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9815415发布日期:2020-01-31 19:03阅读:370来源:国知局
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均热板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均热板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的均热板内部设有毛细结构,液体的回流主要是通过毛细结构通过毛细作用实现,毛细结构主要是铜粉或者金属编织网,需通过高温烧结固定在均热板内部,工艺复杂,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均热板,以解决上述均热板的结构复杂、成本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均热板,包括:

第一基板;

第二基板,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密封的内腔;

溶液介质,位于所述内腔;及

半透膜,位于所述内腔并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溶液介质中的溶剂因受热蒸发产生气体,所述气体能够渗透所述半透膜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并在所述第二腔室内遇冷液化并释放热量,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小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从而使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中的溶剂经过所述半透膜回流到所述第一腔室。

上述均热板,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内腔,内腔的内部设有半透膜,半透膜将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制得包括蒸发去和冷凝区的均热板;环境热量能够从蒸发区传递至冷凝区并在冷凝区释放,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能够经过半透膜回流至第一腔室内,实现热量的快速转移和溶液介质的溶剂的快速回流。半透膜的制备方法简单,成本较低,且半透膜的设置使得均热板的结构较为简单,降低了均热板的加工难度和加工成本。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均热板的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均热板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均热板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基板和半透膜;

将所述半透膜固定于所述第一基板;

提供第二基板;

将所述第二基板盖设于所述第一基板的设有半透膜的一侧;

连接所述第一基板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基板的边缘,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形成内腔,所述半透膜将所述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及

在所述第一腔室或所述第二腔室内注入溶液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溶液介质因受热蒸发产生气体,所述气体能够渗透所述半透膜进入所述第二腔室,并在所述第二腔室内遇冷液化并释放热量,同时使得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小于所述第一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从而使所述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中的溶剂经过所述半透膜回流到所述第一腔室。

上述均热板的制备方法,将半透膜固定于第一基板,将第二基板的边缘与第一基板的边缘固定,半透膜将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形成的内腔分隔为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并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内注入溶液介质,能够制得包括蒸发区和冷凝区的均热板。环境热量能够从蒸发区转移至冷凝区,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能够经过半透膜回流至第一腔室内,实现热量的快速转移和溶液介质的溶剂的快速回流。均热板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取消了传统的需要高温烧结形成毛细结构的工艺过程,使得工艺过程相对简单,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制作成本。且均热板的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材质的要求降低,第一基板、第二基板的材质具有更多选择。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以解决上述均热板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大的技术问题。

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子元器件和所述的均热板,所述均热板包括蒸发区和冷凝区,所述第一腔室位于所述蒸发区,所述第二腔室位于所述冷凝区;所述蒸发区与所述电子元器件接触;所述电子元器件工作时能够产生热量,所述蒸发区能够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所述冷凝区,所述冷凝区能够释放热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爆炸图;

图1b为图1a所示电子设备的f部结构放大图;

图2a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均热板的主视图;

图2b为图2a所示均热板在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基板被去除;

图3为图2b所示均热板俯视图,其中,第一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蒸发产生气体并渗透半透膜进入第二腔室;

图4为图2b所示均热板俯视图,其中,第二腔室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渗透半透膜回流至第一腔室;

图5为图2a所示均热板的i-i处截面图,且对应于图2b的实施例;

图6为图2a所示均热板在另一实施例中的立体图,其中,第一基板被去除;

图7为图2a所示均热板的i-i处的截面图,且对应于图6的实施例;

图8为图2a所示均热板在另一实施例中的i-i的截面图;

图9为图2a所示均热板在又一实施例中的i-i的截面图;

图10为一实施例提供的均热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11为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均热板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子设备500。电子设备500包括显示屏组件510、中框520和电池盖530。显示屏组件510和电池盖530分别固定于中框520的两侧,并与中框520的部分结构一起形成电子设备500的外部结构。电子设备500内设有主板540和电子元器件560。可以理解的是,电子元器件560可以为电池或摄像头组件550或其它的电子元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电子元器件560可以固定于主板540,也可以固定于电子设备500内的任意部位,在此不做限定。电子元器件560在工作状态下能够产生热量。

