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柱407,螺柱407外端贯穿延伸至调节旋钮400外且连接有调节螺母408,螺柱407内端延伸有堵头部409,螺柱407内端的外圈凹设有密封槽410,密封槽410内置有密封环411。
34.在使用时,转动调节螺母408进而带动螺柱407转动,螺柱407与螺孔406呈螺纹连接配合进而促使螺柱407内压,螺柱407内压带动堵头部409内压,堵头部409处于内压状态下时横设于过油孔401内进而有效降低过油孔401油液流量的大小,实现对于阻尼力的小幅度调节,当需要小幅度调节阻尼力时只需旋动调节螺母408即可,当需要大幅度调节阻尼力时则需要旋动调节旋钮400,使用者可应需要旋动调节螺母408或调节旋钮400进而有效提高减震器的使用便捷性及灵活性。
35.调节孔303外开口端环设有调节凹位7,调节凹位7底面等距环设有若干簧孔700,每个簧孔700均内置有压紧弹簧701,压紧弹簧701外端连接有滚珠702,调节旋钮400转动连接于调节凹位7内且内端面环设有与每个滚珠702适配的弧状槽703。
36.在使用时,通过滚珠702与弧形槽之间的配合有效降低调节旋钮400转动时的摩擦系数,使得调节旋钮400的转动更为便捷省力,其中滚珠702与簧孔700底面之间具有压紧弹簧701,压紧弹簧701促使滚珠702与弧状槽703压紧的同时滚珠702可实现自适应伸出或内缩,进而避免滚珠702与弧状槽703之间发生卡滞。
37.浮动活塞2靠近油腔201的一端凹设有与调节件4内端头适配的容置槽204,调节件4外圈且位于浮动活塞2及堵盖6之间套设有若干蝶形弹片205,蝶形弹片205为两两相对设置。
38.在使用时,当活塞杆组件101内压至工作缸1内时促使汽油缸100的油腔201内充满油液,并促使浮动活塞2背离调节件4一侧运动,当活塞杆组件101回弹时油腔201内的油液回流至工作缸1内并促使浮动活塞2朝向调节件4一侧运动,此时调节件4的内端头位于容置槽204内,同时蝶形弹片205为两两相对设置进而对浮动活塞2回退具有缓冲左右,使得活塞杆组件101的回弹更为平缓,有效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性能。
3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