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教育,the education of Protestant
1)the education of Protestant新教教育
2)creative education创新教育
1.Knowledge updating,textbook and creative education;知识更新、教材建设与创新教育
2.Setting curricula to meet the need of speciality creative education for Computer,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计算机与电子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3.The discussion on creative education in 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英文短句/例句

1.O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创新教育及如何实施创新教育之浅谈
2.Differentiation Between Crea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辨析——创造教育研究之九
3.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 Technical Education;职教中的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下的职教
4.Strengthening Creative College Education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ies;强化高校创新教育 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5.On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in sports games for P.E. majors;体育教育专业体育游戏课的创新教育
6.Relationship between Innovation Educ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 in the Vocational School;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7.The view on Quality Education and Creativity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谈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8.Initiative Education:Nucleus of Educational Reform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es;创新教育:教育学院教育改革的核心
9.To Ge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reative Education and Lay More Emphasis on Creative Teaching;加深理解创新教育 认真搞好“创新”教学
10.Exploring New Ways for Setting up Innovative Education System in Normal Universities;探索创新教育新路 构建师范院校创新教育体系
11.Reflection on Quality Education,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Entreprenourship Education;关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及创业教育的思考
12.Reorientation of the Role of Sports Teacher in Innovative Education;创新教育中体育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13.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论创新教育对传统教育的继承与革新
14.Resarch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体育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探讨
15.On "Solid Edge" and Creative Education;浅谈Solid Edge与创新教育
16.Perfecting Innov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完善创新教育体系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7.Reflection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Creativity Education in Pedagogy Teaching;教育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
18.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Systems and Platforms for Engineering Course Universities;工科院校创新教育体系与创新教育平台建设
相关短句/例句

creative education创新教育
1.Knowledge updating,textbook and creative education;知识更新、教材建设与创新教育
2.Setting curricula to meet the need of speciality creative education for Computer,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建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计算机与电子通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3.The discussion on creative education in adult education;成人教育中创新教育的探讨
3)innovational education创新教育
1.The requirement to teachers of innovational education in metalworking practice course;金工实习创新教育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2.The Behavior Transformation of Teachers Classroom Instruction During the Course of Innovational Education;在创新教育中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应有的转变
3.A Study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Innovational Education;创新教育背景下高校的教学管理研究
4)Innovative education创新教育
1.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n subminiature experiment to be stressed in innovative education of chemistry;在化学创新教育中应重视微型实验的研究与应用
2.Innovative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of Machanical Drawing;机械制图教学与创新教育
3.The attempt and exploration into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circuit course teaching;电路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尝试与探讨
5)Innovation education创新教育
1.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penetra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organic chemistry experiment teaching;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Student s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teaching of 《Machine design foundation》;《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教育
3.On innovation education of industrial design specialty;浅谈工业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6)educational innovation教育创新
1.On the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nd Educational Innovation;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教育创新
2.Constructing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educational innovation;立足教育创新构建语文教育理论
延伸阅读