如图1b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均热板10,均热板10是依靠自身内部工作液体相变来实现传热的传热元件,包括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蒸发区170能够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冷凝区180,冷凝区180能够释放热量。均热板10的蒸发区170与能够产生热量的电子元器件560接触,可以固定也可以不固定,冷凝区180远离能够产生热量的电子元器件560。电子元器件560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能够被蒸发区170吸收并传递至冷凝区180,冷凝区180将热量释放至环境中,使得电子元器件560的热量能够较快的降温,避免温度过高影响电子元器件560的正常运转。

如图2a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均热板10包括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位于第一基本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的溶液介质和半透膜130。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之间形成内腔100,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设有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301,第一开口201通过第一盖体202密封,第二开口301通过第二盖体302密封。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02、第二盖体302为不可拆卸结构,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密封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301。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的材质为金属材料,比如纯铜或通镍合金等;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的厚度为0.1mm~0.12m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的材质也可以为其它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的厚度根据所选择的材料的不同也可以为其它尺寸,仅需保证均热板10的使用强度。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上,半透膜130的一端固定于第一基板20,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基板30。在均热板10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和宽度方向即y方向所组成的平面上,半透膜130为弯折结构,且半透膜130的两侧分别延伸至均热板10的边缘。x方向和y方向所组成的平面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可以理解的是,半透膜130固定在内腔100中并将内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第一腔室110位于蒸发区170,第二腔室120位于冷凝区180。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沿均热板10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排列。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上,半透膜130为l状结构,一侧延伸至均热板10的一条边缘,另一侧延伸至相邻边。在另一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上,半透膜130可以为u形或c形,即半透膜130的两侧均延伸至均热板10的同一边缘。使得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同时沿均热板10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排列。可以理解的是,半透膜130也可以为直线状,两侧本别延伸至均热板10的两条相对设置的边缘。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0内设有溶液介质,第二腔室120内设有溶液介质,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和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之间通过半透膜130隔开。第一腔室110对应均热板10的蒸发区170,第二腔室120对应均热板10的冷凝区180。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301分别位于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且第一开口201与第一腔室110连通,第二开口301与第二腔室120连通。在一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并没有充满第一腔室110的全部空间,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也并没有充满第二腔室120的全部空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相同,即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质、溶剂分别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质、溶剂相同,且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相同。在一实施中,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和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均为水。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不同,表现为,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质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质不同,但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和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均为水或酒精等,且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相同。再一实施例中,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和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均为纯水。

如图3至图5所示,蒸发区170吸收热量后,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受热产生气体,气体能够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二腔室120。因冷凝区180并没有从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冷凝区180的温度低于蒸发区170,气体在冷凝区180液化并溶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内,使得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大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能够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一腔室110并溶于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内,使得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降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升高,直至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和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相等。可以理解的是,气体在第二腔室120内液化后会释放热量,热量通过冷凝区180释放至环境中,完成蒸发区170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冷凝区180,冷凝区180将热量释放至环境中的热量传递过程。

可以理解的是,半透膜130为弯折结构,使得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在均热板10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和宽度方向即y方向均接触,即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在均热板10的长度方向即x方向和宽度方向即y方向均可以传递热量,使得均热板10即可以沿x方向传递热量,又可以沿y方向传递热量。半透膜130为l形时,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之间可以沿x方向和y方向传递热量。半透膜130为u形或c形时,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之间可以沿三个方向传递热量,包括x方向的相反的两个方向和y方向,或y方向的相反的两个方向和x方向。

本申请的均热板10,内腔100设有半透膜130,将均热板10分为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气体或溶剂能够渗透半透膜130。蒸发区170从环境中吸收热量后,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吸热蒸发产生气体,使得蒸发区170所处的环境的温度降低。气体能够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二腔室120液化放热,并溶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使得第二腔室120的温度升高,热量通过冷凝区180传递至环境中,完成环境热量从蒸发区170至冷凝区180的传递,使得均热板10具有传递环境热量的作用。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受热产生气体,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升高,气体透过半透膜130后液化并溶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降低且低于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使得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大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即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渗透压大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渗透压。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一腔室110,直至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和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恢复相等,完成液体的回流。通过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在第一腔室110内进行气液两相转变时吸收热量,使得蒸发区170能够吸热,通过气体在第二腔室120内的气液两相转变时释放热量,使得冷凝区180能够散热,从而实现热量的快速转移。半透膜130为弯折结构,使得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之间至少能够沿两个方向进行热量传递,增加了均热板1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例中,半透膜130位于内腔100的偏向均热板10的一条边或一角的位置处,使得蒸发区170的面积小于冷凝区180的面积。使用均热板10进行热量传递时,蒸发区170的面积较小,吸收环境热量后能够快速升温,较快的产生气体;冷凝区180的面积较大,具有较大的空间进行散热,散热速度较快,使得环境热量能够快速的从蒸发区170传递至冷凝区180。

