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转向器的磨损检测装置

文档序号:27232807发布日期:2021-11-03 18:03阅读: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车辆转向器的磨损检测装置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零件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用于车辆转向器的磨损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用以将发动机(或电机)输出的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压力能,并在驾驶员控制下,对转向传动装置或转向器中某一传动件施加不同方向的液压或气压作用力,以助驾驶员施力不足的一系列零部件,总称为动力转向器,它的作用是增大转向盘传到转向传动机构的力和改变力的传递方向,转向盘转向时,通过转动蜗杆、嵌于蜗杆螺旋槽中的锥形指销一边自转,一边绕转向摇臂轴做圆弧运动,从而带动曲柄和转向垂臂摆动,再通过转向传动机构使转向轮偏转。
3.转向器在使用时,蜗杆在啮合同时会产生磨损,当蜗杆上的螺纹磨损严重时,会导致传动的效果变差甚至无法传动,从而会影响转向器的使用导致发生危险,所以需要对蜗杆进行耐磨损检测,保障蜗杆的质量。
4.为提高汽车厂商的生产效率,转向器的蜗杆生产时同一种型号正常都是以万根为单位的进行批量性加工生产。在对一批次的蜗杆进行检测时,一般采用抽样检测的方式进行,例如以不同车间加工的蜗杆分别随机抽取五到十根不等的蜗杆进行检测。检测时,需要频繁的更换待测蜗杆,而现有技术中的蜗杆检测装置在装夹待测蜗杆时,需要纯手工的将待测蜗杆的两端夹持,十分的麻烦。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车辆转向器的磨损检测装置,以克服现有的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用于车辆转向器的磨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有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移动机构:
8.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有第一夹座、夹持丝杆和夹持电机,所述底座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夹座,两所述第一夹座朝向底座中间的一侧上均连接有用于安装待测蜗杆的第一联轴器,并且两所述第一夹座沿底座侧边到底座中间直线的移动;所述第一夹座移动方向的两侧均设有可转动的所述夹持丝杆,所述夹持电机驱动两所述丝杆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且两所述第一夹座的底部分别螺纹连接至两所述夹持丝杆;
9.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第二夹座和龙门架,所述龙门架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且所述龙门架相对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直线的移动,龙门架上对应所述第一夹座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夹座,两所述第二夹座之间形成夹持检测蜗杆的间隙,且其中一所述第二夹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传动连接至所述检测蜗杆;
10.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丝杆、传动杆和移动电机,所述底座的两侧均设置有可转
动的所述移动丝杆,所述龙门架的两侧分别螺纹连接至两所述移动丝杆,所述传动杆的两端分别和两所述移动丝杆传动连接,所述移动电机驱动所述传动杆转动。
11.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座上在所述第一夹座外的两侧均固定有第一滑轨,所述第一滑轨与底座一侧到底座另一侧的直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夹座的两侧均固定有第一滑块,第一夹座两侧的所述第一滑块分别与两所述第一滑轨适配滑动连接。
12.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两所述夹持丝杆同一端均固定有传动齿轮,且两所述夹持丝杆的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夹持电机驱动其中一所述夹持丝杆运转。
13.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底座上在所述龙门架的两侧均固定有第二滑轨,所述第二滑轨与底座一端到底座另一端的直线方向平行,所述龙门架两侧的底部均固定有第二滑块,龙门架底部两侧的所述第二滑块分别与底座在龙门架两侧的所述第二滑轨适配滑动连接。
14.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二夹持机构还包括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在所述龙门架的两侧,且连接座和龙门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第二夹座连接在所述连接座并且滑动。
15.作为进一步的改进,两所述第二夹座在朝向所述底座中间的侧面上均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联轴器,两所述第二联轴器用于固定连接检测蜗杆的两端,并且其中一所述第二夹座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至对应的第二联轴器。
16.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连接座在靠近两端的位置上固定有固定板,两所述第二夹座位于两所述固定板之间的位置;所述固定板还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由连接座端部向连接座中间的方向螺旋的穿过固定板后顶向所述第二夹座。
