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7262785发布日期:2021-11-05 22:39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矿产勘探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


背景技术:

2.地质编录工作是支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技术工作。及时、准确、客观的记录采掘工程中不断揭露的地质现象,筛选和处理有用的地质信息,研究地质条件及其变化规律,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科学可靠的地质情报,是现代化矿井对地质工作的根本要求。传统地质编录外业工作手段落后,内业工作繁琐,受地质工作人员业务素养、个人习惯差异的影响大,使得地质编录成果滞后,有时发生失实现象,最重要的是无法复测,不利于地质编录信息校核查询。
3.为解决这一问题,有一种勘探平洞的实景拍摄装置及高清三维图像重建方法,该方案首先在平洞内间隔打桩号,利用全站仪在平洞内不同位置上均匀的布置控制点,并量测控制点坐标;在平洞中轴线上铺设轨道,在轨道上安装自动化摄影装置系统;然后打开自动化摄影装置系统电源,设置好系统工作参数,可按设定方法完成整个平洞的图像拍摄及保存工作;利用三维实景建模软件对拍摄的照片进行系列处理,导出平洞的高清三维实景重建成果图;最后对高清三维实景重建成果图进行后续系列操作,包括浏览、量测、编录、统计或漫游等的系列管理工作。
4.虽然该方案能利用三维实景建模软件对拍摄的照片进行处理,从而生成高清的三维实景重建成果图,但是其对低光照强度的环境还是存在采集不清的情况。目前我国煤炭地质领域对于勘探生产及地质认识成果都是使用井下采集、井上整理的作业流程,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地质资料记录整理及后期查找,但是对于指导煤炭生产存在信息滞后的缺陷,缺乏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因此,开展在低照度的环境下对煤岩地质影像实现高精度采集方法的研究,对于解决我国现阶段矿产生产实时指导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意在提供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以解决在低照度环境下采集的煤岩地质影像不够清晰的技术问题。
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7.步骤s1,在低照度环境的煤矿井下选择采集对象;
8.步骤s2,根据采集对象选择补光策略进行补光;所述补光策略包括巷道补光策略、巷道单帮补光策略、掘进工作面补光策略和采煤工作面补光策略;
9.巷道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巷道时采用色温在7000

90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
10.巷道单帮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巷道单帮时采用色温在8000

9000k范围内的
冷光进行补光;
11.掘进工作面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掘进工作面且掘进工作面主要成分为岩石层时,采用色温在4500

5500k范围内的暖光进行补光;采集对象为掘进工作面且掘进工作面主要成分为煤层时,采用色温在7000

85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
12.采煤工作面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采煤工作面时采用色温在8500