如图2b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均热板10包括固定于内腔100的支撑部140。支撑部140通过双面胶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在内腔100。具体的,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上,支撑部140的一端焊接或粘接于第一基板20,另一端焊接或粘接于第二基板30。半透膜130贴合固定于支撑部140,支撑部140的形状和尺寸与半透膜130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支撑部140位于半透膜130的朝向第一腔室110的一侧或位于半透膜130的朝向第二腔室120的一侧。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40为平面结构,沿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设置,支撑部140的边缘固定于均热板10的边缘。

如图2b所示,在一实施中,支撑部140开设有通孔141,使得半透膜130的部分结构同时暴露于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使得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被蒸发产生的气体能够穿过通孔141并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二腔室120;或者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被蒸发产生的气体能够穿过通孔141并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一腔室110。在另一实施例中,支撑部140为网状结构,使得半透膜130的部分结构同时暴露于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同样能够使得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或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受热产生的气体能够穿过支撑部140并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二腔室120或第一腔室110。支撑部140对半透膜130具有支撑作用,且通过支撑部140固定于内腔100来实现半透膜130在内腔100中的固定,且支撑部140不会影响气体、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通过半透膜130的渗透作用。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半透膜130和支撑部140为围设而成的方形框状结构。支撑部140一端固定于第二基板30的表面,另一端固定于第一基板20的表面,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和半透膜130围设形成第一腔室110,内腔100的除第一腔室110以外的空间形成第二腔室120。第二腔室120包围第一腔室110,即在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冷凝区180围设蒸发区170,蒸发区170的热量可以通过四周向冷凝区180发散,之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可以向第一腔室110内回流,热量传递及液体回流的速度较快。

如图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半透膜130的部分结构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且部分结构平行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叠设,且第一腔室110在均热板10的xy组成的平面内的面积较小,且小于第二腔室120在均热板10的xy方向组成的平面内的面积。蒸发区170的热量可以沿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传递至冷凝区180,也可以在xy组成的平面内传递至冷凝区180。

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半透膜130和支撑部140为平面结构,位于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半透膜130沿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设置,且半透膜130的外周固定于均热板10的边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沿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叠设。

如图10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均热板10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第一基板20和半透膜130;

将半透膜130固定于第一基板20;

提供第二基板30;

将第二基板30盖设于第一基板20的设有半透膜130的一侧;

连接第一基板20的边缘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形成内腔100,半透膜130将内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及

在第一腔室110或第二腔室120内注入溶液介质;

均热板10包括蒸发区170和冷凝区180,第一腔室110位于蒸发区170,第二腔室120位于冷凝区180;蒸发区170能够吸收热量使得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受热蒸发产生气体,气体能够渗透半透膜130进入第二腔室120,并在第二腔室120内液化而溶于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并释放热量,使得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小于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浓度,从而使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中的溶剂经过半透膜130回流到第一腔室110。

在一实施例中,提供设有第一基板20和半透膜130,第一基板20的材质为金属材料;第一基板20的厚度为0.1mm~0.12mm。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板20的材质也可以为其它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第一基板20的厚度根据所选择的材料的不同也可以为其它尺寸,仅需保证均热板10的使用强度。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提供第一基板20和半透膜130的步骤之后,以及在将半透膜130固定于第一基板20的步骤之前,还包括如下步骤:提供支撑部140,并将半透膜130固定于支撑部140。具体的,支撑部140上开设有通孔141或支撑部140为网状结构。将半透膜130通过粘接固定或机械固定贴合于支撑部140上。支撑部140的形状与尺寸与半透膜130的形状和尺寸相同,或者半透膜130的尺寸略小于支撑部140的尺寸,但需保证半透膜130能够覆盖支撑部140的通孔141或网孔。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半透膜130固定于第一基板20的步骤包括:将支撑部140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基板20,使得半透膜130固定于第一基板20。具体的,将设有半透膜130的支撑部140的边缘处贴双面胶,并将支撑部140竖直或接近竖直放置于第一基板20的表面,使得双面胶粘贴于第一基板20。支撑部140可以平行于第一基板20的厚度方向,也可以稍微倾斜设置,在此不做限定。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20和支撑部140的材质均为金属,将支撑部140置于设定位置后,将支撑部140竖直设置,并通过焊接方式将支撑部140的边缘与第一基板20固定在一起,避免支撑部140移动。