17.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还包括有第一防护罩,所述第一防护罩覆盖所述夹持丝杆和所述第一夹座,且所述第一防护罩上表面设有第一让位孔,使所述第一夹座固定第一联轴器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防护罩。
18.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二防护罩,所述第二防护罩覆盖所述传动杆。
19.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检测蜗杆时,将检测蜗杆连接在第二夹持机构上,将待测蜗杆连接在第一夹持机构上;再通过控制移动机构的移动电机带动检测蜗杆移动至待测蜗杆,使检测蜗杆和待测蜗杆啮合;最后通过第二夹持机构上的驱动电机驱动检测蜗杆转动,带动待测蜗杆转动,即可达到检测待测蜗杆的目的。并且在更换待测蜗杆的过程中,通过控制夹持电机松开两所述第一夹座夹持的待测蜗杆,此采用电机辅助装卸的方式相比于纯手动更换待测蜗杆的方式而言更为方便,有利于提高批量检测的效率。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隐藏第一防护罩、第二防护罩和第二夹持机构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3.图4为第一夹座上连接第一联轴器、第一滑块和螺母支座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向的剖面示意图。
25.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6.图7为第二夹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第二夹持机构正向的剖面示意图。
28.图9为图8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9.图10为第二夹持机构俯视的示意图。
30.图11为第二夹持机构移动至检测蜗杆与第一夹持机构的待测蜗杆啮合后的俯视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32.如附图1至3所示,一种用于车辆转向器的磨损检测装置包括有底座1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第一夹持机构、第二夹持机构、移动机构,其中所述移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在所述底座上相对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移动。
33.如附图2和4所示,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有第一夹座21、夹持丝杆22和夹持电机24。所述底座1上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夹座21,且所述第一夹座21朝向底座1中间的一侧上均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一联轴器29,两所述第一夹座21上的所述第一联轴器29分别用于固定待测蜗杆的两端。
34.如附图5和6所示,所述底座1上在所述第一夹座21外的两侧均固定有第一滑轨27,具体可通过l型板28固定连接所述底座1和所述第一滑轨27,本实施方式所述的固定连接均可以是焊接进行或者穿装螺丝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滑轨27与底座1一侧到底座1另一侧的直线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夹座21的两侧均固定有第一滑块26,第一夹座21两侧的所述第一滑块26分别与两所述第一滑轨27适配滑动连接,以此限制两所述第一夹座21均仅可沿底座1侧边到底座1中间直线的移动,从而调节夹持待测蜗杆的间隙。
35.如附图2所示,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两所述夹持丝杆22,且两所述夹持丝杆22位于所述第一夹座21底部相对其移动方向的两侧。所述夹持丝杆22的两端可分别固定在一轴承座210上,且所述轴承座210固定在底座1上,使得所述夹持丝杆22轴向的固定可在底座1上自转。两所述夹持丝杆22在同一端均延伸出所述轴承座210外固定有传动齿轮23,且两所述夹持丝杆22的传动齿轮23啮合连接。所述夹持电机24固定在所述底座1上,并且夹持电机24的输出轴与其中一夹持丝杆22固定连接,使得夹持电机24运行时可驱动其中一所述夹持丝杆22运转。由于两夹持丝杆22通过两传动齿轮23的啮合实现传动,因此所述夹持电机24驱动其中一夹持丝杆22转动时,可带动另一夹持丝杆22以相反的方向转动。两所述第一夹座21的底部分别螺纹连接至两所述夹持丝杆22,具体的,两所述第一夹座21的底部在相反的两侧分别固定一螺母支座25,通过所述螺母支座25分别与两所述夹持丝杆22螺纹连接,而第一夹座21底部未设螺母支座25的一侧则使夹持丝杆22直接五接触的穿过。当所述夹持电机24驱动两所述夹持丝杆22反向的转动时,可通过螺纹连接的螺母支座25带动两所述第一夹座21同时朝向底座1中间移动或朝向底座1两侧移动,以此形成夹持不同长度的蜗杆的间隙,并且夹持后可使蜗杆始终位于底座的中间,不会向两侧偏离,从而保证待测蜗杆整段可与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夹持的检测蜗杆对应。此通过电机驱动方式相比于人工调节夹持蜗杆
间隙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适合在批量式的蜗杆检测中对待测蜗杆的频繁更换。
36.结合附图1和2所示,所述第一夹持机构还包括有第一防护罩210,所述第一防护罩210覆盖第一夹座21、夹持丝杆22、夹持电机24、第一滑轨27和第一滑块26等结构,且所述第一防护罩210上表面设有第一让位孔,使所述第一夹座21固定第一联轴器29的上端穿过从第一让位孔穿过至露出在第一防护罩外210。此采用第一防护罩210的作用在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护所述第一夹座21、夹持丝杆22、夹持电机24、第一滑轨272和第一滑块26等结构,可避免沾染灰尘,也避免装夹待测蜗杆时手臂碰到。