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  西欧中世纪早期,基督教成为封建社会的支柱,教育被教会垄断,教师由教会委任,教育内容以神学为主,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教育几乎被一扫而光。基督教僧侣教育和教民教育成为西欧中世纪教育的主体。    基督教教会的教育机构     僧院学校 基督教教会最主要的、水平较高的教育机构是僧院学校。僧院学校是由僧院发展而来的。公元3 世纪起,罗马帝国进入奴隶社会的崩溃阶段,特权阶级穷奢极欲,民不聊生。众多基督教教徒遂隐遁山野,企图借独居隐修生活,忘却尘世疾苦。这些"修行者"大多居住在埃及的荒漠之地,过着森严的禁欲生活。由于隐居修行的人日增,后来便建立公共场所,开展集体苦修活动。公元 4世纪,在埃及出现了最初的僧院。此种修行制度渐渐遍及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并传至希腊、意大利等地,不久,便盛行于西欧各地。修行制度经基督教教父之一的哲罗姆、著名神学家圣奥古斯丁、J.卡西安等人改进,特别是本尼狄克制定教规后,西欧僧院的风尚和活动为之一新。僧侣除注意自身虔修外,还注意读经学习。修行者为了诵读,便搜集经卷,广为抄写。僧院一般都设有图书馆及阅览室,逐渐成为文化和知识的贮藏所。有些修行者也著书立说,内容涉及宗教、道德和历史等。公元 9世纪时,几乎所有僧院都附设学校,称为僧院学校。    僧院学校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准备充当僧侣的儿童,称为"自愿献身者"(Oblate)。另一类是学成后仍为俗人,不准备充当僧侣者,称为"外来者"(Externe)。公元10世纪时,已有两类僧院学校。为前类儿童设的学校称为内学,为后类儿童设立的学校称为外学。僧院学校学生入学年龄约在10岁左右。 学习期限约8~10年。僧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植学生具有僧侣所必备的"服从、贞洁、安贫"三种品质。    僧院学校除传授基督教教义外,也进行简单的读、写、算的基本知识教育。这些都是为诵读圣经、抄写圣书和计算宗教节日服务的。后来逐渐把七艺纳入课程。一些学校只教授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称为三科学校 (Trivial schools)。只有高级的学校才在三艺之后学习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中世纪的七艺经过基督教教会的加工,已贯穿了宗教的精神,而神学则是整个学科体系的"王冠"。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中世纪中等教育的主要内容。    僧院学校的教师多由僧侣担任。领导学校的僧侣称为校长,大的学校校长则配有助手。一般学校中设有唱歌长,负责教唱教会歌曲,也负责抄写?捅9芡际椤I枰幻Ъ啵涸鸺喽窖难孕小?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口授,说明意义,学生记录讲述的内容,诵读牢记。学生入学时间不一,学习进度不等,学习时间也因人而异。教学用语为拉丁语。教学多采用问答法,实行个别教学。僧院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是极为严格的,盛行严酷的不容申辩的体罚和侮辱性的惩罚。    大主教学校 早在基督教教会建立之初,教会便设立了教义学校,对洗礼入教的教民施行有关教义、教规的训练。为了传播教义,培训传教人员,基督教教会又在城市的大教堂中设立教义问答学校,由主教以带徒弟的方式传授神学。基督教传遍罗马帝国全境后,曾划分主教管区,各主教管区内设立大主教学校,直接由主教管理。后来,主教又委托专人(称为Scholastius)主管大主教学校。大主教学校以培养未来的僧侣为目的,学校的水平同僧院学校比较接近,学校设备较其为好,学科内容也更完备些。    其他教育机构 教会对教民和一般世俗群众进行教育的主要机构是教区学校。教区学校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学校规模很小,设备简陋,只教授一般读、写、算和基督教的初步知识。    基督教教会对女童的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女修道院中进行的。封建贵族常把他们的女童送入女修道院中接受文化和宗教教育。学习内容除读、写外,还有音乐、纺织、女红等。    在中世纪后期,基督教教会创办了拉丁文法学校,同时产生了教徒私人捐款设立的义院学校。前者是由教会控制的中等教育性质的学校。后者由神职人员任教师,但受俗人的支持和监督。    基督教教派对教育的影响 基督教内部派系复杂,各派为扩大本教派的影响,都在传教的同时致力于教育事业。中世纪早期影响较大的是本尼狄克派,后期影响较大的是托钵修会。    ①本尼狄克派。本尼狄克生于意大利的贵族家庭。初为基督教修行主义者。公元 529年在拿波里附近山中建立僧院,对徒众进行宗教教育,并改进修行制度,制定教规。本尼狄克教规共73条。其中规定修行者每日参加体力劳动7小时,读书学习2小时。僧徒除斋戒冥思、孤身修炼、进行传教活动外,还从事耕作、慈善事业及儿童教育工作。后来,还从事土地开垦和学术研究等。因此,本尼狄克派名声大振,影响扩及英国、法国、比利时、奥地利和瑞士等国,在各地建立僧院多达250所。    ②托钵修会。托钵修会中,方济各派和多米尼克派对教育有较大的影响,有许多高级僧侣以研究经院哲学著称。方济各派是由意大利人方济各于 1209 年创立的,1212年得到教皇的明令认可。此派一面宣传基督教教义,一面致力于平民教育。1230年方济各派在巴黎建立一所僧院,加强神学教育,也注意提高文化知识教育水平。此派曾造就了许多有名的学者。多米尼克派是由西班牙僧侣多米尼克建立的,于1217年经教皇认可。此派注重对社会中上阶级进行高等教育。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都是此派的活动据点。    基督教垄断西欧教育事业达1000余年之久。至中世纪后期,新兴市民阶层兴起,几经斗争,赢得了开办世俗学校的权利,基督教独占教育的局面才告结束。但是,基督教教会仍开办相当数量的教会学校,对世俗学校的控制和影响仍是相当深远的。 (见彩图)    参考书目   Margaret Deansley , A History of the MedievalChurch,590~1500,2ed,Methuen & Co.,Ltd.,London,1938.   Lan C.Hannah, Christiɑn Monasticism , A Great Force in History,The Macmillan Company,New York,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