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动器,特别是一种内驱复位式制动器。
背景技术:2.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9754662u于2018年12月25日公开一种重型卧式车床主轴液压制动装置。其包括主轴箱、设置于主轴箱内的主轴,还包括设置于主轴箱内的主轴制动装置,所述主轴制动装置包括与主轴箱连接的左制动油缸和右制动油缸、固定于主轴上的刹车盘,所述的左制动油缸和右制动油缸包括缸体、设置于缸体的油腔内的活塞杆和活塞、与缸体的油腔连通的油管,所述活塞杆通过复位弹簧与缸体连接,所述活塞端面上设置有摩擦片,所述左制动油缸的活塞与右制动油缸的活塞之间形成制动空间,所述刹车盘的盘面位于制动空间内。该结构的摩擦片直接与活塞连接,摩擦片工作时,冲击力、发热量直接传递至活塞,容易造成活塞受损。另外,控制摩擦片缩回复位的复位弹簧外露在油缸的外侧,不美观,容易积尘,且容易受到外物(如金属屑)影响而卡住弹簧导致不能复位等。
3.又如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9115579u于2019年7月16日一种液压碟刹的制动卡钳,包括卡钳主体,卡钳主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若干个第一散热凸起,每个第一散热凸起上均固定设有若干个第二散热凸起,卡钳主体内设有活动槽,活动槽的两侧均设有凹槽,每个凹槽内均固定设有防尘片,活动槽内活动连接有活塞,活塞的一侧固定设有夹紧装置,夹紧装置的顶端与连接弹片。该结构的连接弹片用于驱动夹紧装置复位,其设置在卡钳主体的外侧,导致制动卡钳体积较大,而且,同样具有上述重型卧式车床主轴液压制动装置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体积紧凑、复位弹性件内置在油缸中的内驱复位式制动器。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6.一种内驱复位式制动器,包括设有卡口的支撑座本体,卡口两侧均设有相对设置的夹紧装置,支撑座本体内设有用于驱动夹紧装置伸出的油缸及与油缸连通的油路,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紧装置之间形成制动夹持区,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内设有给所述夹紧装置提供复位驱动力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与支撑座本体直接或间接相接,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夹紧装置相接。
7.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8.作为更具体的方案,所述油缸包括活塞腔和活塞,活塞腔设置在所述卡口的侧壁,活塞轴向滑动设置在活塞腔内,活塞外周与活塞腔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活塞的内端与活塞腔的内端之间形成制动注油腔,所述油路与制动注油腔连通;活塞腔的外端设有挡板,挡板对应所述夹紧装置设有让位孔,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活塞腔内,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挡板相接;夹紧装置穿过让位孔与弹性件的另一端相接,或者,弹性件的另一端穿过让位孔与夹
紧装置连接。
9.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紧装置的内端设有连接柱,连接柱穿过所述挡板的让位孔、并伸入所述活塞腔内,连接柱的外周设有凸边,弹性件的另一端与凸边相接;所述弹性件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套设在连接柱外。
10.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朝向夹紧装置的一端设有凹腔,所述连接柱和所述压缩弹簧伸入凹腔内。
11.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夹紧装置包括摩擦盘和支撑盘,支撑盘位于所述挡板外侧,支撑盘的内外两端分别与连接柱和摩擦盘连接。
12.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撑座本体包括两个座体,座体上的一侧设有凸台,两个座体的凸台端面相对连接,两个座体的另一侧之间形成所述卡口。
13.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油路包括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分别设置在各个座体上、并分别通向相应座体的外侧;或者,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分别设置在各个座体上、并相互连通,第一油路或第二油路通向相应的座体的外侧。
14.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均包括制动注油通道和纵向分流通道,制动注油通道与制动注油腔连通,纵向分流通道的内端与制动注油通道连通,纵向分流通道的外端通向所述凸台的表面,两个座体之间对应纵向分流通道的外端设有油封,两个座体连接时,两个座体的纵向分流通道连通;其中一个座体上设有外注油孔,外注油孔与相应座体内的纵向分流通道或制动注油通道连通。
15.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卡口的每一侧设有两个夹紧装置,卡口两侧的夹紧装置一一相对,形成两个制动夹持区;所述油缸的数量与夹紧装置一一对应、并分别控制相应的夹紧装置,座体对应每个油缸设有一条所述制动注油通道和一条所述纵向分流通道,所述第一油路和/或第二油路还包括横向分流通道,横向分流通道将其对应座体上的两条纵向分流通道连通,所述外注油孔通过横向分流通道与纵向分流通道和制动注油通道连通。