在半透膜130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的实施例中,需将支撑部140叠设于第一基板20,将支撑部140的边缘与第一基板20的边缘粘接或焊接,支撑部140与第一基板20之间存在间隙。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第二基板30,第二基板30的形状、尺寸和材质与第一基板20相同。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第二基板30的形状、尺寸和材质也可以与第一基板20存在差异,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将第二基板30盖设于第一基板20的设有半透膜130的一侧。具体的,将第二基板30设置于第一基板20的一侧,使得支撑部140垂直或基本垂直于第二基板30的厚度方向,且第二基板30平行或基本平行于第一基板20。将支撑部140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基板30的表面,使得支撑部140在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上,一端固定于第一基板20,另一端固定于第二基板30。

在半透膜130垂直于均热板10的厚度方向的实施例中,将第二基板30设于半透膜130的背向第一基板20的一侧,并将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固定,具体详见连接第一基板20的边缘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的步骤中。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接第一基板20的边缘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之间形成内腔100,半透膜130将内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具体的,将第一基板20的边缘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形成内腔100,并预留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301,内腔100可以通过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301与外界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基板20的边缘与第二基板30的边缘为不完全封闭,从而形成间隔的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301。第一开口201位于蒸发区170,并连通第一腔室110,使得第一腔室110与外界连通。第二开口301位于冷凝区180,并连通第二腔室180,使得第二腔室180与外界连通。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在第一腔室110或第二腔室120内注入溶液介质。通过第一开口201并采用引流管向第一腔室110内注入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通过第二开口301并采用引流管向第二腔室120内注入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不会充满第一腔室110,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不会充满第二腔室120,避免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或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受热时产生的气体没有容置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在第一腔室110或第二腔室120内注入溶液介质的步骤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比如制备如图6和图7所示的均热板时,需先在第一腔室110内注入溶液介质,然后再将第一基板20和第二基板30的边缘进行连接。

如图1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开口201对第一腔室110进行抽真空,通过第二开口301对第二腔室120进行抽真空。使得第一腔室110、第二腔室120内形成负压,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即可蒸发,比如40℃或50℃时即可蒸发产生气体,便于在较低温度下即可进行热量传递。然后将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301分别采用盖板密封,密封方式可以为焊接或粘接等,制得均热板10。可以理解的是,将内腔100抽真空后,针对材质为金属的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可避免发生第一基板20、第二基板30被氧化而影响散热的情况。

本申请的均热板10的制备方法,将半透膜130固定于支撑板140,将支撑部140的一端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一基板20,并将支撑部140的另一端通过粘接或焊接的方式固定于第二基板30。将第一基板20的边缘与第二基板30的边缘连接固定形成内腔100,并预留第一开口201和第二开口301。半透膜130将内腔100分隔为第一腔室110和第二腔室120,通过第一开口201向第一腔室110内注入溶液介质并对第一腔室110抽真空;通过第二开口301第二腔室120内注入溶液介质并对第二腔室120抽真空,之后将第一开口201、第二开口301分别密封,制得均热板10。其中,第一腔室110位于蒸发区170;第二腔室120位于冷凝区180。蒸发区170能够通过第一腔室110内的溶液介质的气液两相转变进行吸收热量,并将热量传递至冷凝区180,冷凝区180通过气液两相转变能够释放热量,第二腔室120内的溶液介质的溶剂能够通过渗透半透膜130完成液体的回流。本申请的均热板10的制备方法较为简单,通过设置半透膜130,可实现环境热量从均热板10的蒸发区170向冷凝区180的转移,取消了传统的需要高温烧结形成毛细结构的工艺过程,使得工艺过程相对简单。半透膜130通过支撑部140固定于内腔100中,降低加工难度,降低制作成本。均热板10的管材的材质的要求降低,管材的材质具有更多选择,均热板10的管材的形状具有更多可能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