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输入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49774发布日期:2022-08-24 08:16阅读: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输入传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传动机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输入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2.传动机构是把动力从机器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使机器或机器部件运动或运转的构件或机构称为传动机构。目前的单输入式的传动机构中,当传动机构中的输入部件出现问题时,整个机器都无法运转,必须停机维修。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车间中的一些机器一但停机,将造成具大损失。为避免机器停机,需设置备用输入部件,若再增加一套传动机构以配合备用输入部件工作,则整个机器的成本、体积均会增加,如何在设计出一种传动机构,具有双输入接口可接入两输入部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输入传动机构,可适配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传递,结构设计合理,减少使用本传动机构的机器的维修次数,延长使用本传动机构的机器的在线工作时间。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具有两路彼此独立的动力输入支路,每路动力输入包含电动机、蜗轮蜗杆机构、控制器;各动力输入支路的蜗轮蜗杆机构中的蜗轮装于输出齿轮组件的两端;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上蜗杆组件、与上蜗杆组件配合的左蜗轮,下蜗杆组件、与下蜗杆组件配合的右蜗轮;
5.所述输出齿轮组件包括输出锥齿轮、轴、两组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每组齿轮组包括两锥齿轮,同组的两锥齿轮同轴设置,两组锥齿轮轴向垂直,一组齿轮组由小锥齿轮一、小锥齿轮三组成,另一组齿轮组由两个小锥齿轮二组成,两组齿轮组与输出锥齿轮组成动力输出部,固定在轴上的小锥齿轮一将左蜗轮的动力传入至输出齿轮组件作为一路动力输入部;小锥齿轮三和右蜗轮固定,小锥齿轮三和右蜗轮两者一起套装在轴上,小锥齿轮三将右蜗轮的动力传入至输出齿轮组件作为另一路动力输入部。
6.当两路动力输入支路单独工作时,两路动力输入支路中的任一动力输放支路均可将动力通过各自动力输入支路的电动机、蜗轮蜗杆组件传输至输出齿轮组件。
7.所述输出锥齿轮左侧端部有沿输出锥齿轮轴向向左延伸形成的延伸部,延伸部内壁有沿径向设置的凸起,小锥齿轮二装于延伸部的凸起处。
8.所述延伸部为完整的圆筒形,延伸部内壁有两个沿径向设置的凸起,各小锥齿轮二装于延伸部的各凸起处。
9.所述延伸部为两个弧面部,两个弧面部的内/外弧面位于同一圆柱面,两延伸部内壁均有一个沿径向设置的凸起,各小锥齿轮二装于延伸部的各凸起处。
10.电动机包括上电动机、下电动机;
11.蜗轮蜗杆机构包括上蜗杆组件、与上蜗杆组件配合的左蜗轮,下蜗杆组件、与下蜗杆组件配合的右蜗轮;
12.一路动力输入支路包括上控制器、上蜗杆组件、左蜗轮;
13.另一动力输入支路包括下控制器、下蜗杆组件、右蜗轮。
14.本实用新型的双输入传动机构中延伸部为两个弧面部,可减少整个双输入传动机构整体重量,提高传动机构的工作效率。
15.本实用新型的双输入传动机构具有两路彼此独立的动力输入支路,当两路动力输入支路单独工作时,两路动力输入支路中的任一动力输放支路均可将动力通过各自动力输入支路的电动机、蜗轮蜗杆组件传输至输出齿轮组件。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19.图3是图2的侧视图;
20.附图标记:1—上电连接器;2—左盖板;3—上控制器;4—壳体;5—上蜗杆组件;
21.6—上电动机;7—下电连接器;8—下控制器;9—下蜗杆组件;10—下电动机;
22.11—顶盖;12—轴承;13—左蜗轮;14—输出轴;15—大圆锥齿轮;
23.16—右蜗轮;17—右端盖;18—输出齿轮组件;
24.21—小双联齿轮;18a—小锥齿轮一;
25.18b—小锥齿轮二;18c—输出锥齿轮;18d—轴。
具体实施方式