90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若采煤工作面的煤层具有强反光性时,采用色温6000

6500k范围内的暖光进行补光;
13.步骤s3,选择采集设备并设置好采集设备的参数;
14.步骤s4,利用采集设备按照预设的采集策略对采集对象进行影像采集。
15.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实际应用时,利用冷暖光成像的原理,对巷道、巷道单帮、掘进工作面以及采煤工作面进行针对性补光,针对各自光照条件以及采集对象的不同,调节补光光源为冷光或者暖光,同时根据采集对象的反光性以及吸光性来调节色温,以达到高精度采集的要求,然后利用采集设备多次、多位置、多角度地采集影像,使采集对象的重要地质特征都被采集到,保证最后采集到的煤岩地质影像满足高精度的要求。
1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采集对象包括巷道、巷道单帮、掘进工作面和采煤工作面。
17.将煤矿井下的采集对象根据环境以及岩层分布的不同分为四类,以便针对不同的采集对象选择不同的补光策略和采集策略,使最终采集到的影像精度更高。
1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补光设备为冷暖光源调节器;冷暖光源调节器通过调节光源种类和色温在影像采集过程中进行补光。
19.选择冷暖光源调节器作为补光设备,能利用冷暖光成像机理,对光照条件不好的煤岩环境,选择输出冷光或者是暖光进行补光,同时根据拍摄对象的不同调节色温,克服采集对象的避光性,更有利于采集到高精度的影像。
2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采集策略包括巷道采集策略、巷道单帮采集策略、掘进工作面采集策略和采煤工作面采集策略;
21.巷道采集策略为,将采集设备的采集画面中心与巷道平面的中心重合,从巷道的一端沿着巷道中轴线,保持采集设备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相同距离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的另一端;
22.巷道单帮采集策略为,将采集设备垂直对准巷道单帮,使采集设备的采集画面同时包含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且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在采集画面中的占比相同;然后从巷道的一端沿着巷道中轴线,保持采集设备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相同距离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的另一端;
23.掘进工作面采集策略为,在掘进工作面中线上,使采集设备垂直对准掘进工作面,使采集设备的采集画面包含整个掘进工作面,且采集画面的中心与掘进工作面的中心重合后进行至少四组影像的采集;
24.采煤工作面采集策略为,使采集设备垂直对准采煤工作面,沿采煤工作面逐个采集重要地质结构处的影像;所述重要地质结构包括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
25.不仅根据采集对象设置不同的补光方式,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采集对象预设不同的采集策略,在采集影像的方法上作出区分,针对性地选择最有利于采集到高精度影像的方式,保证最后采集到的影像精度能够满足要求。
2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采集设备的参数为,曝光时间设置为自动,焦距设置为最小,光圈大小最大为5.6。
27.将采集设备的参数特定设置,曝光时间自动能够实现自适应,焦距设置到最小保证采集镜头的视野更大,使采集到的影像面最大化,能采集到更多特征;光圈最大设置到5.6能够与采集的环境和对象更匹配,使采集到的影像精度更高。
28.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四组影像包括,第一组为在巷道中间位置上且沿着巷道掘进方向前后间隔一段距离采集的两次影像;第二组为在中间位置左右两侧对称位置采集的两次影像;第三组为在第二组的基础上远离中间位置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的对称位置上采集的两次影像;第四组为在第三组的基础上远离中间位置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的对称位置上采集的两次影像。
29.改变采集位置进行多次采集,同时保持采集设备的拍摄角度和高度不变,能通过位置的改变采集不同的影像,起到影像的对比效果,为后续对影像的研究提供素材。
30.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采集设备为双目视觉影像采集器。
31.采用双目视觉影像采集器模仿人眼进行影像采集,使采集到的影像更贴近人眼真实看到的场景,最大程度保证采集结果的准度,从而到达煤岩地质影像采集的高精度要求。
32.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采集设备为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
33.对于一些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若采用人为采集,人会接近岩层,则有很高的生命安全风险,此时利用无人机代替人完成采集的动作,不仅降低了现场作业的劳动强度,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34.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间隔相同距离为0.6米。
35.将在巷道和巷道单帮采集的间隔距离设置为0.6米,不仅能符合成年人的正常步伐距离,使采集过程更顺畅,同时还增加采集的影像数量,保证最终的采集效果。
36.优选的,作为一种改进,影像采集完成后可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中进行后续优化处理。
37.作为一种保障,若采集到的煤岩地质影像精度达不到的要求,还可以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中处理,保证最终的影像精度都能达到要求,避免影像采集工作为无效工作。
附图说明
38.图1为本发明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实施例一的流程示意图。
39.图2为本发明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实施例一采集对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4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41.说明书附图中的标记包括:巷道1、巷道单帮2、掘进工作面3、采煤工作面4。
42.实施例一:
43.本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低照度环境下的煤岩地质影像高精度采集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44.步骤s1,在低照度环境的煤矿井下选择采集对象;如附图2所示,采集对象包括巷道1、巷道单帮2、掘进工作面3和采煤工作面4;
45.步骤s2,根据采集对象的不同,使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补光策略进行补光;补光策略包括巷道补光策略、巷道单帮补光策略、掘进工作面补光策略和采煤工作面补光策略;
46.巷道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巷道时采用色温在7000

90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利用巷道本身的结构设置和因没有光照设备形成的阴暗环境,采用此范围的冷光进行补光能够克服拍照时背景阴暗导致拍摄主体不突出的问题,便于进行巷道影像的高精度采集;
47.巷道单帮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巷道单帮时采用色温在8000

90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因为巷道单帮位于巷道掘进方向的左右两侧,故所处大环境还是与巷道一样都是完全阴暗的,而巷道单帮因挖掘机器以及设备的不同,会造成巷道单帮上形成凹凸不平的现象,造成此环境拍摄精度不可控的状态,因此选择此色温范围的冷光进行拍摄,能形成强烈对比,突出拍摄主体的地质特征,使采集到的影像精度更高;
48.掘进工作面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掘进工作面且掘进工作面主要成分为岩石层时,采用色温在4500

