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圈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475972阅读:来源:国知局
路侧)变形而突出,而且,通过该变形防止部16,也能够防止因流体的流势和速度导致外周扩径面3a的顶端侧进一步向径向内侧方向(流体流通路侧)变形而突出,由此,能够防止外周扩径面3a的顶端部的压接力降低。
[0088]在嵌合筒部3B上形成有:压入管接头主体I的环状槽m内的突出圆筒部14、位于该突出圆筒部14的径向内侧且具有倾斜外周面11的环状小突起部15。在环状小突起部15的基端部形成有切割状的变形防止部17,该变形防止部17由以直径越接近内圈主体3A的轴心P的基端侧则越大的方式倾斜的内周面组成。通过该变形防止部17,能够防止环状小突起部15的基端侧向径向内侧方向(流体流通路侧)变形而突出。
[0089]在环状小突起部15的倾斜外周面11与突出圆筒部14的内周面14a之间形成有环状的凹部,在该凹部内嵌入有管接头主体I的小径筒部la,通过该嵌入,环状小突起部15的倾斜外周面11与小径筒部Ia的倾斜内周面5能够抵接。
[0090]另外,嵌合筒部3B的外周面3e与躯体外周部3d的径差(阶梯差)被设定为与管4的壁厚大致相等,以使得在管4的外周面4B与筒状螺合部IA的内周面9之间尽可能不产生间隙。
[0091]通过将内圈主体3A压入管4的管端部4C内而使其扩径变形,使得该管4形成有:与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压接的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与内圈主体3A的最大径部位3b压接的最大扩径压接部4b、与内圈主体3A的外周部3c压接的顶端变宽的压接部4c、与内圈主体3A的躯体外周部3d压接的躯体压接部4d。
[0092]在该形成状态中,由管4的内周面所构成的内部流路4w的直径、构成内圈3的流体流通路的内周部3w的直径、管接头主体I的内部流路6的直径相互被设定为相同尺寸d(参照图3、4),即同一面状,但并不限定于设定为该同一面状的情况。
[0093]在将内圈主体3A压入管4的管端部4C内后,管4插入管接头主体I内而被装备。并且,如图4以及图5所示,通过使联管螺母2的内螺纹13与管接头主体I的筒状螺合部IA的外螺纹7螺合而螺进,由联管螺母2的按压部12b向轴心Y方向按压管端部4C的顶端侧外周面(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的外周面)。
[0094]通过该按压,内圈3的突出圆筒部14被压入管接头主体I的环状槽m内,另外,内圈3的倾斜外周面11与管接头主体I的倾斜内周面5相抵接而被压接。
[0095]这样,在压入有内圈3的管4被插入管连接装置A内而连接时,如下所述,构成有至少三个部位的密封部(S1、S3、S4)。
[0096]第一密封部SI是由管4的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与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的压接、管4的最大扩径压接部4b与内圈主体3A的最大径部位3b的压接、管4的顶端变宽的压接部4c与内圈主体3A的外周部3c的压接、管4的躯体压接部4d与内圈主体3A的躯体外周部3d的压接所构成的密封部。
[0097]第二密封部S2是在采用管4的顶端变宽的压接部4c与管接头主体I的筒状螺合部IA中的顶端变宽的内周面8压接的结构的情况下所构成的密封部。
[0098]第三密封部S3是由内圈3的嵌合筒部3B的外周面与管接头主体I的筒状螺合部IA的内周面9中的基端侧部分的压接、嵌合筒部3B详细而言为突出圆筒部14的内周面14a与管接头主体I的小径筒部Ia的外周面10的压接所构成的密封部。
[0099]第四密封部S4是利用由内圈3的环状小突起部15中的倾斜外周面11与管接头主体I的小径筒部Ia中的倾斜内周面5的由对接接触带来的压接所构成的密封部。
[0100]通过构成所述的第1、3、4密封部S1、S3、S4,使得在管4内、内圈3内、管接头主体I内流动的流体不会渗入管接头主体I的筒状螺合部IA与管端部4C的接触面而泄漏,从而被彻底地密封。
[0101]此外,若上述第1、3、4密封部S1、S3、S4中的第一密封部SI被可靠地密封,则流体不会从管接头主体I的筒状螺合部IA与管端部4C之间渗入而泄漏,从而能够确保良好的密封。但是,为了确保更彻底的密封,优选设置有第三密封部S3以及第四密封部S4中的至少任一个。
[0102]但是,第一密封部SI中的管4的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与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的压接构成如下。
