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留效应,effect of interception
1)effect of interception截留效应
2)effect of interception of precipitation降水截留效应
3)interception and removal effect截留和去除效应
英文短句/例句

1.Interception and Removal Effection of Agriculture Drainage Ditch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农田排水沟渠对流失氮、磷的截留和去除效应
2.Retention and Removal Effect of Ditch Wetlands on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from Agricultural Drainage;沟渠湿地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截留和去除效应
3.Objective TO treat the deformity of square face by resection of severe hypertrophic masseteric muscle and mandible outer cortex and angle combined chin osteotomy.目的:应用三角块截骨、外板去除和咬肌修薄联合颏部截骨治疗严重方脸畸形。
4.The act of cutting off.切除,截去切除的行为
5.A vacuum of about 28″Hg was applied to the mixer to remove entrapped air from the slurry.混合器要配备一部28英寸的真空器,以便除去浆液中截留的空气。
6.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etention and Purification in Pond Wetland System;水塘湿地系统对氮磷的截留净化效应研究
7.It captures malware and can assist in containing and removing the infection.它能够截获恶意软件并协助容纳保留之和移除之。
8.The Experiment Study of Several Resin-removal Methods on Enamel Surface几种去除牙面正畸残留粘结剂方法的效果评价
9.The Elimination Effect of Chlorpyrifos and Cyhalothrin by Home Processing Method and the Safety Assessment;家族处理方法去除毒死蜱和氯氟氰菊酯残留量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10.Performance,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Solibilization and Retention of Aqueous Phenol by Using Micellar-enhanced Ultrafiltration;胶团强化超滤增溶截留水中苯酚的效能机理与应用研究
11.An Adaptive Post-Processing Deblocking Algorithm一种去除块效应的自适应后处理算法
12.The goods are rinsed with hot and cold water to remove residual alkali.产品用热水和冷水漂洗,以除去残留的碱。
13.Research progress on techniques of removing heavy metals and pesticides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药中重金属和残留农药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14.Effect of Asperilla on the Detoxification of Sulfonylurea Herbicide;霉菌对磺酰脲除草剂残留解毒效应的研究
15.Removal Effects of Nitrogen and Copper in Sewage by Electrode-SBBR;电极-SBBR对污水N与Cu的去除效应研究
16.Mechanism and Effective of Clay Mineral Driving Phosphorus Out of Waste Water;粘土矿物去除废水中磷的效应与机理
17.Effect of Removal of Pollutants in PVA Membrane BioreactorPVA膜生物反应器去除效果的研究
18.Free of Capture and Seizure(保险) 拘捕和扣留除外;拘捕和扣留除外
相关短句/例句

effect of interception of precipitation降水截留效应
3)interception and removal effect截留和去除效应
4)rejection effect截留效果
5)reserve effects保留效应
6)memory effect驻留效应
延伸阅读