5500k范围内的暖光进行补光;采集对象为掘进工作面且掘进工作面主要成分为煤层时,采用色温在7000

85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掘进工作面主要包括岩石层和煤层,因而补光条件也要随结构主体而改变,若掘进工作面主要是岩石层时,因岩石的吸光性弱,故选择暖光进行补光就能使背景明亮且光照充足,从而采集高精度的影响;而面对煤层时,因煤的吸光性强且煤主要为黑色,所以要采用冷光进行补光,从而使煤在采集画面中与背景形成强烈对比,特点突出,最终采集到高精度影像。
49.采煤工作面补光策略为,当采集对象为采煤工作面时采用色温在8500

9000k范围内的冷光进行补光;若采煤工作面的煤层具有强反光性时,采用色温6000

6500k范围内的暖光进行补光;采煤工作面本身已经有外部设备进行补光,例如白炽灯,所以环境较为明亮,而因为采集的对象几乎都是煤,故要选择冷光进行补光;若煤的反光性强时,则选择将色温降低,用高色温的暖光进行补光,从而使煤的影像采集效果更好;
50.步骤s3,设置数码相机的参数具体为,曝光时间设置为自动,焦距设置为最小,光圈设置为5.6;
51.步骤s4,利用数码相机按照预设的采集策略分别对巷道1、巷道单帮2、掘进工作面3和采煤工作面4进行影像采集;
52.采集巷道1影像时,因巷道1为掘进过程中挖掘机器挖掘形成的拱形通道,故采集人员手持数码相机,将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中心与巷道1平面的中心重合,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数码相机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0.8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巷道1的影像采集主要是保证采集的方式不变,故控制相机角度以及高度,沿着巷道1中轴线每间隔0.8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为止,使最终采集到整体的巷道影像,且每次采集的方式相同,以便对巷道进行建模分析。
53.采集巷道单帮2影像时,采集人员将数码相机垂直对准巷道单帮2,使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同时包含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且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在采集画面中的占比相
同,均为整个采集画面的五分之一;然后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数码相机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0.8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与巷道1的采集要求相近,巷道单帮2的影像采集主要也是要将整体的影像采集下来,同时要将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在采集画面中的占比相同,采用与巷道1采集时相同的间隔距离,使巷道单帮2与巷道1的影像能够一一对应,形成整体的3d模型,从而方便对矿井环境进行研究。
54.采集掘进工作面3影像时,采集人员站在掘进工作面3中线上,使数码相机垂直对准掘进工作面3,使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包含整个掘进工作面3,且采集画面的中心与掘进工作面3的中心重合,在巷道中间位置上且沿着巷道掘进方向往后间隔0.5米采集的两次影像;然后第二组为在中间位置左右两侧0.5米对称位置采集的两次影像;同理,三组为在第二组的基础上远离中间位置的方向移动0.5米后的对称位置上采集的两次影像;第四组为在第三组的基础上远离中间位置的方向移动0.5米后的对称位置上采集的两次影像。通过在掘进工作面3前的巷道1中轴线位置上,且沿着巷道掘进方向间隔0.5米采集的两次影像形成第一像对,同时在中间位置左右两侧对称的位置上,每间隔0.5米采集两次影像,形成采集影像的像对,与摄影的基本原理相符,使采集的影像更具规律化,方便后期对影像的处理。
55.采集采煤工作面4影像时,采集人员使数码相机垂直对准采煤工作面4,沿采煤工作面4逐个采集各个重要地质结构处的影像,例如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的影像。
56.利用冷暖光源调节器调节补光光源为冷光或者暖光,同时还能调节光源的色温以及光照均匀程度,巷道1的环境完全黑暗,则主要是利用高色温的冷光进行补光,从而提高亮度,使影像采集效果更好;巷道单帮2的环境主要也是用高色温的冷光进行补光,将焦距调到最小,使视野更大,采集到的影像精度更高;针对掘进面的影像采集,因为其地质结构复杂,其中包括岩石以及煤层,使用暖光对岩石进行补光,因为煤吸光性强,使用冷光进行补光;而采煤工作面4则因为有白炽灯照明,故使用冷光进行补光,若采集到煤层的时候,煤层的反光性强,则使用暖光进行补光,同时采集的重点也在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根据不同的采集对象,采用不同的补光方式和采集方法,能采集到高精度的影像,以便后期对煤岩地质情况进行多方面分析。
57.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58.第一步,在低照度环境的煤矿井下选择巷道1、巷道单帮2、掘进工作面3和采煤工作面4等四个采集对象。
59.第二步,采集巷道1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巷道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采用色温为8000k的冷光进行补光;采集巷道单帮2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巷道单帮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采用色温为8500k的冷光进行补光;采集掘进工作面3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掘进工作面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掘进工作面3主要为岩石层时,采用色温为5000k的暖光进行补光,当掘进工作面3主要为煤层时,采用色温为8500k的冷光进行补光;采集采煤工作面4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采煤工作面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采用色温为8500k的冷光进行补光,若采煤工作面4的煤层反光性强,采用色温为6500k的暖光进行补光。