37.如附图1和7所示,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第二夹座31、龙门架32和连接座33。其中,所述龙门架32两侧为柱体中间为连接两侧柱体的平板,所述连接座33设置在所述龙门架32上,所述龙门架32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所述连接座33上对应两所述第一夹座21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夹座31。两所述第二夹座31在朝向所述底座1中间的侧面上均连接有可转动的第二联轴器37,两所述第二联轴器37用于固定连接检测蜗杆的两端,并且其中一所述第二夹座31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38,所述驱动电机3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至对应的第二联轴器37,以此使驱动电机38传动连接至所述检测蜗杆,从而带动检测蜗杆运转。
38.如附图8和10所示,所述连接座33在靠近两端的位置上固定有固定板35,两所述第二夹座31位于两所述固定板35之间的位置滑动,其滑动方式可以是连接座33正面设有贯穿的条形孔331,所述第二夹座31固定连接有适配穿过所述条形孔331的限位部311,所述限位部311呈t字型卡在所述条形孔331,以此限制第二夹座31仅可在连接座33上沿条形孔331的长度方向滑动,使得两所述第二夹座31相对移动可形成不同长度的间隙,该间隙即形成夹持检测蜗杆的间隙。所述固定板35还螺纹连接有螺杆36,所述螺杆36由连接座33端部向连接座33中间的方向螺旋的穿过固定板35后顶向所述第二夹座31,当所述检测蜗杆由两所述第二夹座31上的第二联轴器37夹持限制后,通过旋转两所述螺杆36朝向连接座33中间移动,可将两所述第二夹座31和检测蜗杆夹紧在所述龙门架32中间上。
39.继续参照附图7和10,所述连接座33的两端分别滑动连接在所述龙门架1的两侧,其滑动连接方式可以是,在龙门架32的两侧均固定第三滑轨39,在连接座33的两端均固定第三滑块(示图未示),连接座33两侧的第三滑块分别与龙门架32两侧的第三滑轨39适配滑动连接,使得连接座33可在龙门架32上向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方向移动或远离第一夹持机构的方向移动。另外连接座33和龙门架32之间固定连接有弹簧34,通过所述弹簧34将连接座33拉住在龙门架32上,以使连接座33上的检测蜗杆保持连接在龙门架32上。
40.如附图3所示,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移动丝杆42、传动杆41和移动电机44。再参照附图8和9所示,所述底座1上在所述龙门架32的两侧均固定有第二滑轨45,所述第二滑轨45与底座1一端到底座1另一端的直线方向平行,即第二滑轨45与如附图1和2所示的底座1正面一端到底座1背面一端的直线方向平行。所述龙门架32两侧的底部均固定有第二滑块46,并且龙门架32底部两侧的所述第二滑块46分别与底座1在龙门架32两侧的所述第二滑轨45适配滑动连接,使得所述龙门架32可在底座1上相对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直线的移动。
41.继续参照附图2、8和9,所述底座1的两侧均设置有可转动的所述移动丝杆42,所述移动丝杆42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的方式与上述夹持丝杆22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的方式一致,均可以是通过连接轴承座的方式固定。同样的,所述龙门架32的两侧的底部均固定第二螺母支座47,所述第二螺母支座47分别螺纹连接至两所述移动丝杆42。所述传动杆41设置在
底座1上远离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一端,且传动杆41可通过连接轴承座轴向的限制在底座1上转动。再参照附图3所示,传动杆41的两端分别和两所述移动丝杆42通过连接锥齿轮43的方式传动。所述移动电机44固定在底座1上以齿轮传动的方式驱动所述传动杆41转动。当传动杆41转动时,同时通过锥齿轮43的传动同时带动两所述移动丝杆42转动,从而通过第二螺母支座47带动所述龙门架32在底座1上移动,以带动所述检测蜗杆移动至靠向待测蜗杆,或移动至远离待测蜗杆。
42.再结合附图1和2所示,所述移动机构还包括有第二防护罩48,所述第二防护罩48覆盖所述传动杆31和所述移动电机34,同时第二防护罩48的两端还均设有第二让位孔(示图未示),使所述移动丝杆42可从所述第二让位孔穿入至第二防护罩48内和传动杆14的两端传动连接。
43.另外,由于所述连接座33和龙门架32之间固定连接有所述弹簧34,因此在所述检测蜗杆移动至与连接在所述第一夹持机构上的待测蜗杆啮合时,通过所述弹簧34的弹性作用可形成缓冲,可避免检测蜗杆与待测蜗杆啮合不够紧密,同时也可避免检测蜗杆移动至与待测蜗杆啮合后靠得过紧而将待测蜗杆压断,相当于通过所述弹簧34形成的缓冲可使检测蜗杆和待测蜗杆保持适当的啮合状态。
44.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可配置一套控制系统(示图未示),该控制系统可以是plc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夹持电机24、所述移动电机44和所述驱动电机38的运行状态,以此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具体的,参照附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45.首先,通过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将检测蜗杆5夹持住,通过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将待测蜗杆6夹持住;
46.之后,通过所述移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夹持机构上的检测蜗杆5向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移动,至检测蜗杆5和待测蜗杆6啮合;
47.最后通过所述第二夹持机构上的驱动电机驱动检测蜗杆5转动,带动待测蜗杆6转动,以此达到检测待测蜗杆6的目的。
48.由上述工作过程可知,本实用新型在更换待测蜗杆时,可通过控制所述移动电机44带动检测蜗杆移动,通过所述夹持电机24松开两所述第一夹座21夹持的待测蜗杆,此采用电机辅助装卸的方式相比于纯手动更换待测蜗杆的方式而言更为方便,有利于提高批量检测的效率。
49.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