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ESD防护器件

文档序号:31633409发布日期:2022-09-24 02:40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ESD防护器件
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
技术领域
1.本发明属于集成电路静电放电保护器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寄生scr(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可控硅)的双fin esd(electrostatic discharge,静电放电)防护器件。


背景技术:

2.mosfet(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发明至今已经过去六十多年,随着半导体制程工艺的进步,器件的栅极长度也在不断的缩小,从早期的0.18微米工艺逐渐缩小至最新的7纳米工艺。尺寸的缩小,提高了芯片的工作速度,减小了芯片封装后的体积,同时也对mosfet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栅极长度缩小至28纳米以下时,平面mosfet结构由于其较弱的栅控能力,较大的泄漏电流,使得成熟的平面型晶体管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小尺寸器件的需求。科学家们为了能够让平面型晶体管在小尺寸邻域继续应用,提出了多种优化方案,比如应变硅技术、高k材料代替sio2等,在均未取得理想结果后,提出了一种新型器件架构finfet(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鳍式场效应晶体管)。
3.finfet器件具有特殊的fin状薄硅结构,因而其具有极强的栅控能力以及较小的漏电流,这也使得摩尔定律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继续遵循。然而,此fin状结构也减小了器件的有效硅体积。当静电放电发生时,可用于泄放的硅体积较小,窄fin中会流过大量的电流,严重的电流聚集效应会使得器件鲁棒性恶化。
4.现有技术中,双fin ggnmos器件通常包括漏端金属电极、薄栅氧化层、多晶硅栅电极、源端金属电极、漏端n型重掺杂区、源端n型重掺杂区以及p型衬底,如图1所示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当esd信号来临时,漏端金属电极接esd信号,多晶硅栅电极与源端金属电极并联接地,利用ggnmos中寄生的npn晶体管进行大电流泄放。由于双fin ggnmos器件具有较薄的栅氧化层,使得其在面临静电放电时极易因栅氧击穿而遭受器件损坏。此外,双fin ggnmos器件的窄fin结构中会聚集大量的电流,这使得器件的鲁棒性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可满足小尺寸finfet器件的esd防护需求,有效提高小尺寸器件的鲁棒性,并确保器件能够在esd来临时迅速高效的开启。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包括一个单fin pnp晶体管、一个单fin npn晶体管、第三场氧隔离区、第四场氧隔离区、第五场氧隔离区、第六场氧隔离区、第一阳极金属电极、第二阳极金属电极、第一阴极金属电极、第二阴极金属电极;所述的第三场氧隔离区设置于单fin npn晶体管右侧的p型衬底和n型阱区上方,所述的第四场氧隔离区和第五场氧隔离区依次设置于单fin npn晶体管和单fin pnp晶体管之间的p型衬底和n型阱
区上方,所述的第六场氧隔离区设置于单fin pnp晶体管左侧的p型衬底和n型阱区上方;所述的第一阳极金属电极设置于第一n型重掺杂区上方,所述的第二阳极金属电极设置于第一p型重掺杂区上方,所述的第一阴极金属电极设置于第二n型重掺杂区上方,所述的第二阴极金属电极设置于第二p型重掺杂区上方;所述的单fin pnp晶体管和单fin npn晶体管沿y轴方向上依次并排放置,组合形成寄生的scr结构。
8.所述的单fin pnp晶体管,包括第一p型重掺杂区、n型阱区、第二场氧隔离区、p型衬底、第二p型重掺杂区;所述的n型阱区设置于p型衬底中,所述的第一p型重掺杂区设置于n型阱区上方,所述的第二p型重掺杂区设置于p型衬底上方,所述的第二场氧隔离区设置于第一p型重掺杂区和第二p型重掺杂区之间。
9.所述的单fin npn晶体管,包括第一n型重掺杂区、n型阱区、第一场氧隔离区、p型衬底、第二n型重掺杂区;所述的第一n型重掺杂区设置于n型阱区上方,所述的第二n型重掺杂区设置于p型衬底上方,所述的第一场氧隔离区设置于第一n型重掺杂区和第二n型重掺杂区之间。
10.进一步的,本发明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包括一个等效电路,当器件开始泄放时,其内电流的路径为:一部分电流从单fin pnp晶体管q1的发射极流入集电极流出,即电流i
e1
到电流i
c1
;一部分电流从单fin npn晶体管q2的集电极流入发射极流出,即电流i
c2
到电流i
e2
;另有一部分电流在单fin pnp晶体管q1和单fin npn晶体管q2之间形成一条正反馈的电流环路,即电流i
b1
到电流i
c2
和电流i
c1
到电流i
b2