60.第三步,将数码相机的参数设置为,曝光时间设置为自动,焦距设置为最小的18毫米,光圈设置为5.6,并利用数码相机按照预设的采集策略对采集对象进行影像采集。
61.第四步,巷道1影像采集,采集人员手持数码相机,使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中心与巷道1平面的中心重合,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数码相机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0.8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
62.第五步,巷道单帮2影像采集,采集人员使数码相机垂直对准巷道单帮2,使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同时包含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且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在采集画面中的占比均为五分之一;然后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数码相机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0.8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
63.第六步,掘进工作面3影像采集,采集人员站在掘进工作面3中线上,使数码相机垂直对准掘进工作面3,保证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包含整个掘进工作面3,且采集画面的中心与掘进工作面3的中心重合,在巷道中间位置上且沿着巷道掘进方向往后间隔0.5米采集的两次影像;然后第二组为在中间位置左右两侧0.5米对称位置采集的两次影像;同理,三组为在第二组的基础上远离中间位置的方向移动0.5米后的对称位置上采集的两次影像;第四组为在第三组的基础上远离中间位置的方向移动0.5米后的对称位置上采集的两次影像。
64.第七步,采煤工作面4影像采集,采集人员使数码相机垂直对准采煤工作面4,沿采煤工作面4分别采集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的影像,每次采集都保证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全都位于采集画面中,且整个采集过程中保持整个采集方式不变,同时对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等前后位置也进行影像采集。
65.利用冷光或者暖光进行背景补光,同时调节补光光源的色温以及光照均匀程度,保证补光时光照均匀,同时针对巷道1、巷道单帮2、掘进工作面3和采煤工作面4等不同的采集对象,按照预设的补光方式和影像采集方法,保证最终采集到的影像满足高精度要求,从采集上就完成高精度要求,从而避免后期对影像还要进行处理,增加工作量;同时采集到的高精度影像也能为煤岩地质情况的多方面分析提供依据。
66.实施例二:
67.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采集巷道1和巷道单帮2的影像时,每间隔0.6米的距离采集一次。
68.根据成年人的正常步伐来设置间隔距离,每间隔0.6米的距离采集一次影像,使工作人员移动更顺畅,提高影像采集的效率,同时减小采集的间隔距离也会增加影像采集的数量,保证采集到的影像最终的精度满足要求。
69.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
70.第四步,巷道1影像采集,采集人员手持数码相机,使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中心与巷道1平面的中心重合,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数码相机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0.6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
71.第五步,巷道单帮2影像采集,采集人员使数码相机垂直对准巷道单帮2,使数码相机的采集画面同时包含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且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在采集画面中的占比均为五分之一;然后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数码相机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每间隔0.6米采集一次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
72.为了满足采集人员的行进步伐节奏以及保证采集画面的稳定性,将间隔距离设置为0.6米,不仅使采集工作更轻松,同时因间隔距离的缩短,巷道1和巷道单帮2的影像采集
更密集,不易遗漏重要地质特征,保证采集的影像的有效性,提高采集质量和效率。
73.实施例三:
7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采集巷道1的影像时,采用色温为9000k的冷光进行补光,同时保证光照均匀且光照角度大于等于照相机视角。
75.因巷道1比较长且完全黑暗,故将冷光的色温设置为最高等级来进行补光,能够最大程度提高亮度,保证采集到的影像的高精度。
76.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