沟道效应和阻塞效应  一束准直带电粒子同单晶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方向效应,当入射方向接近某一主晶轴或主晶面时,核反应、内壳X 射线激发和大角度卢瑟福散射等(统称近距相互作用)产额大大减少,粒子射程明显增加,这就是沟道效应。阻塞效应是以晶体点阵位置作为发射点,某方向出射的带电粒子几率强烈地依赖于出射方向同晶轴的夹角的效应。    理论  1965年,丹麦物理学家J.K.林哈特对沟道效应作了全面的理论解释。他把晶轴看成一根连续均匀分布的带电体,并用一个连续势描写。当带电粒子入射方向同晶轴的夹角小于某一临界角嗞c时(图1),由于轴上原子同入射粒子发生一系列"温和"的碰撞,对入射粒子产生一种导向作用,使粒子沿晶轴方向振荡前进;当入射方向夹角大于嗞c时,入射粒子同晶体相互作用与粒子同无定形材料作用一样。嗞c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C 是常数,嗞1是林哈特特征角,Z1、Z2 分别代表入射粒子和晶体原子的原子序数, d 为晶轴方向的点阵原子间距,E 为入射粒子能量,e 为电子电荷,屏蔽距离,ao是玻尔半径。夹角小于 嗞c 的入射粒子因受库仑排斥势作用不能进入图1打斜线的区域,可称该区为禁戒区,空白区为沟道区。只要点阵原子位移小于a,或杂质原子处于禁戒区,沟道入射粒子就不能同它发生近距相互作用。    阻塞效应包含两类物理过程,点阵原子核衰变而发射带电粒子的过程和晶体中核反应或大角度卢瑟福散射等引起的带电粒子出射的过程。由于第二类过程的碰撞参量比原子热振动振幅要小几个数量级,可以把上述两类过程等同处理。若不考虑粒子慢化过程,阻塞效应与相同能量的粒子、相同的晶体和晶轴方向的沟道效应完全等同,相互是倒易关系。同样也存在临界角嗞c,出射带电粒子的方向与某主晶轴或晶面夹角大于嗞c时,粒子出射如同从无定形材料中出射一样。若出射角小于嗞c时,由于晶轴原子带电粒子强烈排斥,很快地使出射角大于嗞c。如果用一个探测器测量出射粒子时就会发现,在嗞c范围内出射粒子的几率大大减少。一般讲,阻塞效应不一定要求入射束是带电粒子,也不需要严格的准直。但对决定核反冲方向的实验(如核能级寿命测量)则必须考虑准直。    应用  沟道效应的特性为晶体杂质定位和点阵损伤分布测量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由图2可知,<01>方向入射粒子能"看到"标号为"×"、"□"的原子;<11>方向入射的只能"看到""×"的原子;而随机方向入射的则可"看到"所有的原子。这样就可以从"×"不同入射方向所引起的近距相互作用产额比知道"·"原子处于替位,"×"和"□"原子处于隙位(对基质原子来说"×"和"□"为位移原子)。所以,沟道效应定位法是最直观的几何定位法。当然,这仅是一种示意的解释,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考虑下列因素。    ① 要挑选一个最合适的近距相互作用,既能明显区分基质和杂质的贡献,又要尽量减少分析束本身带来的影响。一般大角度卢瑟福散射适用于轻基质中重杂质的研究;核反应适用于重基质中轻杂质的研究;而带电粒子导致X 射线发射可用于中等原子序数杂质的研究。    ② 要考虑退道的影响。沿沟道方向入射的粒子由于一系列前向小角散射,其运动方向能偏离原来方向。当同晶轴的夹角超过嗞c时,称之为"退道"。晶体表面第一层原子,表面无定形层、点阵热振动、点阵缺陷和位移原子等都会使退道加剧。这就要借助于各种退道模型估计退道对产额的贡献。    ③ 要考虑通量呈峰效应:前面讨论中是认为沟道空间中粒子的通量是均匀分布的。从蒙特-卡罗法计算,或从连续势近似计算可知理想晶体沟道区中入射粒子通量分布并非均匀,往往在沟道区中心通量密度达极大,这就是所谓通量呈峰效应。原则上讲,通量呈峰效应为区分位置仅差0.1~0.2┱的杂质原子分布提供了可能性。金属中氢、氦离子往往处于各种隙位,它们位置分布情况是反应堆物理中受重视的问题,通量呈峰效应为它提供了一种可能的研究途径。    目前,沟道效应还大量应用于固体表面研究。例如外延生长,退火性能,损伤吸收,表面合金化和抗腐、耐磨等方面。    阻塞效应从发现起就被用于测量复合核寿命和激发态寿命等,若核反应形成一个复合核,从晶体点阵位置反冲出来,反冲速度v一般在108~109cm/s。如果复合核的平均寿命为 τ,衰变时发射带电粒子,类似于沟道效应,把空间分为阻塞区和非阻塞区。只要 τ·<0.1┱(其中是垂直于晶轴的速度分量)将发生强烈的阻塞。τ·>0.1┱,则阻塞现象就减少。把瞬发事件(如弹性散射等)作为τ·≈0。比较两者的角分布就可得到复合核寿命,一般可测到10-16~10-18s数量级的寿命。这正是核物理重要的寿命区,而用其他方法是难以测到的。    目前已证实从正负电子到重离子;keV能区至相对论能区都存在沟道效应和阻塞效应。相对论能区的π±介子和质子的沟道效应是沟道技术的新发展,这时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和量子效应。只要用相对论质量和速度取代原来的质量和速度,仍考虑整个原子键的作用,则林哈特经典处理方法仍然适用,当然临界角非常小,实验上要求用一块高质量晶体和一套位置灵敏气体漂移计数装置进行测量。这方面的进展不但发展了沟道效应,而且可以作为高能物理中的正负粒子鉴别器,测量基本粒子寿命并提供负粒子阻止本领的数据。电子通过沟道时,在周期场的作用下还会发射沟道辐射。