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悬挂加载试验台用液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9769发布日期:2020-05-26 18:46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悬挂加载试验台用液压控制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挂,具体指一种车辆悬挂加载试验台用液压控制阀。



背景技术:

悬架试验台是对汽车悬架进行多自由度试验,以便模拟不平路面给车架或车伸的冲击力传递到车轮与车架间的力与力扭,并测量汽车悬架在模拟工况试验的平台。车辆悬架试验台主要用于模拟汽车悬架静态、动态力学性能评价试验,包括高低周疲劳及模拟实际工况试验,也可以通过变换夹具进行不同零件的试验,列如副车架、减震元件(减震器等)、缓冲元件(螺旋弹簧等)、导向元件(控制臂、上摆臂、下摆臂等)、其他元件(转向节、轮毂轴承、驱动轴轴头、转向器、稳定杆、各标准件)等。

悬架试验台一般通过液压控制系统来进行加载,而液压控制系统中通常都是用液压控制阀来控制液体的压力、流量和方向,以便调节加载的压力。现有的液压控制阀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其稳定性较差,工作时容易发生晃动,并且难以进行拆卸和更换,因此急需对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液压控制阀由于结构设计的原因,其稳定性较差,工作时容易发生晃动,并且难以进行拆卸和更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辆悬挂加载试验台用液压控制阀,包括悬挂安装台架,所述悬挂安装台架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每个所述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控制阀本体,所述液压控制阀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加载油缸。

作为优选,所述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为圆柱体结构,其中心部分向下凸起,且所述固定架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每个所述第一螺纹孔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所述悬挂安装台架的底部表面同样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螺栓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所述固定架的下方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安装架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每个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所述固定架的侧壁同样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二螺栓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该技术特征的作用是:通过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可对液压控制阀本体进行夹持固定,以便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其在工作时发生晃动,同时通过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也便于对液压控制阀本体进行安装和拆卸,以方便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

作为优选,所述液压控制阀本体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固定连接在安装架的底部,其顶端和底端侧壁分别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所述阀体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推块,所述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阀芯,所述阀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载柱,所述加载柱的顶端柱身固定连接有挡块,其底端贯穿阀体的底部并固定连接有加载块。该技术特征的作用是:通过液压控制阀本体可对液压系统进行控制,以便根据需要调节悬架试验台的加载压力。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螺纹孔与第二螺纹孔的数量均不少于三个,且所述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均以固定架为中心呈环状分布。该技术特征的作用是:可使得固定架与安装架在固定安装时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使其固定更加牢靠,以防止固定架和安装架在受到重力作用后发生晃动和松动。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架的顶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定位柱,所述固定架的底部中心开设有与定位柱相配合的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孔径等于定位柱的直径,且所述定位孔与定位柱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该技术特征的作用是:定位柱可插入至定位孔中,利用定位柱和定位孔的相互配合可对安装架进行定位,从而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架的两侧底端侧壁均开设有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块,其另一端设置有夹板,且所述螺纹杆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夹板和固定架上。该技术特征的作用是:通过握住并转动旋块可带动螺纹杆沿着第三螺纹孔向内移动,螺纹杆移动时其末端会带动夹板一起运动,直至将夹板紧紧抵在阀体的侧壁,从而可对阀体进行夹持和固定,以便增强阀体的稳定性,避免其在对加载油缸进行压力加载时发生晃动而影响加载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夹板为弧形,其内壁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半球形橡胶块。该技术特征的作用是:橡胶块具有弹性,当受到挤压时会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可起到缓冲保护的效果,以避免夹板与阀体之间因直接接触而产生碰撞和磨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

1.结构设计合理,稳定性高,通过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可对液压控制阀本体进行夹持固定,以便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其在工作时发生晃动;

2.通过夹板可对阀体进行夹持和固定,以便增强阀体的稳定性,避免其在对加载油缸进行压力加载时发生晃动而影响加载的效果;

3.通过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可便于对液压控制阀本体进行安装和拆卸,从而方便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液压控制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安装架的横截面剖视图;