11.所述的第一阳极金属电极和第二阳极金属电极相并联,第一阴极金属电极、第二阴极金属电极相并联,构成esd泄放时的金属互连。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3.1.本发明防护器件在y轴方向上寄生了scr结构,利用scr开启后的正反馈效应,提高了器件的泄放能力。
14.2.在y轴方向上采用双fin布局,这有利于加强电流的纵向移动,缓解窄fin中的电流聚集效应,从而抑制了窄fin中局部热点的形成。
15.3.采用sti(shallow trench isolation,浅沟槽隔离)技术,改变器件泄放时的电流路径,增加体硅的利用率,提高器件鲁棒性。
16.4.本发明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直接对器件的版图参数进行调节,以方便对不同的目标场景做单独的设计。
附图说明
17.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双fin ggnmos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发明一种实施例的等效电路图。
20.其中:01、p型衬底;02、n型阱区;03、第一n型重掺杂区;04、第二n型重掺杂区;05、第一p型重掺杂区;06、第二p型重掺杂区;07、第一场氧隔离区;08、第二场氧隔离区;09、第三场氧隔离区;10、第四场氧隔离区;11、第五场氧隔离区;12、第六场氧隔离区;13、第一阳极金属电极;14、第二阳极金属电极;15、第一阴极金属电极;16、第二阴极金属电极。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22.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一种双fin ggnmos器件,包括漏端金属电极、薄栅氧化层、多晶硅栅电极、源端金属电极、漏端n型重掺杂区、源端n型重掺杂区以及p型衬底。当esd信号来临时,漏端金属电极接esd信号,多晶硅栅电极与源端金属电极并联接地,利用双fin ggnmos中寄生的npn晶体管进行大电流泄放。由于双fin ggnmos器件具有较薄的栅氧化层,使其在面临静电放电时极易因栅氧击穿而遭受器件损坏。此外,双fin ggnmos器件的窄fin结构中会聚集大量的电流,会使得器件的鲁棒性下降。
23.如图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包括:一个单fin pnp晶体管、一个单fin npn晶体管、第三场氧隔离区09、第四场氧隔离区10、第五场氧隔离区11、第六场氧隔离区12、第一阳极金属电极13、第二阳极金属电极14、第一阴极金属电极15、第二阴极金属电极16。所述的第三场氧隔离区09设置于单fin npn晶体管右侧的p型衬底01和n型阱区02上方,所述的第四场氧隔离区10和第五场氧隔离区11依次设置于单fin npn晶体管和单fin pnp晶体管之间的p型衬底01和n型阱区02上方,所述的第六场氧隔离区12设置于单fin pnp晶体管左侧的p型衬底01和n型阱区02上方。所述的第一阳极金属电极13设置于第一n型重掺杂区03上方,所述的第二阳极金属电极14设置于第一p型重掺杂区05上方,所述的第一阴极金属电极15设置于第二n型重掺杂区04上方,所述的第二阴极金属电极16设置于第二p型重掺杂区06上方。所述的第一阳极金属电极13和第二阳极金属电极14相并联,第一阴极金属电极15、第二阴极金属电极16相并联,构成esd泄放时的金属互连。
24.单fin pnp晶体管和单fin npn晶体管在器件的宽度(即沿y轴)方向上并排放置,组合形成寄生的scr结构。
25.本发明采用sti技术,将第一n型重掺杂区03和第二n型重掺杂区04利用第一场氧隔离区07间隔开;将第一p型重掺杂区05和第二p型重掺杂区06利用第二场氧隔离区08间隔开。
26.所述的一个单fin pnp晶体管,包括第一p型重掺杂区05、n型阱区02、第二场氧隔离区08、p型衬底01、第二p型重掺杂区06。所述的n型阱区02设置于p型衬底01中,所述的第一p型重掺杂区05设置于n型阱区02上方,所述的第二p型重掺杂区06设置于p型衬底01上方,所述的第二场氧隔离区08设置于第一p型重掺杂区05和第二p型重掺杂区06之间。
27.所述的一个单fin npn晶体管,包括第一n型重掺杂区03、n型阱区02、第一场氧隔离区07、p型衬底01、第二n型重掺杂区04。所述的第一n型重掺杂区03设置于n型阱区02上方,所述的第二n型重掺杂区04设置于p型衬底01上方,所述的第一场氧隔离区07设置于第一n型重掺杂区03和第二n型重掺杂区04之间。
28.如图3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的等效电路图,当器件开始泄放时,其电流路径如下:一部分电流从单fin pnp晶体管q1的发射极流入集电极流出,即电流i
e1
到电流i
c1
;一部分电流从单fin npn晶体管q2的集电极流入发射极流出,即电流i
c2
到电流i
e2
;还有一部分电流会在单fin pnp晶体管q1和单fin npn晶体管q2之间会形成一条正反馈的电流环路,即电流i
b1
到电流i
c2
和电流i
c1
到电流i
b2
,这使得器件的导通电阻大幅下降,有效的增强器件的泄放能力。
29.总之,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寄生scr的双fin esd防护器件,与现有技术的双
fin的ggnmos结构相比,一方面,该防护单元在y轴方向上寄生了scr结构,利用scr开启后的正反馈效应,提高了器件的泄放能力;此外y轴方向上的双fin布局能够增强电流的纵向移动,缓解窄fin中的电流聚集效应,抑制了器件局部热点的形成;另一方面,该防护单元采用sti技术,改变器件泄放时的电流路径,增加体硅的利用率,有效提高了器件的鲁棒性。本发明可满足小尺寸finfet器件的esd防护需求,有效提高小尺寸器件的鲁棒性,并确保器件能够在esd来临时迅速高效的开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