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402071阅读:来源:国知局
动传输电缆1、 Ia(电缆长为1.0 m),并测定输出信号相对于所输入的差动信号之差分对内延迟差量。在表 2中,示出输入至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之差动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值、 以及输出之差动信号相对于所输入的差动信号之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实际测量值。
[0122] [表 2]
[0123] (单位:ps)
[0124]
[0125] 自表2来看,在比较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Ia中,随着输入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 增加,输出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值从7ps逐渐增加至91ps,相对于此,在实施例1的差 动传输电缆1中,即使输入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增加,输出信号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值 也大致稳定。也就是说,确认了实施例1的差动传输电缆1是将消除了输入信号的差分对 内延迟差之后的差动信号输出。
[0126] (实施例2)
[0127] 关于实施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一边与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进行比较,一边作 以下说明。实施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均与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 传输电缆IA相对应,在实施例2与比较例2中,应用至差动传输电缆IA之连接方法有所不 同。
[0128] 在表3中,示出实施例2与比较例2的连接方法的不同。此外,实施例2和比较例 2的差动传输电缆IA的绝缘层5、9的材质为聚酯,其厚度分别为18 μ m、24 μ m。
[0129] [表 3]
[0130]
[0131] 如表3所示,实施例2与比较例2在第I屏蔽是否连接于地线方面有所不同。另 外,关于加蔽线8,实施例2与比较例2亦同样在是否连接于地线方面有所不同。
[0132] (共模阻抗的评估)
[0133] 图13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共模阻抗之特性图。如图13 的A3所示,实施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IA的共模阻抗为约155 Ω。相对于此,如图13的A4 所示,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IA的共模阻抗为约120 Ω。由此,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2, 实施例2的共模阻抗得以增加。
[0134] (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评估)
[0135] 图14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之特性 图。自图14来看,实施例2的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在图示的0~5GHz的区域中并未发现 与比较例2有较大差异,由此,确认了在实施例2中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亦未增加。
[0136] (自差动信号向共模信号之转换量的评估)
[0137] 图15是表示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模式转换量之特性图。自图 15来看,确认了实施例2与比较例2相比,尤其在0~2. 5GHz的范围内模式转换量的绝对 值增加。
[0138] (差分对内延迟差的评估)
[0139] 在表4中,示出测定实施例2和比较例2的差动传输电缆的差分对内延迟差之实 际测量值和换算值。
[0140] [表 4]
[0141]
[0142] 自表4来看,确认了相比于比较例2,实施例2的差分对内延迟差的实际测量值、换 算值以比较例2为基准能够降低53. 7%。
[0143] [变形例]
[0144]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之 范围内,能进行各种变形、实施。例如,亦可为以下构成:利用电介质3来等间隔地配置复数 对导体2,并在其外周设置第1屏蔽4、第2屏蔽6。
[0145] 另外,在不改变本发明的主旨之范围内,亦可去除上述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构成要 素。例如,亦可为以下构成:不具有第2实施方式的差动传输电缆IA的加蔽线8、信号线11、 及绝缘层5或绝缘层9中的任一项。
[0146] 附图标iP,说明
[0147] l、la、lA、lB差动传输电缆
[0148] 2、2a 导体
[0149] 3、3a 电介质
[0150] 4第1屏蔽
[0151] 4a 屏蔽
[0152] 5、9绝缘层
[0153] 6第2屏蔽
[0154] 7、7a 护套
[0155] 8、8a 加蔽线
[0156] 10差动信号线
[0157] 11信号线
[0158] 30连接器
[0159] 31、32、33 端子
[0160] 40连接器
[0161] 41、42、43 端子
[0162] 61金属箱
[0163] 62金属线
[0164] 100电气设备
[0165] 101收发器
[0166] 102信号地线
[0167] 103机架地线
[0168] 200电气设备
[0169] 201接收器
[0170] 202信号地线
[0171] 203机架地线
【主权项】
1. 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连接至第I 接点, 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 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连接至第2接点。2. -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连接至第1 接点, 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之第1屏蔽、及与上述第1屏蔽接 触的加蔽线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 2屏蔽连接至第2接点。3. -种差动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1对导体,其传输差动信号; 第1屏蔽,其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且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以及 第2屏蔽,其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 通过选择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与上述第2屏蔽之间的上述绝缘层的材质或上述绝缘层 的厚度,来控制共模阻抗。4. 一种差动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本体,其具有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 之第1屏蔽、及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2屏蔽;以及 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上述1对导体之信号用端子、及连接于上述第2屏蔽之接地端 子,并且以上述第1屏蔽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设置于上述电缆本体的至少一端部。5. -种差动传输电缆,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缆本体,其具有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隔着电介质层设置于上述1对导体的外周 之第1屏蔽、与上述第1屏蔽接触之加蔽线、及隔着绝缘层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的外周之第 2屏蔽;以及 连接器,其具有连接于上述1对导体之信号用端子、及连接于上述第2屏蔽之接地端 子,并且以上述第1屏蔽和上述加蔽线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方式,设置于上述电缆本体 的至少一端部。6. -种电气设备,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3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之差动传输电缆。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差动传输电缆的连接方法、差动传输电缆及电气设备,其在不增加差动信号的传输损失的前提下,降低了差分对内延迟差。差动传输电缆(1)的连接方法是,将传输差动信号之1对导体(2)连接至收发器(101、201),并且在使隔着电介质层(3)设置于1对导体(2)的外周之第1屏蔽(4)不与任何部位电连接之状态下,将隔着绝缘层(5)设置于上述第1屏蔽(4)的外周之第2屏蔽(6)连接至机架地线(103、203)。
【IPC分类】H01B11/20, H01B13/016, H01B7/00, H01B11/12, H01B11/00, H01B11/06
【公开号】CN105122383
【申请号】CN201380064785
【发明人】山田明纯, 丸山雅美, 坂本信三
【申请人】平河福泰克株式会社, 日本I/F株式会社
【公开日】2015年12月2日
【申请日】2013年11月22日
【公告号】US20150333450, WO2014091907A1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