图4为夹板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悬挂安装台架,2-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3-液压控制阀本体,4-固定架,5-第一螺纹孔,6-第一螺栓,7-安装架,8-第二螺纹孔,9-第二螺栓,10-阀体,11-进液口,12-出液口,13-推块,14-推杆,15-阀芯,16-第一弹簧,17-加载柱,18-挡块,19-加载块,20-定位柱,21-定位孔,22-第三螺纹孔,23-螺纹杆,24-旋块,25-夹板,26-第二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4,

实施例1:一种车辆悬挂加载试验台用液压控制阀,包括悬挂安装台架1,悬挂安装台架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若干个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2,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2包括固定架4,固定架4为圆柱体结构,其中心部分向下凸起,且固定架4的顶部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5,每个第一螺纹孔5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6,悬挂安装台架1的底部表面同样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一螺栓6相配合的第一螺纹孔5,固定架4的下方设置有安装架7,安装架7的侧壁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8,每个第二螺纹孔8内均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9,固定架4的侧壁同样开设有若干个与第二螺栓9相配合的第二螺纹孔8,第一螺纹孔5与第二螺纹孔8的数量均不少于三个,且第一螺纹孔5和第二螺纹孔8均以固定架4为中心呈环状分布,可使得固定架4与安装架7在固定安装时的受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其稳定性,使其固定更加牢靠,以防止固定架4和安装架7在受到重力作用后发生晃动和松动,安装架7的顶部中心固定连接有定位柱20,固定架4的底部中心开设有与定位柱20相配合的定位孔21,定位孔21的孔径等于定位柱20的直径,且定位孔21与定位柱20的中心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每个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2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液压控制阀本体3,通过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2可对液压控制阀本体3进行夹持固定,以便提高其稳定性,防止其在工作时发生晃动,同时通过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2也便于对液压控制阀本体3进行安装和拆卸,以方便对其进行维修和更换,液压控制阀本体3包括阀体10,阀体10固定连接在安装架7的底部,其顶端和底端侧壁分别开设有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且阀体10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推块13,推块1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推杆14,推杆1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阀芯15,阀芯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6,第一弹簧16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加载柱17,加载柱17的顶端柱身固定连接有挡块18,其底端贯穿阀体10的底部并固定连接有加载块19,液压控制阀本体3的下方设置有加载油缸,通过液压控制阀本体3可对液压系统进行控制,以便根据需要调节悬架试验台的加载压力,固定架4的两侧底端侧壁均开设有第三螺纹孔22,第三螺纹孔22内螺纹连接有螺纹杆23,螺纹杆2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块24,其另一端设置有夹板25,且螺纹杆23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弹簧26,第二弹簧26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夹板25和固定架4上,通过握住并转动旋块24可带动螺纹杆23沿着第三螺纹孔22向内移动,螺纹杆23移动时其末端会带动夹板25一起运动,直至将夹板25紧紧抵在阀体10的侧壁,从而可对阀体10进行夹持和固定,以便增强阀体10的稳定性,避免其在对加载油缸进行压力加载时发生晃动而影响加载的效果,夹板25为弧形,其内壁均匀分布有若干个半球形橡胶块,橡胶块具有弹性,当受到挤压时会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可起到缓冲保护的效果,以避免夹板25与阀体10之间因直接接触而产生碰撞和磨损。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通过第一螺纹孔5与第一螺栓6之间的相互配合将各个固定架4固定安装在悬挂安装台架1的底部,然后通过第二螺纹孔8与第二螺栓9之间的相互配合将液压控制阀固定机构2连同液压控制阀本体3一起固定安装在对应的各个固定架4底部,安装时使得安装架7顶部的定位柱20插入至固定架4底部对应的定位孔21中,并同时转动旋块24使得螺纹杆23带动夹板25运动,直至将夹板25紧紧抵在阀体10的侧壁,以便提高液压控制阀本体3的稳定性,在进行车辆悬挂加载试验时,通过进液口11将液压液导入至阀体10的内腔,在液压液的作用下,推块13通过推杆14推动阀芯15沿着阀体10的内腔向下运动,阀芯15运动时通过第一弹簧16对加载柱17进行挤压,使得加载柱17连同加载块19一起向下运动,从而可增大对加载油缸的压力,以便实现向下加载,而当通过出液口12向阀体10内腔导入液压液时可使得加载柱17连同加载块19一起向上运动,从而可减小对加载油缸的压力,以便实现向上加载。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