16.作为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腔和/或所述活塞的内端设有限位凸起。
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此款内驱复位式制动器中,给夹紧装置提供复位驱动力的弹性件设置在油缸内,避免弹性件外露,弹性件不易受到外部影响,减少积尘,其结构更紧凑、使用寿命更长、更安全可靠。
19.(2)此款内驱复位式制动器的油缸设有凹腔,弹性件藏于凹腔中,使得制动器的整体体积更小。
20.(3)此款内驱复位式制动器主要用作机床主轴制动。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图1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座体与夹紧装置分解结构示意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夹紧装置、活塞和挡板分解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图5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侧面正投影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图7的b-b剖视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图7的c-c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31.参见图1至图9所示,一种内驱复位式制动器,包括设有卡口11的支撑座本体,卡口11两侧均设有相对设置的夹紧装置10,支撑座本体内设有用于驱动夹紧装置10伸出的油缸及与油缸连通的油路,两个相对设置的夹紧装置10之间形成制动夹持区,所述油缸内设有给所述夹紧装置10提供复位驱动力的弹性件5,弹性件5的一端与支撑座本体直接或间接相接,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夹紧装置10相接。
32.所述油缸包括活塞腔16和活塞6,活塞腔16设置在所述卡口11的侧壁,活塞6轴向滑动设置在活塞腔16内,活塞6外周与活塞腔16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162,活塞6的内端与活塞腔16的内端之间形成制动注油腔163,所述油路与制动注油腔163连通;活塞腔16的外端设有挡板4,挡板4对应所述夹紧装置10设有让位孔41,所述弹性件5设置在活塞腔16内,所述弹性件5的一端与挡板4相接;夹紧装置10穿过让位孔41与弹性件5的另一端相接。
33.所述夹紧装置10的内端设有连接柱32,连接柱32穿过所述挡板4的让位孔41、并伸入所述活塞腔16内,连接柱32的外周设有凸边33,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凸边33相接;所述弹性件5为压缩弹簧,压缩弹簧套设在连接柱32外。
34.所述活塞6朝向夹紧装置10的一端设有凹腔61,所述连接柱32和所述压缩弹簧伸入凹腔61内。
35.所述夹紧装置10包括摩擦盘2和支撑盘3,支撑盘3位于所述挡板4外侧,支撑盘3的内外两端分别与连接柱32和摩擦盘2连接。所述支撑盘3的外端对应摩擦盘2设有沉槽,沉槽底部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柱32的外端设有螺孔,支撑盘3外径大于所述挡板4的让位孔41,将支撑盘3承放在挡板4外,将压缩弹簧套接在连接柱32外,然后,通过锁紧螺丝31从上至下穿过连接孔后与连接柱32的螺孔连接;最后,通过粘合剂将摩擦盘2固定在支撑盘3外。
36.所述支撑座本体包括两个座体1,座体1上的一侧设有凸台17,两个座体1的凸台17端面相对连接,两个座体1的另一侧之间形成所述卡口11。
37.所述油路包括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分别设置在各个座体1上、并相互连通,第一油路通向相应的座体1的外侧。
38.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均包括制动注油通道14和纵向分流通道15,制动注油通道14与制动注油腔163连通,纵向分流通道15的内端与制动注油通道14连通,纵向分流通道15的外端通向所述凸台17的表面,两个座体1之间对应纵向分流通道15的外端设有油封151,两个座体1连接时,两个座体1的纵向分流通道15连通;其中一个座体1上设有外注油孔12,外注油孔12与相应座体1内的纵向分流通道15连通。
39.所述卡口11的每一侧设有两个夹紧装置10,卡口11两侧的夹紧装置10一一相对,形成两个制动夹持区;所述油缸的数量与夹紧装置10一一对应、并分别控制相应的夹紧装置10,座体1对应每个油缸设有一条所述制动注油通道14和一条所述纵向分流通道15,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还包括横向分流通道13,横向分流通道13将其对应座体1上的两条纵
向分流通道15连通,所述外注油孔12通过横向分流通道13与纵向分流通道15和制动注油通道14连通。
40.所述活塞腔16的内端设有限位凸起164。
41.所述制动注油通道14从座体1的外侧通向座体1的内部,制动注油通道14的外端通过塞头组件封闭。
42.所述横向分流通道13从座体1的外侧通向座体1的内部,横向分流通道13的外端通过塞头组件封闭。
43.所述塞头组件包括塞球8和将塞球8挡住的旋塞螺丝7。
44.其工作原理是:当需要制动时,结合图9所示,外部液压系统沿a1箭头方向向第一油路的横向分流通道13供油,液压油沿a2箭头方向通过横向分流通道13分流至两条纵向分流通道15;结合图6所示,第一油路液压油沿a3箭头方向分流至另一座体1的第二油路的纵向分流通道15;最后,结合图8所示,液压油沿a4箭头方向进入制动注油腔163,从而推动活塞6,活塞6通过连接柱32、支撑盘3推动摩擦盘2,从而实现制动。当制动结束后,液压系统撤去压力,夹紧装置10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复位。
45.上述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