[0103]S卩,如图3所示,外周扩径面3a的沿着内圈主体3A的轴心P的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形成为凸曲面,该凸曲面分别通过成为扩径部分3f的最大径部位3b的第一部位el、成为管压入侧的顶端的第二部位e2、位于第一部位el与第二部位e2之间且相对于轴心P的直径与管4的外径D相同的第三部位e3的凸曲面。
[0104]例如,在图3中,第一部位el是扩径部分3f的最大径部位3b中的成为管压入侧的顶端的部位,第三部位e3中的外周扩径面3a的切线L与轴心P所成的角度α为30?60 度(30。彡 α 彡 60° )。
[0105]更详细地说,在图3中,外周扩径面3a的沿着轴心P的横截面形状定义为,通过上述第一部位el?第三部位e3的三点且具有中心i的半径为R的圆弧(三点圆弧或三点曲线)。在该图3所描述的部分中,外周扩径面3a与变形防止部16的交界为第一部位el,并且外周扩径面3a与最大径部位3b的交界为第二部位e2,切线角度α?42度。
[0106]此外,管4的外径D为外周面4Β的直径。另外,半径为R的圆弧的中心i在图3中位于轴心P的附近,但因切线角度α的条件等,该位置会有各种变化。
[0107]这样,通过顶端变窄的外周扩径面3a形成为如上述所定义的凸曲面,能够获得如下作用效果。
[0108]如图6所示,目前,内圈主体3A被压入管端部4C内,由于内圈主体3A被倾斜地压入,所以在内圈主体3A的轴心P与管的轴心X之间存在相对角度Θ。
[0109]即使这种被倾斜地压入的意外的状况,在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与管4的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之间也形成有第一压接部al,该第一压接部al为在周向上没有间断的连续的环状,并且在轴心P方向上能够获得大宽度面积的压接。
[0110]S卩,该大宽度面积的压接成为不取决于管4的材料、厚度(壁厚)、扩径量,正好从图6所示的以往的第一压接部al连续到第二压接部a2而一体化的压接。
[0111]另外,在内圈主体3A的轴心P与管的轴心X之间存在相对角度Θ时,如图6所示,在管4的弯曲方向外侧部分s中,从管4的自由径部分(在图6中附有附图标记4A、4B的部分)向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扩径变化的部分的弯曲(扩径弯曲)变缓。因此,成为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被按压在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上的状态,从而能够获得强的压接状态。
[0112]并且,在管4的弯曲方向内侧部分V中,从管4的自由径部分向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扩径变化的部分的弯曲(扩径弯曲)激烈(急剧)变化,因此,具有使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与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分离的作用,从而成为压接弱的状态。
[0113]然而,在本发明的结构中,即使在压接弱的弯曲方向内侧部分V中,也能够实现(维持)如上所述的具有大宽度面积的环状的第一压接部al,从而能够充分地压接,因此,能够解除产生面压力降低部分η或非接触部η等以往的不良情况。
[0114]作为参考,在图7(a)中作为主要部分横截面的例示图示出了切线角度α为30度的情况的内圈顶端部,在图7(b)中作为主要部分横截面的例示图示出了切线角度α为60度的情况的内圈顶端部。在该图7(a)、(b)中,就内圈3而言,从外周扩径面3a至顶端侧具有相互不同的形状以及尺寸,但从最大径部位3b至基端侧的部分彼此相同。
[0115]在任一情况下,管4能够以沿着外周扩径面3a的状态平滑地被扩径,从而使内圈3被压入。
[0116]这样,当在内圈主体3A的外周扩径面3a与管4的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之间形成有,从内圈3的顶端部朝向轴心P的基端侧、具有大宽度面积且没有间断的环状的良好的第一压接部al时,即使流体为高渗透性的液体,也能够防止如下不良情况,即,如图13所示的以往的情况那样,内圈主体3A被倾斜地压入,液体通过毛细现象等,从非接触部η渗入内圈主体3Α的外周扩径面3a与管4的顶端变窄的压接部4a之间的间隙部分k。
[0117]通过该第一压接部a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