26.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航空电动机构为例进行说明。其中,航空电动机构驱动活门打开/关闭,活门一般安装在飞机燃油、空气管道上,用以控制飞机内部燃油、空气管道的通断。航空电动机构主要包括:上电连接器1、上控制器3、壳体4、上蜗杆组件5、上电动机6、下电连接器7、下控制器8、下蜗杆组件9、下电动机10、顶盖11、顶盖11、轴承12、左蜗轮13、输出轴14、大圆锥齿轮15、右蜗轮16、输出齿轮组件18。
27.具有两个电连接器即上电连接器1、下电连接器7、两个控制器即上控制器3、下控制器8、两个蜗杆组件即上蜗杆组件5、下蜗杆组件9、两个电动机即上电动机6、下电动机10、壳体4、左蜗轮13、输出轴14、大圆锥齿轮15、右蜗轮16、输出齿轮组件18、触发片19、霍尔传感器20、小双联齿轮21。
28.其中,所述上电连接器1、上控制器3、上蜗杆组件5、上电动机6、左蜗轮13组成产品的一路动力输入,下控制器8、下蜗杆组件9、下电动机10、右蜗轮16组成产品的另一路动力输入。两路动力输入均可将动力传输至输出齿轮组件18,且彼此独立工作。
29.上连接器1、下连接器7安装在左盖板2上,镜像对称布置,左盖板安装在壳体4左侧。
30.上电动机6、下电动机10安装在壳体右边,镜像对称布置。
31.大圆锥齿轮15为双联齿轮,中部为通孔,安装在输出轴14上。大圆锥齿轮15底部直齿轮与输出轴14上的小双联齿轮上部直齿轮啮合,大圆锥齿轮15的锥齿轮与输出齿轮组件
18中输出锥齿轮18c啮合。
32.输出齿轮组件18c、轴18d、两组相互啮合的齿轮组,每组齿轮组包括两锥齿轮,同组的两锥齿轮同轴设置,两组锥齿轮轴向垂直,一组齿轮组由小锥齿轮一18a、小锥齿轮三18e组成,另一组齿轮组由两个小锥齿轮二18b组成与输出锥齿轮18c组成动力输出部,小锥齿轮一18a和轴18d固定将左蜗轮13的动力传入至输出齿轮组件18,作为齿轮组件18的一路动力输入部;小锥齿轮三18e和右蜗轮16 固定,两者一起套装在轴18d上,小锥齿轮三18e将右蜗轮16的动力传入至输出齿轮组件18作为另一路输入部。输出锥齿轮18c左侧端部有沿输出锥齿轮18c轴向向左延伸形成的延伸部181,延伸部181为两个弧面部,两个弧面部的内/外弧面位于同一圆柱面,两延伸部181内壁均有一个沿径向设置的凸起182,各小锥齿轮二18b装于延伸部181的各凸起182处。
33.左蜗轮13固定在输出齿轮组件18中的轴18d一起转动。
34.右蜗轮16和输出齿轮组件18中的小锥齿轮三18e固定一起转动。
35.上蜗杆组件5、下蜗杆组件9均安装在壳体4圆形腔室类,中部为蜗杆齿形分别与左蜗轮13、右蜗轮16啮合,头部有齿轮分别与上电动机6、下电动机10输出端齿轮啮合。
36.本实用新型中两路动力输入支路均可将动力通过各自支路的电动机、蜗轮蜗杆组件传输至输出齿轮组件18,输出齿轮组件18可将单独任一支路的动力从输出齿轮组件18经传动齿轮组件啮合传动至输出轴14。传动齿轮组件包括大圆锥齿轮15、小双联齿轮。输出锥齿轮18c经大圆锥齿轮15、小双联齿轮与输出轴14的传动啮合。
37.当电动机构通过上电动机6前端的直齿轮与上蜗杆组件5中直齿轮啮合,带动上蜗杆组件5转动,上蜗杆组件5通过中部的蜗杆与左蜗轮13的蜗轮啮合带动左蜗轮13转动,左蜗轮13与输出齿轮组件18中的小锥齿轮一18a一起固定在轴18d上,带动小锥齿轮一18a转动,由于此时下电动机10未通电工作,下蜗杆组件9、右蜗轮16、小锥齿轮三18e均不转动,小锥齿轮一18a转动会带动两个小锥齿轮二18b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使得输出锥齿轮18c相对轴18d转动,此时输出锥齿轮18c的转速为小锥齿轮一18a的一半,输出锥齿轮18c与大圆锥齿轮15上的锥齿轮啮合,带动大圆锥齿轮15转动,大圆锥齿轮底部直齿轮与小双联齿轮上部直齿轮啮合,带动小双联齿轮转动,小双联齿轮底部直齿轮与输出轴14的直齿轮啮合,带动输出轴14转动。
38.当电动机构通过下电动机10前端的直齿轮与下蜗杆组件9中直齿轮啮合,带动下蜗杆组件9转动,下蜗杆组件9通过中部的蜗杆与右蜗轮16的蜗轮啮合带动右蜗轮16转动,右蜗轮16与输出齿轮组件18中的小锥齿轮三18e固定,带动小锥齿轮三18e转动,由于此时上电动机6未通电工作,上蜗杆组件5、左蜗轮13、轴18d和小锥齿轮一18a均不转动,小锥齿轮三18e转动会带动两个小锥齿轮二18b向两个不同方向转动,使得输出锥齿轮18c相对轴18d转动,此时输出锥齿轮18c的转速为小锥齿轮三18e的一半,输出锥齿轮18c与大圆锥齿轮15上的锥齿轮啮合,带动大圆锥齿轮15转动,大圆锥齿轮底部直齿轮与小双联齿轮上部直齿轮啮合,带动小双联齿轮转动,小双联齿轮底部直齿轮与输出轴14的直齿轮啮合,带动输出轴14转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