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10388368阅读:来源:国知局
通道14的承压能力。
[0102]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主要具有如下结构特点:
[0103]本实施例的所述成对板单元I的第二凸起32和第一凸起22在换热板片法向相对应,第一凸起22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I的第二凸起32相连接,不仅结构简单、成形工艺性能好和承压能力强,而且第二凸起32和第一凸起22的错排结构相对于顺排结构还具有优良的综合换热性能。
[0104]本实施例的所述成对板单元I由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叠加组装而成,由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上设置的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和第一凸起内凹坑面2201,与第二热交换下表面上设置的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经密封配合形成第一介质通道13,第一介质通道13在成对板单元I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该第一介质通道13结构,不仅使水流动无死角,热交换更加均匀,而且具有显著的水侧强化换热性能和较小的水侧流动阻力特性,并且其结构简单,成形工艺优良。
[0105]实施例二
[0106]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实施例二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一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结构大体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107]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二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设置有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凹陷的第一连通槽21,其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形成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相应的在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形成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2102;所述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设置有第一凸起22,该第一凸起22由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凹陷形成,其在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形成第一凸起内凹坑面2201,相应的在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2102上形成第一凸起外凸包面2202;在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对应第一凸起22设置有第二凸起32,该第二凸起32由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凹陷形成,第二凸起32在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形成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在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形成第二凸起外凸包面3202;第二凸起32对应第一并联多折回槽的槽道路径设置,相对于槽道路径上的相邻两个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之间设置有连通沟槽36,连通沟槽36将相邻的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相连通。
[0108]第一介质通道13由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第一凸起内凹坑面2201、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相邻两个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之间的连通沟槽36以及第一、第二热交换板3密封配合形成。
[0109]实施例三
[0110]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2和图13所示,实施例二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一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结构大体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111]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3所示,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设置有第一连通槽21,在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对应第一连通槽21设置有第二连通槽31,也就是在第一热交换板2和第二热交换板3上均设置有连通槽;而在实施例一和实施二中,只在第一热交换板2上设置有第一连通槽21,而在第二热交换板3上并没有设置有第二连通槽31。两者只是结构的细微不同,在性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0112]本实施例的所述成对板单元I由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叠加组装而成,第一热交换板2上设置有第一连通槽21和第一凸起22,其中第一连通槽21由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凹陷,第一凸起22由第一连通槽21的底部向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凹陷,第一连通槽21在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形成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在第一热交换板下表面202形成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2102,第一凸起22在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上形成第一凸起内凹坑面2201,在第一连通槽外凸棱面2102上形成第一凸起外凸包面2202;第二热交换板3上设置有第二连通槽31和第二凸起32,其中第二连通槽31由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凹陷,第二凸起32由第二连通槽31的底部向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凹陷,第二连通槽31在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形成第二连通槽内凹槽面3101(图中未标注),在第二热交换板上表面302形成第二连通槽外凸棱面3102(图中未标注),第二凸起32在第二连通槽内凹槽面3101上形成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在第二连通槽外凸棱面3102上形成第二凸起外凸包面3202,第一凸起外凸包面2202与相邻的成对板单元I的第二凸起外凸包面3202相连接。
[0113]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设置有一条或者一条以上沿着第一连通槽21的槽道路径设置有第一分隔筋2105,所述第一分隔筋2105将第一连通槽21分隔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第一分流槽2106,第二连通槽内凹槽面3101对应第一分隔筋2105设置有第二分隔筋(图中未标注),所述第二分隔筋的端面与第一分隔筋2105的端面无缝连接。
[0114]第一连通槽内凹槽面2101、第一凸起内凹坑面2201、第二连通槽内凹槽面3101、第二凸起内凹坑面3201以及第一、第二热交换板3密封配合形成第一介质通道13,第一介质通道13在成对板单元I内部连通所述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
[0115]所不同的还有,在实施例三中,如图13所示,在成对板单元I内设置的第一介质通道13,沿长边平行布置并折回四次;而在实施例一中,如图9所示,在成对板单元I内设置的第一介质通道13,沿长边平行布置并折回两次。两者只是结构的细微不同,在性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一般地,第一介质通道13的折回次数范围为二至六次,设置过少的第一介质通道13的折回次数其换热性能变差,而过多的第一介质通道13的折回次数使第二流体阻力显著增加。建议第一介质通道13的折回次数优选范围为二至四次。
[0116]一般地,实施例一是在第一热交换板2上设置有第一连通槽21,实施例三是在第一热交换板2上设置有第一连通槽21,在第二热交换板3上设置有第二连通槽31,也就是在第一热交换板2和第二热交换板3上均设置有连通槽,还可以只在第二热交换板3上设置有第二连通槽31,则其结构与实施例一类似。因此,在成对板单元I的第一热交换板2或第二热交换板3上设置并联多折回连通槽,或者在在成对板单元I的第一热交换板2和第二热交换板3上均设置连通槽,则第一热交换板上表面201和第二热交换板下表面301配合连接后形成连接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的第一介质通道13。
[0117]实施例四
[0118]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4所示,实施例四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一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结构大体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119]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一中,如图9所示,在成对板单元I内设置的第一介质通道13沿长边平行布置并折回两次,成对板单元I相对的两个对角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而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4所示,在成对板单元I内设置的第一介质通道13沿长边平行布置并折回三次,成对板单元I的一组邻角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流体进口 11和第一流体出口 12。两者只是结构的细微不同,在性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
[0120]所不同的还有,在实施例一中,如图9所示,在成对板单元I内设置的第一介质通道13包括三个并联的从第一流体进口 11到第一流体出口 12的多折回通道,即第一折回通道131、第二折回通道132和第三折回通道133,每个并联的多折回通道连通从第一流体进口 11到第一流体出口 12且在通道中间没有相互连通,称其为单并联结构;而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4所示,在成对板单元I内设置的第一介质通道13包括三个并联的从第一流体进口 11到第一流体出口 12的多折回通道,即第一折回通道131、第二折回通道132和第三折回通道133,每个并联的多折回通道连通从第一流体进口 11到第一流体出口 12,且在通道中间多次相互连通,称其为并串联结构。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两者只是结构的细微不同,在性能上没有明显的差别,但实施例四的并串联结构相对复杂一些而抗堵塞性能更佳,可根据情况选用。
[0121]实施例五
[0122]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5和图16所不,实施例五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一的一种板式热交换器结构大体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123]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一中,如图2、3、4、5、6、7所不,第一热交换板2对应第二介质通道14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