77.第二步,采集巷道1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巷道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采用色温为9000k的冷光进行补光,同时保证光照均匀,光照角度大于等于照相机视角;采集巷道单帮2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巷道单帮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采用色温为8500k的冷光进行补光;采集掘进工作面3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掘进工作面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掘进工作面3主要为岩石层时,采用色温为5000k的暖光进行补光,当掘进工作面3主要为煤层时,采用色温为8500k的冷光进行补光;采集采煤工作面4的影像,则用冷暖光源调节器按照预存的采煤工作面补光策略进行补光,即采用色温为8500k的冷光进行补光,若采煤工作面4的煤层反光性强,采用色温为6500k的暖光进行补光。
78.采用高色温的冷暖对巷道1进行补光,不仅能增强对比度,弥补环境的不足,便于采集人员开展影像采集工作;同时也能克服采集巷道1影像时,因巷道背景黑暗且采集深度较深,造成采集画面的分辨率不高或者采集画面边缘不清晰的缺点,使对巷道1的影像采集效果更好,保证最终影像采集工作的完成度,以便后续对巷道1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保证矿井下地质结构稳定的安全性,为煤矿工作的安全进行提供保障。
79.实施例四:
80.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采集设备为双目视觉影像采集器。
81.使用双目视觉影像采集器模仿人眼进行影像采集,使采集到的影像更贴近人眼真实看到的场景,同时还能模拟人眼对焦的功能,不仅在采集过程中对采集点和采集对象进行距离测量,而且还能使采集到的图像清晰度更高、对焦更准确以及采集重点突出,最大程度保证影像采集结果的高精度要求。
82.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
83.第三步,将双目视觉影像采集器的参数设置为,af模式,曝光时间设置为自动,焦距设置为最小,光圈设置为5.6,并利用双目视觉影像采集器按照预设的采集策略对采集对象进行影像采集。
84.实施例五:
8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采集设备为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
86.使用带有摄像头的无人机采集视频影像代替人工操作,节省人力的同时,还能够采集到一些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和危险系数高的地方,保证影像采集工作的安全性,同时在光照强度足够的时候,录像比拍照更快捷方便,数据处理时能根据间隔时间自动提取视频中的图片,数据量更大更完善,影像采集工作更智能化。
87.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
88.第三步,将无人机摄像头的参数设置为,曝光时间设置为自动,焦距设置为最小18
毫米,光圈设置为5.6,并利用无人机按照预设的采集策略对采集对象进行影像采集。
89.第四步,巷道1影像采集,采集人员通过遥控器控制无人机,使无人机摄像头的采集画面中心与巷道1平面的中心重合,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摄像头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持续采集巷道1的视频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
90.第五步,巷道单帮2影像采集,采集人员通过遥控器控制无人机,使无人机摄像头垂直对准巷道单帮2,保证采集画面同时包含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且巷道顶部和巷道底部在采集画面中的占比均为五分之一;然后从巷道1的一端沿着巷道1中轴线,保持摄像头的角度以及高度不变,持续采集巷道单帮2的视频影像,直到到达巷道1的另一端。
91.第六步,掘进工作面3影像采集,采集人员通过遥控器控制无人机,使无人机摄像头垂直对准掘进工作面3,使采集画面包含整个掘进工作面3,且采集画面的中心与掘进工作面3的中心重合,先采集一次中心位置处的视频影像,然后保持摄像头角度和高度不变,控制无人机对掘进工作面3进行360度全方位的视频影像采集。
92.第七步,采煤工作面4影像采集,采集人员通过遥控器控制无人机,使无人机摄像头垂直对准采煤工作面4,沿采煤工作面4分别采集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的视频影像,每次采集都保证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全都位于采集画面中,且整个采集过程中保持整个采集方式不变,同时对断层、陷落柱和褶皱构造等前后位置进行多次影像采集。
93.实施例六:
9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影像采集完成后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中进行后续优化处理。
95.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是近几十年来首次在理论上突破了传统近景摄影测量原理,能对普通单反数码相机获得的影像,完成从自动空三测量到测绘各种比例尺的线划地形图的生产,及对普通数码相机所获的近景影像进行快速精密三维重建,若最终采集到的影像在精度上还是没有达到预设的要求,可将采集的影像导入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确保影像的高精度以满足要求。
96.本实施例具体实施过程与实施例一相同,区别在于,增设一个后续处理的步骤:
97.第八步,完成影像采集的全部工作后,查看采集影像的精度,若精度不满足要求,则将影像导入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中进行优化处理,最终由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系统输出高精度的影像。
98.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